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动资源拓展习作空间
2010-12-31周靖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了生活实际,学生才乐于表达;有了情感体验,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一、追求多种形式的课内活动方式,丰富写作内容
(1)尝试写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由学生自行安排写作顺序。内容可以是学生所喜爱的动画片人物,也可以选取几个小动物,写写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每组每天由一个人写,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接上一个同学的故事,也可以另行编故事。后写的同学要充当前一个同学的读者,认真阅读前面同学写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充当作者,继续写下去。这样,每天有好几个同学同时写作,轮到组内最后一个同学写好后,不同组的日记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评改,最后推选优秀习作投稿。这一活动让学生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学生经历了读和写、写和评的过程,既激发了习作的兴趣,又拓展了思维能力。
(2)尝试写科普文章。科普文章素以用词讲究、文风严谨而令学生望而生畏,但是假如在课内让学生动手实践,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很多学生经常在家里看到炒菜的油锅着火了,妈妈用锅盖一盖就灭火,却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在课堂上把这个实验演示了一番,当熊熊的火焰在锅里燃烧时,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进发了,他们马上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智慧在激辩中产生,意识到锅盖隔绝了空气,油锅因缺氧而灭火了。然后再让他们把这一过程记叙下来,学生大都兴趣盎然,思如泉涌。
(3)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即兴写作。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活动,如猜谜比赛、扳手腕比赛、三分钟演讲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上学期我们还搞了一个“我画童话”“我演童话”“我编童话”活动,学生通过手画、眼观、嘴说,调动了多种感官,既有利于语言表达,也积累了有关材料,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习作素材
(1)开展各类踏青活动。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以往我们都是让学生回来后就写一篇作文,学生对此比较厌烦,后来我们改变了做法,让同学们自带绘画本,把春游中看到的美景、发生的趣事通过自己的笔把它画下来,低年级同学可以给画配上几句话,高段同学可以互相讲讲画里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来。这样由画到写,学生经历了看、画、说、写的过程,大大地调动了写作积极性,还有些同学以春游前自己的准备工作为题材,写了春游的趣事。这样,仅仅是改变了一下做法,收获的却是学生对作文的喜爱。
(2)做回小记者,体会家乡的巨变。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如在植树节时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鸟兽虫鱼,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开游节时考察家乡环境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过年过节时分组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访街道、乡村,当一名小记者,在采访中体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树立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活动的感受,引导学生把这些感受装进自己的素材本中。这样做,积累的不仅仅是习作的素材,写下的文章,更是在学生中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3)在家庭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如我班有一学生,国庆节时跟妈妈去宁海大厦,看到了满大街的人流和车流,结果妈妈的车却没地方停了。这一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引起了她的思考。她没有将笔触投向商场的繁荣,而是从车多这一方面写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一次,孩子们跟着家长去少年宫观看海底生物展览,宣传单上印制的图片五彩斑斓,各种生物栩栩如生,着实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谁知到了那里,看到的仅仅是几块礁石和贝壳,孩子们不高兴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有了倾诉的欲望,学生们纷纷在日记里谴责商家,认为经商也好,办展览也好,都要讲究诚信。
(4)与课文衔接,延伸课外活动。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学习只是起到引领作用,许多知识还要依靠课外去学习和吸收。如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后,可布置学生回家在网上收看红色经典电影,刘胡兰、董存瑞,他们的故事令孩子们热血沸腾;学习了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后,可让学生查一查毛泽东的故事、诗词,体会一代伟人的风采;看一看《开国大典》影片,听一听红军长征的故事,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除此,还可以让学生写写剧情梗概,写写观后感。
活动性作文要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细心观察中体验生活。同时要重视活动后的指导,活动的目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素材,但只有素材绝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要找出写作的“点”,指导学生去思考,整理素材内容,找出写作的“路”。
(浙江省宁海县金阳小学 3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