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组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0-12-31毛海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在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时,也可以借用这三重境界的思想来展开。
  
  一 重境界:进入文本,单元导读苴根基
  
  单元导读导得好,就会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上好单元导读课,教师首先必须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其次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走进主题,感知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训练项目),对整个单元有整体感知。
  一般来说,单元导读课可以按下面的模式来进行:激情入境,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四组“战争与和平”专题课文来具体说明。
  
  1 激情人境
  (1)看第四组课文单元提示上的图片和导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一组课文讲述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
  (2)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那么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三张照片,说说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三张照片分别表现的是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情景、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以及硝烟弥漫的现代战争场景)
  (3)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看了以后,你又想说什么?(分别是罗伯特·卡帕的《空袭警报》、英国摄影家塞西尔·皮顿的《爱琳·杜恩》、日本摄影记者泽田教一拍摄的《逃向安全》、战地摄影记者黄功吾在越南战争中拍摄的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的孩子)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战争,就有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是一个恶魔,他使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童年的欢笑;他使多少幼小的生灵受到残害。这个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纷飞的那些年代,一起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教师精心设计导读课的导入。引发学生情感参与,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2 整体感知
  (1)运用多种形式阅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说说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式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调、乏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从中了解到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的信息,为阅读推荐打下基础)
  
  3 明确目标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为了全面地了解战争,我们还应该去读更多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如杨靖字、赵一曼、方志敏等先烈的故事,如《鸡毛信》《小兵张嘎》《海娃》等故事,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边读边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最后,我们还要拿起笔,写一写《一张照片》中那个孩子的不幸,写一写我们对战争的理解。
  (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充实到预习当中,可以使预习收效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积极性,掌握知识会更全更好)
  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借助一些技巧让学生听明白,听清楚。上述案例充分利用文本的单元导读课导趣、导学、导读、导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
  
  二 重境界:跳出文本。多元拓展厚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唯一的凭借。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们围绕专题去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知识、能力都在不断地累积着、增长着。只有有了这种累积,才能有回归文本的底气。
  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我们都可以掀起一个课外阅读高潮。例如学习人教版四上第五组课文时,孩子们建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其中的资料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如《世界文化遗产》,有的是从网上找来的,有的是从旅游图上找来的,有的是从导游图册上找来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四上第三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学习这个单元时的两个星期,班里又掀起了一个童话热浪,孩子们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童话故事,他们走进了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了童话的内容,品味了童话的语言,体会了童话的特点,感受了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人教版四上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我们可以和常识教师合作,提前一个星期让常识教师教孩子们“泡豆子”等实验,带孩子们去校园内认识各种树和花,知道它们的一些特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去观察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又如三上第五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有《赵州桥》一课,为了体会赵州桥的设计巧妙,我们可以和美术教师合作,让孩子们赏桥、画桥,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的特点。
  有些知识要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自己实践,自己学习。例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单元,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又如三下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在当地开展“环境卫生小调查”。此外,在单元学习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举行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
  
  三 重境界:回归文本。本色语文显精彩
  
  学生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大量积淀与相关主题的情感积蓄,再回到教材中,回到每一篇课文中,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深刻,视角也就更广阔。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再次走入文本,进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例如第八册“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课外书、看电影、看新闻、调查访问等,对战争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学生就能读懂两位小英雄的机智勇敢,读懂敌人的残暴与凶狠,更能读懂两位小英雄对祖国的爱是他们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所在。同样,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两课时,由于孩子们有了对战争的认识,他们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语文课既不是资料的呈现课,也不是故事课,教师应该用好教材,以文本为本,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教会学生读书。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联系生活,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运用语文的规律,拓展思路、发展思维,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因此,学生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后积累的各种知识、各种感受,最后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来倾吐,来展现。例如四下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诚待人”,通过单元学习后,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对诚信、对尊严的认识。再如学习了“战争与和平”单元后,孩子们纷纷拿起笔,写出了对战争的憎恨,写出了自己对和平的呼唤。
  从文本出发,然后跳出文本,最后回归文本。经过这样的三重境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有效教学吗?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小学 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