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成因与解决对策

2011-01-01聂文明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专业对口率比较低,专业不对口已成常态。文章主要对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问题;对策
  
  一、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分析
  1.各高校扩招,专业人才培养增多,出现供大于求或结构失衡。
  2.部分专业之间门槛较低,专业毕业生互补性强。医学、工学等专业,对口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性较强,毕业生具有专业技能在求职时更具优势,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导致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涉足这些领域的难度较大。
  3.部分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习热情不足,专业水平不高
  (1)部分学生想要学的专业得不到。高考生填写志愿的盲目性及录取学校“不吃剩饭”,只愿录取第一志愿的录取方式,极易出现高分落榜的现象。
  (2)部分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将要学习和从事的专业从而选错专业。
  4.部分专业培养与学习缺乏经验背景和环境,学生难以学有所成,未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专业人才标准。
  二、缓解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各行业协会积极进行配合。人才需求预测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起主要责任。为使预测数据尽可能准确,教育主管部门可协调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也可和行业协会进行配合。最终预测出来的数据可以起到统领全局进行宏观控制的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基础上,在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规模上进行宏观控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引导学校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对于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社会评价不高的专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发出预警,要求高校限招或停招,甚至一些过剩专业将逐渐“淡出”。
  2.高等院校应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工作,尽可能在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各高校近年虽然加大了对人才需求预测的力度,但只能从个别院校出发,具有局限性。很多学校因为考生报考踊跃,纷纷扩招“热门专业”的学生,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大大增加,超过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转眼就变为冷门专业了,以致失业率高,对口率低。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主动调整招生数量。
  (二)改革高校招生模式
  1.在高考的基础上,加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在填报志愿和录取机制上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限制了考生和高校充分选择的权利。高校录取机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能结合专业考查学生在专业方面需要的潜质。高校招生可采取考评加面试的录取方式。
  2.分大类填报志愿,入学后经过一定职业认知教育再确定专业。高中毕业生在不太了解自己所填报的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时,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限定了自己的专业。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己潜质特长和兴趣不符,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另一方面造成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专业不对口”。很多高校已认识到“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问题,在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进行改革,相对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综合能力较强,更容易适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但又造成学生的专业不专,模糊了专业的界限。高招模式上,可先分大类,不要过早地限定学生所填报的专业。由高校先定大类招收学生,入学后经过一定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在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基础上再定专业。或者学生入学后在大类专业中可以进行调整。
  (三)加强入学前后职业认知教育
  1.要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我国早已实行素质教育,但是高中毕业生还是较少接触社会,很少接触工作,不了解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与中小学校一起领导、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厂及行业组织与学校共同肩负起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责任。
  2.高校应在学生入学后做好职业认知教育
  (1)组织学生到单位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学生可以向单位中相关工作的人员了解有关职业情况,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学生提供职业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2)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测试与规划。高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兴趣与能力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知道自己将来能做哪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有些学生过分重视自己的兴趣而忽视自身的能力,有些学生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对有些职业望而却步。高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职业定位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学生认真地分析自己,又了解社会需求,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
  (四)加强工学结合,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领域长、专业竞争优的突出毕业生
  高等院校应创造学生专业培养与学习所需的经验背景和环境,让学生成为各领域真正专门人才,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专业人才标准,减少单位因找不到合适的专门人才而寻找非专业人才。例如:据专家估计,未来3到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新闻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差。但为什么会对口就业率低?因为用人单位觉得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理论派,普遍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新闻专业学生写作能力不如学文学的,画面感觉不如学艺术的,专业知识不如专门人才。单位最想要的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新闻专业学生,用人单位就会把目光投向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也能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能用专业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写出更有深度的新闻,后劲更足。
  三、总结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并自觉培养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专业学习与岗位工作要求密切结合的有效方法,在高职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2] 周建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