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模式研究

2011-01-01赵小林张振华

职业时空 2011年2期

  摘要: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目前农村体育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体育;模式
  
  农村体育是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视野,试图对河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图构建农村体育发展的模式,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农村群众体育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前后,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了《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调查表》。分层随机抽取了6个地市的320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2100份,回收2068份,有效问卷1978份,有效率为95.6%。
  二、结果与分析
  河北省农村体育一直具有良好的传统和较好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群众日益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部分民间传统项目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特色,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仍然落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综合。调查发现20.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56.3%的居民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无所谓的占15.3%;8.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可见,农村居民对开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仍有15.3%和8.2%的居民认为无所谓和不重要。调查同时还表明,认为劳动和体育锻炼二者不可替代的仅占33.2%。农村居民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和可以部分代替的占19.8%和47%,这反映出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在对体育功能认识上的局限性,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明显不足。
  2.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组织举办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不仅给群众提供了亲身参与、体验体育的机会,而且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吸引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调查显示,在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中,有44%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一起锻炼;有35%的居民选择个人锻炼;有5.1%和13.5%的居民选择参加单位活动和与家人一起锻炼;只有1.8%的居民选择和锻炼小组一起活动。调查还显示,16%的农村一年举行一次农村运动会或单项比赛,45%的农村不定期举行,39%的农村从未举行过任何比赛,这些农村大都分布在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3.农村体育经费现状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组织体育活动,从宣传发动,到前期筹备,到正式进行,再到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据调查,各地投入体育基础建设的经费非常有限。有少数单位误将正常体育事业经费与体育专项活动经费等同,所以实际使用的经费还要更少一些。对于体育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9.1%的受调查者认为,农村体育经费有一些缺口,另外91.9%的人认为,经费缺口很大。经费来源中最为集中的选择是政府拨款、单位出资、社会赞助。河北省主要靠居民出资,占全部经费来源的72.7%。与此同时,91%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经费是农村开展体育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瓶颈。
  4.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场地资源
  本次对体育场地的调查包括了农村所属学校的体育场地,但很多学校的场地平时通常都不对外开放,仅限于学校自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有的篮球场、乒乓球台以及棋牌室等,也仅限于本单位职工及家属使用,绝大多数都不对外开放。因此,真正供农民群众使用的体育场地很少。私人所有的经营性乒乓球台、桌球(台球)近几年来经济效益不佳,数量不断萎缩。从调查得知,可供利用的场地主要是街道所属的场地、附近学校的场地、公园广场。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对象使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河北省有27.3%的农村反映没有场地可用。参加锻炼的居民中有21.0%选择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37.5%选择在公路街道旁进行体育锻炼;19%选择在住宅小区空地进行体育锻炼;选择在公共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占40.8%;在附近学校体育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占12.7%;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的最少,占4.6%。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省农村居民选择收费锻炼的最少,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群没有正规的、固定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河北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比较缺乏,居民在锻炼场地选择上以随意、就近和方便为原则。
  5.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小
  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人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就很难开展起来。体育工作在这些农村没有相应的支撑点,影响了上下联系,体育活动在这里便成了盲点。另一方面,农村的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调查显示,66%的农村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兼职社会指导员的占32%,有专职社会指导员的只占2%。可见,河北省农村体育重要的人力资源即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有很大的缺口。
  三、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与模式
  1.对农民加大体育价值观念的宣传力度
  农民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使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为求稳、守旧。“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乡村,要积极建立农民体育协会,宣传体育健身方法,适时组织农村体育比赛,使这些乡村尽快成为农村群众体育社会活动的样板;对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要进行体育锻炼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锻炼项目来引导他们参加活动”,使广大农民产生强烈的健身愿望,懂得科学健身,逐步形成从想健身、懂健身、会健身到积极参与健身的良好氛围。
  2.切实建立农民体育的保障体系
  农民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主体,更是难点。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体育差异、区域体育差异,因此在农村体育事业中,当地政府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责任,建立农民体育保障体系。包括体育政府部门体育保障系统,体育团体保障系统,个体保障系统等,给予法制化和规范道德行为,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我国体育发展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对农村体育事业的赞助和捐赠,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3.发展农村体育产业资源
  河北省农村体育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体育意识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要全面快速发展农村体育经济,条件还不成熟,还有很大难度。因此,应采取重点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具体情况,重点发展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培训、健身、娱乐,咨询等主体产业,同时发展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及其他辅助体育事业发展的产业,逐步加大经济投入,建立体育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目前河北省农村基本上没有形成体育产业,农村体育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随着我国“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战略的实施,农村发展体育经济,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并不十分遥远。农村应逐步建立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依靠多种所有制度并存的农村体育经济体制;逐步挖掘农村体育资源,如体育博彩、健身娱乐、生态旅游等,形成体育产业地方特色;在地方政府引导下,逐步发展农村体育企业,根据当地群众爱好和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健身房、棋社、武术馆、乒乓球室等群众体育活动站,以满足不同体育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健身活动。各级体育职能部门、体育协会等都应抓紧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经营,培育农村体育市场。
  4.创建特色体育发展模式
  河北省是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河北省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是群众爱看、爱参与的“流行项目”,带有突出的娱乐性、趣味性、技巧性、表演性和观赏性,是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的龙头项目,拥有比其它项目更多的参与者。它不仅能在形式上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建立起心理沟通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人们的交流合作,对于组织和丰富小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提高小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多样、文明、节俭”的原则,要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与传统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三八、五四、端午、十一、中秋等)相结合,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如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踢毽子、跳牛筋、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5.发展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是集休闲、娱乐与体育运动为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开展体育健身旅游,是人们追求知识、追求精神享受、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生活方式。党和政府支持开发民族体育项目和区域体育项目,推出“黄金周”旅游项目,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大众的旅游政策,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旅游的积极性。现在人们外出旅游不仅是为了度假消闲,而是渴望得到在城市里难以得到的刺激,更多人将选择远离喧闹,走进大自然,体育旅游将成为一个更重要的消费领域和经济文化现象。发展体育旅游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的再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产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初具规模。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追求高品位生活质量的同时,亦不断追求高档次的体育生活方式,大众参与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
  参考文献:
  [1] 秦华奇.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1).
  [2] 黄爱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
  [3] 赵小林.河北省乡镇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