APP下载

中国需要怎样的G20

2011-01-01刘涛

董事会 2011年5期


  在萨科奇和盖特纳口中,它首先是“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而在中国等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眼里,它更应当是挑战美元霸权,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2011年3月3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与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央行行长以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国际经济和货币领域的重要学者齐聚南京,参加G20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高级别研讨会。
  尽管这次会议名为学术研讨会,但意义绝不仅于此,它对于G20这个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全球多边治理机制的未来走向具有指针意义。作为2011年G20轮值主席国,法国将于今年11月3—4日主办G20首脑峰会。回顾G20峰会诞生以来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它经历了泾渭分明的前后两个阶段:
  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召开之际,正值金融海啸疯狂肆虐。在一片哀鸿声中,各国民众迫切希望看到有英雄站出来拯救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而各国领导人也急于坐在一起相互打气、抱团取暖。可以说,G20峰会正是在这样仓惶的气氛下匆忙起航的。事实证明,它最终担负起了全世界的重托和希望,各国团结在G20的旗帜下,共同实施扩张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在此后的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相对地位的此消彼长,也令世人仿佛看到了未来一个崭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此时,G20的声誉已达到鼎盛,大有取代八国集团(G8)成为全球治理核心之势。
  然而,随着危机阴qJXCosL6E2gzoHpMhrR+yA==霾的逐渐散去,当各国先后踏上了复苏进程,自2010年多伦多峰会开始,事情忽然起了微妙的变化:美国不再把“同舟共济”四个字挂在嘴边,而是在会前就对人民币升值公然施压。等到了首尔峰会,美国和中国更是双双卷入了所谓的“货币战争”漩涡。2010年底,法国接任G20轮值主席国之初,便立即宣布了其关注的三个重点目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规范原材料市场和全球治理改革。其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摆在最突出位置。此后,法国多次表明,它特别重视包括汇率问题在内的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表面上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各方都赞同的主张。但大家说的真的一回事吗?在萨科奇和盖特纳口中,它首先是“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而在中国等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眼里,它更应当是挑战美元霸权,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不可否认,美欧在G20峰会上也曾经做出过一定让步,例如,在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同意对世界银行、IMF等机构的份额和投票权进行调整,但这仅仅是极为有限的让步,并未真正威胁美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在此次南京会议上也有体现:面对G20成员倡议将人民币等新兴经济体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以增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建议,美国一方面表示支持改变SDR一篮子货币的构成,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加入SDR的国家必须满足弹性汇率、独立央行及资本自由流动等条件。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如果不以及早加阻止,G20有向G8靠拢的趋势,它有可能沦为被美欧操纵的又一个国际机制;另一方面,贸然退出则可能意味着话语权的彻底丧失。因此,必须趁着G20还没有完全变质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必须积极联合美欧之外的其他国家一道发挥影响力,将G20的重心回归对美欧金融体系的监管,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让G20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这一点,打破发达国家在G20主办问题上轮流坐庄的局面将是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