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静”

2010-12-31陈列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为课堂中出现的宁静而感到局促不安,生怕被扣上教学氛围沉闷的帽子,于是喋喋不休、滔滔不绝,或连珠炮式地发问启迪,不断干扰学生思维。实际上,一堂好课应该追求本真、至简、宁静、致远。课堂的宁静,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静静地听
  
  在课堂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镜头一:当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身边的学生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地把小手高高举起,不停地叫:“老师,我,我。”顿时,课堂气氛热闹,教师让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马上垂头丧气,兴趣全无,根本不听教师讲些什么,同伴讲些什么。
  镜头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热闹得像炸开的锅,每位学生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丝毫没有用心倾听同伴的发言……
  教师们也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听课习惯不好,总喜欢别人听自己说,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说明,人有一半时间在倾听。学会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宁静的闲暇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一要专心听,聚精会神地听,做到听明白。二要用心听,能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筛选,做到有选择、有甄别地听。三要细心听,能记录要点,正确领会别人的观点。四要虚心听,虚心接受别人优点,在思考中审视自己的观点。五要耐心听,无论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把话听完整,不轻易打断。这不仅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更是自己从别人错误中寻找根源,完善自己想法的过程。
  
  二、静静地思
  
  好的课堂不仅需要学生行动,更需要心动,在思维训练中获取真知。教师要善于等待,要创设静静的氛围,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在思维的纠结处汲取真知。
  
  有些教师最怕课堂安静下来,唯恐听课教师认为教学遭遇冷场,影响课堂气氛。其实,这样的冷场不仅要有,而且要提倡。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迫不及待举手发言的学生:“别着急,再想想。”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静下来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经历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中“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静心潜思。只有通过细致的思考,学生才会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才会有话可说。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沉寂,但体现了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也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体现。
  
  三、静静地读
  
  不少教师十分强调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但笔者认为,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更要让学生学会默默地读,静静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对默读作出具体要求:第一学段: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堂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对于学生来说,今后大多数时间都在静静地默读,只有在默默品味感悟中,才能与文脉和谐共振,才能用心灵的宁静去个性化地解读领悟,感受文本的艳丽、奇特、丰富与精彩。
  
  四、静静地写
  
  不少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而忽视学生的书面表达。特别在公开课上。教师为避免书面表达带来的“冷场”,提高所谓的效益,让学生匆匆一说而过,只在课的最后象征性地安排写话环节。往往学生刚提笔不久,教师就开始择优交流,显然这样的写话,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益。所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在课堂中挤出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十分必要。宁静中学生的思维火花才能绽放,才能文思涌动、真情流露。这样的写,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飞扬的思绪,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
  当然,我们在倡导课堂宁静的同时,也拒绝表面的宁静,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纪律需求。而是倡导学生心动的宁静课堂,需要教室悄无声息,学生思维却在高速运转,旁无他骛。我们需要朗读、背诵、争论、对话的有声课堂,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绚丽的火花。更需要专注的、深入的、独立思考的无声课堂,独行的思维同样会产生令人恍然大悟的灵感。需要热闹中的宁静,让学生在宁静中学会倾听,张扬思绪,感悟精彩生成。需要营造动静结合、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学习氛围。
  心若幽兰,方可香韵恒久;静如止水,才是激情巅峰。语文课堂,我期待你的宁静,在宁静中绽放一朵充满魅力的幽香之花!
  
  (浙江省青田县城东小学 3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