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追问

2011-01-01王洪玲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大众文化的迅速传播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取向上凸现个人本位,在目标与行为选择上更加注重实效与功利,在消费上呈低俗享乐时尚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实现大学的宗旨?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观;追问
  
  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下处于一个由大众文化主导,而精英文化被消解的时代,一贯被视为精英聚集之地的大学,也面临某种冲击。“读书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赚钱”,诸如此类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因此,大学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功利性的氛围。人们似乎也遗忘了大学所应当具有的“高明”之处。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承载者,大学就应理所当然地以这种意识的培养为己任。要把握大学的定位,首先应当透彻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乃立人之学。“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都是通过教育成就的,”英国教育家纽蔓的观点,“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成为具有‘心灵良好习惯’的人。”所谓心灵良好习惯,是指能够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具有清明淡定的生活态度,能够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能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工作,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所学知识。而教育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增长过程、经验的丰富过程、道德的养成过程、审美的提高过程、社会的适应过程。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在长期价值活动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该群体的价值活动,成为对该群体起导向作用的思维框架,并决定对某种价值关系的取舍态度。大学生的价值观是该群体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观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迁。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大众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同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念,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可见理性精神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体现是,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营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外部影响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尤其是大众文化中的社会思潮、行为时尚,为大学生提供了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又为他们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了思路。大众文化的嬗变和兴替,促使大学生去积极地思考现实中许多问题,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意识、价值标准、价值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心理。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社会方式多样化、社会交往开放化、成长道路个性化、消费品位多元化,这些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探索。大众文化氛围的熏陶,加速了大学生价值心理的成熟,同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大众文化的走向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心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4.通过传播新思想来推动大学生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涌动和变化的过程。例如,80年代的“文凭热”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追求,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热”的兴盛,许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务实方向发展,这些价值取向的变化无不打上大众文化影响的烙印。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幸福价值观、消费价值观的转型和重新定位上演绎了大众文化嬗变和兴替的轨迹。
  二、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2)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
  1.大众文化不仅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人们意识中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在大众文化的浸渍下也变得相当模糊乃至淡化,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全民的共识,经济活动合法性的确立,使金钱成为无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众文化过分追求消费中的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使得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需要的包围中,失去了理想,沦落了精神,抛弃了传统,迷失了自我。从而加重了精神的危机、人性的迷失和人生意义的失落,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虽然不与掌握话语权力的主流文化联系在一起,但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一旦流行,便会成为普通受众内在的文化指令,对受众起着支配和暗示的作用,它甚至冲击着主流话语的引导和精英文化的说教。
  2.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对主流思想、社会生活的冲击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心理的急剧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在社会震荡中摇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国家、经济、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化对一体化的解构和侵染,演绎了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新与旧的交锋,先进与落后的对垒,这种文化心态的恶性发展,势必造成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淆,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探索中无可避免地折射出了社会震荡的轨迹;使得大学生在其价值观中出现了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3.大众文化由于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对大众文化生活具有时空的强制占有性,虽然否定了原有的文化控制权,但是又形成了新的大众文化自己的文化控制权。这就是大众文化文本的阅读,排挤了人们(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阅读和理解,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主流文化的表达和精神文明的倡导只能作为话语引导和美好愿望悬浮于社会上空,文化的生态平衡将会遭到破坏,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和美德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将不幸受到冲击,大学生对政治理想和政治热情的追求也会淡化,甚至造成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失衡和偏颇。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1.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文化改造与重建的目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导民众适时地由传统文化教化出的“传统人”向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现代人”的过渡,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培养出具有现代价值的建设者,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应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当代青少年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等文化价值观念。
  2.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加强大众文化的立法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黄色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
  3.通过高雅文化扶持与引导大众文化。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青少年鉴别鉴赏能力,实现青少年审美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4] 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