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评改的蓝天

2010-12-31张群丽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的是精批细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也日趋显露。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描述:“精批细改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是最大的损失。”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因此,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评”和“改”。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评”和“改”相结合,给他们自主的天空,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习作教学也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还一片自赏的蓝天——自评中发现
  
  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有期望得到别人欣赏的心理。因此,完成习作后,教师可让学生先自评,把自认为写得最成功的地方在作文本上表现出来,真实、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全面、科学地评价自己。教师批改时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的“自评”,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滋润学生渴望赏识的心田。可以这样操作:
  1.画一画。让学生在习作后,先通读一遍,把自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片段、开头、结尾等,用波浪线画出来。如一个学生写《笑》,在文章中画上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全班爆发出高分贝的哄笑。胡天任笑得最响亮。切,他有什么资格笑我?郏佩琦笑得最含蓄。用作业本子遮住了自己的脸。最讨厌的是汪茵雪,她居然一边笑,一边使劲地拍打课桌,像是给同学们的笑声伴奏似的:嘭——嗒嗒,嘭——嗒嗒。”教师批语:“爆发”“遮住”“拍打”等动词的正确运用,使得“笑”也各具个性,千姿百态,写得传神极了。
  2.评一评。把自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或写作能受批注在习作旁边或后面。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可参看学生的“自评”,察看学生自认为的闪光点。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闪光点”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心灵的对话,更主要的是在不自觉中激起习作者评改的欲望。
  
  二、给一个意外的惊喜——讲评中品赏
  
  针对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同和表扬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运用各种鼓励手段,使学生愿意评改的心理意象发展成为内在的学习动机。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不妨巧立一些“名目”来赏识学生,引发学生评改习作的乐趣。笔者在班级中曾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作了以下尝试:
  1.“妙语展评”。每次习作评改前,教师用发现的眼光认真阅读学生的“自荐语”,撷取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在讲评课上,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题材的文章、作家笔下的美言佳句,紧随其后的是学生的美文妙语。伴随着音乐,或由教师把这些亮点语言读出来,或由小作者亲自朗读。能和知名的作家排在一起,学生体验到了一种真真切切的成功,感到了一种莫大的骄傲。当然,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内容,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词。
  2.“焦点访谈”。在习作讲评课上,对教师推荐或在学生互评过程中口碑甚好的习作,可以模仿“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小作者谈谈自己习作中最得意的地方,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其他学生可以采访他构思这篇习作的经过。这种方法需要依据情况事先和这位同学打好招呼,让他有所准备。
  3.“点石成金”。指导学生学会用两种眼光观察,第一是找亮点,第二是提建议。习作讲评时,按学号轮流,投影显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让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好词、好句、优美的片段描写,对写得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待小作者修改后再作誊抄,张贴在班级的作文专栏“流动的风景”上。学生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赏评中提高了自己的修改和写作水平。
  
  三、铺一条成功的道路——互评中反馈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项交流所形成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比双向交流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在评改习作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习作水平的不同划分若干层次,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保障在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合理的“合作评改作文”的平台,学生再依据教师提供的“作文评改单”,进行互改互评,并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互动反馈。
  第一步:内容上的批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切实、可靠、充分等。
  第二步:结构上的批改。文章的开头、结尾写得怎样:过渡与照应安排如何: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意思是否连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等等。
  第三步:语言文字上的批改。包括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书写等方面的批改。对那些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等等。
  做一回小老师,给别人的习作“把脉”,这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互相讨论,扩大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面,有利于提高评改的效率。
  
  四、撒一缕明媚的阳光——再评中展示
  
  要使学生对习作有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尝尝“发表”的甜头。这里的“发表”,不一定都是在正式报刊上发表,而是指“交流互动”意义上的“发表”。在墙报、板报、班刊、校刊上登载,能和读者形成对话关系的,都应算是发表。
  发表前,要通过班级习作发表编辑部的“三审”。一审是自己,把自认为能发表的文章提交由学生小组组成的二审,二审通过后最后由教师终审。一审、二审的学生都要写出发表理由。学生在推荐中说出理由,从中认识到自己习作的长处,让别的学生借鉴习作的精彩点,博采众长,互补互进。
  以上习作评改形式要不定期变动,以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这样才符合评改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导向性。因此,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给他们自主评改的天空,才能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会评改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