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1-01-01杨玉泉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素
  课程是构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课程教学时间占了全部教学时间的2/3以上,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落脚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从专业与课程的关系上看,“专业是课程的组合”,课程和课程开发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最基本单元,它的设计和实施水平决定了专业的质量。因此,把各类课程建设好,使其达到高质量、高水平,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性是它区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1SCED),将近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类教育归类为5B。对这类教育的课程有如下描述:5B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5B学业的学生一般要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它比5A的计划更面向实际,更与具体的职业挂钩,但不能使学生直接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因此,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来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规律,也是其特色所在。
  (三)课程改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经过g8pIBT+o0bHWu2DOO/cEEuG5t7CmvWQN9V3j1jb9Cq4=几年来的调整,高职院校总体定位已明确,但是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模式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课程数量过多,主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突出;把理论附属于实践变成了实践附属于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数量有限,类型还不丰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开放性不强;各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普遍不足,有的虽然理论水平不错,但实践示范能力不高;有的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课程建设作为最基本的、核心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面对上述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和保障,以课程建设带动其他教学建设,才能把人才培养质量扎扎实实地抓上去。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CBE模式、“双元制”模式、MES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这些职教课程模式的共性:一是强调能力本位和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二是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使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选择;三是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起始20世纪80年代,一开始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走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学之路。二是从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向学科整合转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发生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双元制、CBE和MES等被介绍和引进,明显提高了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工作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国内职业院校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推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职教课程模式,其中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得到了广泛重视。一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国内职业院校对于自身的定性和定位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有别于学术(科学)型、工程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以技能型为主的中职教育和专门技能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高职院校主要以学校教育形式为主(同时含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因此,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学术体系为依据来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将职业需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二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要求,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明确了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和借鉴国外经验,高职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性。核心课程直接服务于职业岗位要求,前行课程服务于后续课程,知识传授服务于能力培养,学术拓展服务于就业需求。第二,开放性。在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实验实训环节、考核(发证)等各个环节向社会、用人单位开放,吸收各方面人士全程参与和支持。课内外、校内外、专兼教师、听(课)做(练习)考(证书)创(革新)有机结合。第三,实践性。在实用的前提下构建适度的理论知识体系,以服从于实践能力培养;在多练的前提下实施教、学、做互动的教学方式,以服从于“做中学”的要求;以实际能力测量为前提改革考试方法,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最终目标。
  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思维与方法
  (一)树立新的课程建设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在相应的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是:以工作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以任务引领型课程(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该课程体系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以职业需求为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并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互动。
  2.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3.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4.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5.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6.基于工作任务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的综合。
  7.充分考虑工作情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环境。
  8.重视与学生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二)应用新的课程开发方法
  1.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学校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教学情况,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
  2.职业(工作)分析。通过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的职业活动特征、工作规范、工作职责、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分析,为课程开发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课程结构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结构。
  4.课程内容开发。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
  5.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原有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具体要求。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的融合;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及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突出有助于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技术原理;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
  6.教材开发。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它将把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科层关系彻底改变成焦点与背景的关系,工作任务处于焦点位置,而专业知识处于背景位置。
  7.教学实施分析。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
  8.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将课程教学所取得的各种绩效与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作比较,从而判断教学质量的最终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要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教师问题,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但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而且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超越了教师的现有整体水平。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工作是艰巨的;教材问题,不成规模,不成系列;教法问题,有关项目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不够,许多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师还不知道项目课程怎么教;专业差别问题,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口径的专业各有其特点,课程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即使就一个专业而言,课程模式也必然有多元化的成份。对于工科和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课程开发具体而易于操作,对于文科和面向职业群的专业,课程开发的标准和技术路径难以把握;实训配套问题,校内外实训场所的开发与利用怎样服务于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制度安排问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班级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方式等也要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广泛合作、政策保障等措施来渐进解决。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下).
  [2] 赵志群,等.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3]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4] 郝超,等.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J].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