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食品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
2011-01-01邓尚贵霍健聪谢超林慧敏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精品课程尤其是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与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不断地调整课程教材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准确把握课程特色,确立合理的建设目标,构建一流的教学团队,注重整体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体会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内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则是以课程为核心的。[1]因此,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课程建设的质量又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为导向。正是这种导向使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于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一、把握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首先,深刻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全面分析《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历史、现状,提炼出课程特色。综观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建设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课程雏形期(1958-1966)、初期发展期(1978-1992)、课程形成期(1993-2003)和课程成熟期(2003-)。[3]根据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情况,应凝练出贯穿于课程建设始终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产食品加工学》校级重点教材以及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难点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科研成果贯穿于理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与毕业论文的科研引领的特色教学。
其次,要全面分析课程队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对课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即将本课程建成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精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水产食品学》是海洋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农业及轻工院校食品专业的重要修读课程,而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经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材在我国主要海洋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先进水平。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建设成国家精品级课程。
第三,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出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精品课程的指标和内涵,结合课程自我分析与总结,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方案应详尽具体,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抓住重点,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应由掌握最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前沿,有丰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成,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或教育大师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4]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都应是合理的梯队。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期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本课程就实施了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培训制”、“新教师带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制”和“教学业绩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课程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团队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三、教育与教学创新是精品课程实现质的飞跃的源泉
精品课程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5]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集中体现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而现代化特征又集中反应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既要将重点与难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又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这样,才不仅加强科研转化教学的力度,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创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国内同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强化了水产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与安全知识点,构建了原料、加工、安全与实验四大知识模块的内容体系,表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知识难点有机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设计性实验训练并延伸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采取了“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构建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如鱼酱油组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调味酱煮海带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计划(如纯干刺参即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校创新实验(如利用海带做原料制新型凉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重点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加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鱼片干制品,在贮运与销售过程中出现色泽有白而透明逐渐变为黄而不透明、接着表面会发粘、继之发生霉变。这种变化为什么有的鱼种易发生而有的鱼种不易发生?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发生?理论机制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等。(2)现场教学:充分利用舟山发达的水产加工产业和课程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如,王阳光研制的在浙江兴业集团应用的超低温深冷冻结设备,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能力、能耗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制冷剂等。(3)形象教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水产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往往对许多原料没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低。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介绍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东海光参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坚硬和泥砂较多,如何解决?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课题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介绍创新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专业学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和7项,与课程的创新教学密不可分。(5)育人教学:针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个别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课程利用育人教学法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四、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精品课程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强调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6]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好的课件、网络课程和教材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所共享,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增长,是一个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举措,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课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网络教材和教学录像,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为广大高校师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水产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最新学科的动态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通过共享文件教学、交流,向学生介绍专业网站,甚至直接打开网页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习题,网上试题库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目前,本课程已制作完成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务处网站的上网资源有:(1)课程导学(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大纲);(2)理论教学(web课件、PPT课件、教学视频);(3)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综合实验);(4)参考资料(包括主要参考书、相关网站、主要参考期刊、鱼类介绍、国内主要水产加工专家);(5)在线自测(自动题库生成);(6)课程作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网络考试、在线社会成人考试);(7)交互园地;(8)博客中心;(9)课程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特色、重在创新、重在改革。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适应,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立强,王翠,丁霞.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32.
[2] 伊辉勇,应晓跃.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8-190.
[3] 邓尚贵,夏松养,陈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课程《水产食
品学》:http://scspx.jpkca.com/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4] 秦宗会,胡武洪.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师资队伍[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64-65.
[5] 王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研究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9,(1):35-36.
[6] 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