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2011-01-01张艳明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河北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河北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从家庭作坊式的产业结构走出来,向产业化、集约化迈进,初步形成了燕赵文化特色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集群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格局。河北民间文化可以借助产业化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但是不能因为产业化发展,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产业化只能做为其发展和延续的一个手段。
关键词:河北省;民间文化;产业化;对策
河北省的民间文化资源绚丽多彩,形式多样,如,有衡水内画、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武强年画、玉田泥塑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精品;又如,有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传统评剧、梆子等传统表演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几百年来久胜不衰,是因为它们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一、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分类
从产业化发展角度可将河北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分为四类:即“消费商品型、旅游资源开发型、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有偿展览型”。
1.消费商品型:以传统手工艺品和美术作品为主要发展对象。如:衡水内画作品、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玉田泥塑、永清桔秆扎刻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再如,唐山陶瓷、磁州窑陶瓷等既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2.旅游资源开发型:民俗、民风或特色小吃等都称得上旅游资源开发型特色旅游项目。如,别具特色的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表演,作为传统民族节日的民俗表演已开发成旅游项目,并与当地的其他特色如蔚县剪纸、温泉养生洗浴等作为休闲娱乐旅游项目被系列开发。
3.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表演艺术的地域特色最为突出,奇异性最具吸引力,也是商业化的卖点。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邯郸杨氏太极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古乐演奏、表演等,都作为娱乐项目进行了商业表演开发,使这些表演艺术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
4.有偿展览型:如,创建民俗博物馆、传承个人专题藏品展或民俗民间艺术展等。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但在实际生活中,从公用角度讲,他们又是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如,作为消费商品型的工艺美术品,既可以开发成商品在专卖店销售,又可作为旅游纪念品或旅游体验项目在旅游产品的深层开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1.民间文化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北的民间文化资源,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从家庭作坊式的产业结构走出来,向产业化、集约化迈进,初步形成了燕赵文化特色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集群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格局。如,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乡”的蔚县在开发剪纸产业的同时,还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联合开发旅游项目。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县人为此在其发祥地—蔚州镇南张庄村建起“剪纸一条街”,游人随时可欣赏到刻制剪纸的全过程。同时,在继承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蔚县采用现代包装材料和工艺,对剪纸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次开发,使这一传统艺术升华成更精美、更具艺术价值的商品。全县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从业人员2.1万人,剪纸产品规模、档次不断提高,年产各类剪纸产品300多万件、套。蔚县剪纸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
2.品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河北省拥有众多知名文化品牌,“吴桥杂技”享誉世界,同时“吴桥杂技艺术节”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架起了通向世界的桥梁,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成功代表。这些享誉中外的民间文化品牌,既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展传承起到推广作用,又是一种无形经济资产,引导着当地的文化氛围使之健康发展。这些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在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后,将架起河北通往世界的文化桥梁,成为当地的文化强势品牌和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产业。
三、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政府部门扶持和监管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应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特色开发领导小组,积极开拓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避免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应支持和促进民间文化资源走产业化道路,从政策上关怀新产品的研发,制定人文综合指导方案。要鼓励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企业创造多种销售渠道,参与市场竞争,与商场、贸易公司合作,推销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产品;鼓励开发多种艺术形式和销售形式,为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创造与国内外各种文化进行深度交流、对话、互动的外部环境。
2.创建民间文化开发和产品推广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氛围。这个环境氛围,是一个大气候,不是个人力所能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长远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品逐步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渗透,并从娃娃抓起。在学校、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展览,开展传统文化周活动,利用收集或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作品,配合有声、像、图、文的解说,立体地展现传统民间文化,使之在人们心里扎下根。要利用民俗文化节宣传民间文化资源,给民间文化一个平台,让其用特有的魅力为自己创造发展的空间。河北省民俗艺术节从第一届民俗艺术进校园,到第二届民俗小屋走近大众,再到2010年的第三届民俗艺术走进旅游城市秦皇岛,是一步一步从发展外部文化环境入手,一方面不断探索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在打造河北文化品牌,开拓思路举办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3.拓展艺术品销售渠道,扩大艺术品销量,将民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化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将其大众化。河北的传统手工艺品如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玉田泥塑、唐山陶瓷等,目前多走的是艺术品的路子,以海外和高端消费市场为主,游客或普通百姓对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只能是望而却步,看的多,购买的少。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使艺术品与实用性相结合,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使其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目前,以王习三为代表的冀派,从业人员已近4万人,年销售额约8个亿,是河北最具影响和实力的艺术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将艺术品实用化,生产一些适合普通百姓家庭装饰用的产品,扩大产品的销量与市场份额。比如,“吴桥杂技”,国人只能在沧州的吴桥才能欣赏到真正的吴桥杂技,要么就是电视上分享杂技艺术节的片断或国际比赛上的表演。为什么不能像东北“二人转”表演艺术,在全国多座城市设立“刘老根大舞台”做成“连锁店”模式,让杂技表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呢?
四、结语
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其核心就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陈出新。但是,有些民间文化不具备改造的条件,如古乐,就应保持其原味、原貌。所以,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民间文化,政府有责任加大投入进行保护,培养传承人。“民间文化不能直接成为商品或文化产品,但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创造性转化’,民间文化可以借助这些转化继续存在下去。”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不是一代人所创造的,也不应为一代人所享有。我们更应该将它尽量完整、完全地传给下一代,作为维系中化民族精神的一个纽带,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金孚,王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2] 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3] 张博,程圩.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