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发现作文材料
2010-12-31王建忠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不少学生而言,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的首要问题还是他们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是对生活的主观反映,因此写作材料一定源于生活,源于学习。那为什么同样的情景,有人善于发掘,有人却熟视无睹呢?究其原因,归为“三缺”:一是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机械单一,甚至枯燥乏味的生活方式限制学生的写作视野,对于许多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或闭门造车,或弄虚作假i二是缺乏细致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善于观察,他们或观察缺少重点,或缺失必要的指导;三是缺乏一定的语言积累,从而降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即影响语感。
真正解决以上所提及的三大问题并非一日之功,而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实际出发,以兴趣引路,降低要求;以读写结合,内外相辅,打造日常化、生活化、立体化的全方位作文训练空间,真正树立“生活身边,资源无限”的作文观。
一、朴白——文本的拓展延伸
大多美文佳作,皆有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言不尽意、书不尽言的生动写照。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这些“空白”往往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我们适度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填补这些“空白”,效果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人教版四下课文《中彩那天》的结尾: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我们全家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众说纷纭,一生写道:“真诚真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呀!”父亲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却流露出一丝留恋,但更多的是喜悦。“太好了!”母亲摸摸我的头,“终于解决了这个道德难题!”“是呀!”父亲与母亲和我都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美。
二、重墨——作业的二度开发
除了文本,学生的作业练习也是展示教师个性设计的阵地。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学生作业进行二度开发,比如设计有语言训练价值的题目,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题目,可以针对书本中的题目进行二度开发,可以根据班级里的题目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我们的作业可以改变形式,不要仅仅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有一些操作型题目,也,可以有一些综合实践的题目,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教活,我们学生写作也就有了大量的素材。
人教版四下课文第9课同步练习第7题“轻松阅读”——《一件小事的震动》中关于“画眉妈妈给笼中的小画眉喂毒梅”的故事片段着实让人震惊,而短文却是一笔带过:“画眉妈妈让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淡墨之处大有文章可做。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写段:动物也有情,画眉妈妈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子女下毒手呢?可以想得出那场面是如何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对孩子的心灵触动深了,自然有话可写且精彩纷呈。
三、仿续——经典的读写结合
“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造书香校园就得倡导学生诵读大量经典名著、经典古诗文……沐浴经典已成共识。就目前而言,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看,还仅仅停留在诵读的要求上,而怎样对经典著作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等习作训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尝试。之所以称为经典,必有其高明独到之处。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儿歌尤感兴趣,用好此类经典对于小学生习作训练是大有裨益的。如:以《安徒生童话》为例,仿写《丑小鸭》,学生想到蝴蝶写成《毛毛虫流浪记》:续写《皇帝的新装》。学生想到皇帝的悔悟,写成《骗子的明天》。
四、生成——游戏的趣味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只有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的教学上下工夫,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并学会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学会感受、体验等创造性情绪的发挥。趣味游戏为作文教学铺上了一条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理想之路。
(一)巧设游戏,激发情趣。“游戏作文”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如:我们可以在课堂内做一些诸如“蒙眼画鼻子”“夹弹子”“捉迷藏”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细节展开写,至于写片段还是整篇文章视学生年段而定。
(二)开展游戏,拓展生活。快乐作文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摄取生活材料。喜爱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熔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于一炉,相得益彰。用先做游戏后写作的方法,既可以向孩子们提供生活素材、可以在游戏的进行中将生活的片段展示给孩子们看,帮助他们学习用五官进行观察,又可以激起他们的“投入”兴趣和“表达”热情,这就解决了生活素材和写作激情的问题。如:让学生去表演某一生活场景,像模仿“老爸抽烟”“妈妈照镜子”“摊主和顾客讨价还价”等都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三)创新游戏,丰富体验。在很多名师的公开作文课里,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充满睿智的活动设计。如贾志敏的《我帮爷爷找手机》,于永正的《考试》,虞大明的《智能鼠捕鼠>等,每堂课中或多或少都有游戏活动的内容。由于游戏既向学生提供了生活素材,又使学生在快活的甚至是“发疯”的氛围下进行思考和写作,所以生活源泉和感情激发两条要素同时存在,学生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课上,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作文。
五、细察——生活的人景事变
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推动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重要途径,是解用的前提。细心观察包括“看”和“听”。主要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勤于观察,学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例如观察自家人各自的性格,同学们的外貌与习惯;市场街道的变化,自然景物的特征,节日活动的状况……学生经常带着目的观察,久而久之,也就形成观察行为的习惯:二是让孩子们运用已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大自然,提高观察能力,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重点。如指导观察人物活动,要求学生先观察其外貌神态,再观察其行动表现。小学中段要重视片段训练,不求完整,但求具体。例如可以布置学生专门观察一次自己爸爸抽烟或醉酒的表现来写一则片段。
六、捕捉——新闻的冷热聚焦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方方面面,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大到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其形式更是多姿多彩,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给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片新天地。现代新闻以它的立体、高速、多层次、全球性展示在我们面前,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许多紧跟时代脉搏的热点、焦点新闻使学生提早接触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产生想说想写的表达欲望。如全民关注的“奶粉事件”、事关民生的“柑橘风波”等都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绝佳材料。
有人说,这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写作也并不缺乏素材,缺乏的是一双敏锐的眼,一课敏感的心。一句话:枝头小鸟亦如友,花落水面皆文章。
(浙江省龙游县西门小学3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