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约束及其突破路径

2011-01-01蔡伟伟张红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问题突出。为此,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因素,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这需要包括政府、高校、毕业生本人以及用人单位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约束;突破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旧比较突出,不仅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比如,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随之降低。就全国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率自2003年第一次落至70%(注:2001年为90%,2002年为80%)以后,最近几年基本都在70%左右徘徊。[1]2009年初两会期间由致公党中央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已被正式定为2009年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同时,会议期间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促进就业,并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只靠加大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必须要分析其存在的瓶颈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突破路径。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约束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走入“两种误区”
  误区一:喜欢“吃皇粮”。受传统“铁饭碗”的影响,目前不管是学医的、学教育的、还是学工程的;不管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不管是学理工科的,还是学文科的都争先恐后地报考公务员,明知道被录用的几率很小,但他们都愿意乐此不疲,有的学生还奔走于各地,成了考公务员的“专业户”,致使很多适合自己的岗位失之交臂。
  误区二:“好高骛远”。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岗位、薪水、福利待遇以及工作地点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理想和要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大,结果会高不成低不就。如在《广东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学科统计表》中,本来外界一直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会“有问题”,但实际上这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却分别达到了90.71%和89.13%,前者还居11学科就业率之首。究其原因,专家分析指出,这是因为经管类学生普遍调低了就业预期,所以找到工作的人也较多。可见,高校毕业生落后的观念和陈旧的心态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就业。
  2.高校专业结构存在“三个不合理”
  面对就业难问题,高校应从自身的专业设置找原因,是否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的情况。但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设置专业,导致在专业结构上存在不合理因素。首先,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的开设,从而导致该专业人才供给过剩。比如,前些年法律专业和英语专业较为热门,结果很多本科院校都相继开设,致使这两个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很低。如《广东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学科统计表》显示的各学科就业率依次为:管理学类90.71%、农学类89.70%、经济学类89.13%、工学类89.06%、医学类87.06%、文学类86.72%、历史学类86.42%、教育学类85.35%、理学类84.54%、法学类81.79%、哲学类79.63%。其次,许多高校不能及时针对人才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冷门专业,不能根据以往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科学地决定冷门专业的去留,甚至那些“过了时的专业”仍在招生,从而也导致该专业人才供给过剩。最后,高校在招生人数上不合理,不能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人数。因此,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校仍然存在专业结构性矛盾,专业结构仍然需要调整,应更贴近市场需求。
  3.用人单位人为设置“四个门槛”
  一些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对自己的人才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反而利用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为设置“学历门槛”,使得学历低的“望而却步”,学历高的又不愿意去,即使录用了,也极易使得高学历人才与岗位要求不适宜,使得他们频繁“跳槽”,导致人才的极大浪费,从而给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难度。据报道,2009年10月,厦门市翔安区公安分局招聘非在编洗菜工,条件中有: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文、新闻专业,有2年以上文秘写作工作经验。招聘条件立即引起网友热议和炮轰,认为“让本科生做洗菜工,是对知识的藐视”、“对人才的浪费”、“洗的不是菜,是人才”。翔安公安分局对网民的批评和建议进行研究,表示设定本科学历确实不妥,决定对招聘条件进行修改。最新公告虽降低门槛,但仍要“普通大中专院校全日制毕业生”。此外,有些用人单位还随意设置男女性别歧视、专业壁垒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等人才录用“门槛”的现象,这更易制约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
  其实,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就业指导不科学、大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人才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以上所述三种情况只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的主要表现。
  二、突破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的路径分析
  1.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就业“新政”平台
  政府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调控作用发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就业率,充分借助了这一平台就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难问题。比如2009年,政府就通过应对危机、促进就业、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直接解决我国70多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还提出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强调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建立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尤其是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在全国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吸纳20万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任务,并要把服务外包领域扩大到金融业、语言服务业等行业;科研项目单位要扩大吸纳毕业生规模,建立健全签订服务协议、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政策。这些就业“新政”平台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吃透“新政”精神,制定具体措施,结合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就业措施,才能在“新政”平台上促进就业。
  2.进一步强化高校就业指导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98.8%的高校拥有自己专门的就业网站,95%以上的高校提供就业信息查询、就业咨询指导等在线服务,90%以上的高校提供招聘会、校园面试、安排实习等服务。从效果方面来看,澳大利亚50%以上的毕业生接受过就业指导,英国超过60%,印度多数工科院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一般在70%左右,美国有40%-70%的学生通过学校、老师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岗位。[2]近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课程、组织专题指导讲座等,这些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高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活动,但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因此,我国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在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就业指导应有的作用。
  
  3.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落后的观念和陈旧的心态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就业,对此专家强调,毕业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争取先就业再择业,利用政策努力创业,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学生更应对自己的就业预期和回报预期有一个合理的调整。[3]高校毕业生只有走出就业观念“误区”,摆脱“吃皇粮”和“好高骛远”错误思想的影响,积极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上下工夫,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就业的功能和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模范引导,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高校就业工作的始终,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4.建立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就业促进体系
  针对用人单位人为设置“门槛”的情况,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发挥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良性循环的就业促进体系,这一体系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资源,提供平台,从而更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作用重大,他们积极主动地提供项目、提供资金、提供岗位以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比如“企业订单式”的就业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就业促进体系可促使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调整和转变用人观念,降低用人“门槛”,打破人为的不科学的3680fb842275246332c2d695b4d885c0就业歧视,从而避免人才的浪费。同时,政府也应深化改革,加大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人才消费市场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性措施进行清理。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存在一定的瓶颈约束,关键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府、高校、毕业生本人以及用人单位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鸣.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 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
  [3] 关进礼.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科纵横,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