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简约丰赡的语文教学

2010-12-31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合作、探究等一些自主学习方式吹入了语文课堂,辩论、表演、配音等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也备受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整合……种种新理念、新形式充斥着我们的头脑,也影响着语文课堂。当我们感受着语文课新鲜、热闹的同时,却隐隐地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要做到既简约又丰赡,应该是语文课教学的追求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学环节整体把握
  
  我们知道,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条线——情感变化线,就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方向,如名师游彩云教学<钓鱼的启示>,她抓住“我”得意一急切一大声争辩一哭一乞求一沮丧一启示这一线索,通过一些重要的词语来处理教学,效果非常有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他提出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读完课文,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总理一夜的工作呢?学生汇报出许多词语:伟大、劳苦(辛苦)、一心为民、俭朴、认认真真、敬爱忙碌。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把握,学生就能从重要的词语中学习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情感。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艺术化的训练,促使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教学方法简洁洗练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遑寻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听于永正、贾志敏等前辈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的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 广东孙建锋老师的课,被称为“追寻魔力的对话”。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既是非常自主、自由和自如的,但又是极其深刻、多元的。孙老师的课往往洗练简洁,大体只经历“读一思一点”三个阶段。读,就是让学生充分读书;思,就是让学生默读精思,在潜心涵泳中深入领会文本;点,就是当学生的解析和感悟遇到瓶颈或路障之时,教师审时度势地相机点拨指引。虽然孙老师的课堂有时显得不够“火爆”,而且即使是“精彩时段”也往往稍纵即逝,但细细回味之后却发现,他的课让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譬如,他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学生最初的发言虽丰富多样但却停留在表层。经过他的点拨,学生在二度攻读后的感悟就有了质的飞跃。请看: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7”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生再次潜心读书,四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却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自己悟出来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生:弟子们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生:从课文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教法的简洁,成就了课堂“收成”的丰富。孙老师的课,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其实,学生学语文,甚或学任何一门功课,归根结底是靠他们“自己”去习得的。曾有资深研究者精辟地指出:“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只突出主要的步骤并具有预见性。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的行为决定。”周一贯老师也说过:“特级教师上课都很‘随意’,这种随意以曾经的‘刻意’作基础,而最高境界当数“任意”。
  
  三、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事实上却一直在走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围绕着内容做文章,走的都是“内容一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否则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因为很多课都可以在文本中获得意义。读历史故事,可以获得意义;读《国家地理》,可以获得意义;上科学课,也可以获得意义。这样钻在内容死胡同里的课堂,模糊了语文的面影,耗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也许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高耗而低效的重要原因。金师附小的王春燕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上执教《猴王出世》时,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上,研究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适度的表演,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古典白话文的殿堂,孩子们在学故事,更是在饮一杯语言的琼浆。
  
  四、拓展阅读持之有“度”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文本)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教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崔峦老师反复强调拓展一定要适度,他说有些教师不把工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导致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喧宾夺主,致使训练无法落实。其实,只要我们解读文本做到深入、准确,引用资源持之有“度”,那么,我们所设计的拓展或许会丰富,或许能深化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当学生感悟、体验情感有困难时,可适当介绍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也可适当介绍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冀教版六上《相片》一文中提到的良民证离学生十分遥远,它与妻子用以激励丈夫英勇杀敌有什么关系,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拓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良民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与苦难,体会翻身农民保卫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行动。
  拓展阅读与所有的教学研究一样,同样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高效的拓展阅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与体会,强调积累与运用,真正起到“开渠引水”的作用,实现拓展阅读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使资源拓展发挥最大的功效。
  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注重实效的语文课,就是“真”的课,也是我们最需要的课。“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简约丰赡才是常态课堂生命的真谛。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 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