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2011-01-01黄琍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区域经济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地方经济特色、人才市场的需求规格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把握素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地方经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如何使经济社会教育协调发展,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是我们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主要受产业结构的制约,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而定,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只有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有效地为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优化的教育结构,又必然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产业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内部的这种变化,对教育的层次、科类(专业)等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十二五”时期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
湖北省提出了“把湖北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湖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这“四区”建设,通过加快“四区”建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一产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物流业要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湖北,推动汽车、钢铁、石化、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加速发展。
2.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充分发挥湖北商贸流通业发达和四大商业上市公司网络完善的优势,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十一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52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的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三)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省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业务技术人员,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能独立开展企业经营、商品推销、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在各行业中市场营销的从业人数需要大量增加,因此就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以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为目的,拟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过程,使学生最终达到人才规格,即,达到面向企业、面向教学、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有资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用人成本低、安心本职工作。然而,与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不相适应的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有些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暴露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重要性。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并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接受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养合同即“订单”确定教育目标,企业则在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订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学校根据签订的协议,按照企业规定的岗位培养人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可操作性强,优势明显,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以岗位操作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对课程结构的重置,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切实关注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制定课程体系目标
要以学生的营销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打造为依归,依托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针对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与设计基于职业生涯及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在充分体现实战性、职业性和灵活性,继续重视与强化营销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更要强化如何体现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情感乃至人格塑造的课程的建设。
(二)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富有权威的专业课程体系协调机构,引进校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评审,化解矛盾,理顺课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
(三)拓宽视野和思路,加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开展营销课程资源普查工作,建设课程资源库,强化校内资源的共享、共建与合作;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争取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支持。
(四)加快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营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环境
营销课程体系改革绝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一群体的事情,更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或营销专业的事情。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甚至需要进行很多的利益再调整,因此有必要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中予以通盘考虑。
(五)建设一支与营销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确保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
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经验的积累,制定有效的教师培训规划,深入行业和企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课程实施改革提供基础;建设和完善由行业与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要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充分发挥其优势,以保障课程体系改革扎实有效。
(六)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方式,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推进课程评价观念的更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增长,避免单一的结果式评价方式,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评;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由单纯的事后结果的评定,转变为以教学绩效改进为目的的评价,从而真正起到课程评价对教学质量改善的监督和推动作用。
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引入“项目任务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围绕项目设计实训,围绕项目实施考核,打破传统的知识排序方式,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五、结语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能力教育提供保障,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以实施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多年来一贯坚持和提倡的做法,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但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要求相比,其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的状况也比较突出。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冷志明.加入WTO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兰州学刊,2004,(4).
[2] 李铁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3] 王木丹,林伯明.育旅游能人——旅游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