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
2011-01-01李明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生活化数学”,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克服思维的保守性,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等方面,就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课堂教学
由于中等技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学目标的差异,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后普遍具有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学校,很大原因在于文化基础课较差的缘故(特别是数学课)。因此,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都倾向于希望“扬长避短”,逃避困难,追求所谓的“专业发展”,将来能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工作。这种思想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而学习数学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动力,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生活化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上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价值;演示生活场面,回归实际生活。总之,一句话,我们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数学教学应生活化。例如,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积木游戏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再通过课本给大家总结,以加深印象。这样,在动手实践中,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不但打破了以往的陈旧的学习模式,还让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和合作的平台。通过类似的导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其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1.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内容的枯燥,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教学的效果。
(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3.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果想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新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4.克服思维的保守性,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保守性主要表现为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思维落俗套而受束缚,学生不愿多想问题,只求现成“法规”,因而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消除思维保守性的有效方法是提倡学生多思和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前提下,要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分析和提出问题;善于追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善于改造和推广已有的结果,并包括小发明创造;善于总结归纳和提炼所学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提问题,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不要给学生立下很多规矩,更不能打棍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或新见解,它们往往蕴藏着智慧的萌芽,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也应充分肯定和大力鼓励。
另外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教师,凡事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要有分析地接受,有分析地批判,这些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思维中的闪光点,推动思维的发展。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在这道问题的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好了这样几道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再加以讨论。
①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报纸?(可以分小组讨论,用生活经验迁移课例教学,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学生会乐于接受)。
②送报到家(事件A发生)的时刻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刻,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引导学生定性猜想,勾勒出数学模型,到此时学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建立二维坐标系)。
③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那里?(类比线性规划知识,引导学生正迁移,得出事件A发生在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上。至此,学生已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这道题是一个几何概型)。
如此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激起思维的浪花,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容易想进来,学进去,从中尝到乐趣,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5.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由于学生对悬念对象感到疑惑不解但是又想尽快地去解决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笔者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笔者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对数,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地创设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
参考文献:
[1] 吕宪军,刘悦红.数学教学与问题解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14-115.
[2] 汪天萍.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5):121-123.
[3] 孟娟.浅析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5):152-155.
[4] 苗晓红.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4):152-155.
[5] 杨丹丹.影响中职生高职考试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职业,2006,(S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