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词语功能 优化教学过程
2010-12-31吴淼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8期
语文教学作为语言类学科,“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张志公)可问题在于,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对词语的功能定位不当、词语的价值开发不足、词语整合的思路不宽、词语优化的方法不多等现象。那么如何“挽回”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呢?
一、由“词”入文。展示串联力
“由词入文”即由词语教学逐渐过渡到文本教学的过程,如今已逐渐成为一种常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词语教学与文本教学的关联。关键在于,两者的关联需要教师对文中的词语作有选择性的筛选,而不能和盘托出,生硬过渡;需要教师根据筛选出的词语作有意识的安排,而不是平面推进,随意过渡。只有教师把握文中词语的特点。通过方法的引领,才能展示词语的串联能力。
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有意选择出示了一组词语(失败、垂头丧气、讥讽、轻蔑),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词语固有的味道: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试着给四个词分类。学生很快发现:前两个词都是写田忌的,而且与失败有关:后两个词都是写齐威王的,且传达的是齐威王对田忌的不屑和看不起。如此教学,既梳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文章大意,一举两得。
当然,分类区别只是由“词”入文的一种方式。只要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能加强对词语的关注力度,沙里淘金,筛选部分有特点的、与文本内容关联度高的词语进行巧妙的组合分解,将赋予词语教学更多的趣味性。
二、“词”文互见,展现合力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生能否正确掌握词语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学时,教师经常会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的方式追问,而学生则忙不择路地查找工具书求解。生硬的“就词解词”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更快地遗忘。如果教师能意识到词语存在的语言背景,树立“词从文中来,应到文中去“的意识,加强词语与文本的“互动、互补”,那么就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名师在执教《九色鹿》时,筛选了一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巧妙地搭建了词文互见的桥梁。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那种很卑鄙的小人。
师: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又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呢?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能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述词语的具体意思)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单个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将其列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教学,巧妙地导入到文本的内容之中,通过描述含义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词语相对直观具体的理解。“描述”的概念,并非单纯地联系上下文用几句话理解词语,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借用具体的事实依据,来传达对词语意思的直观表述。这既是在理解词语意思,更是在理解文章内容,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抓“词”造境。彰显张力
词语教学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空谈意义。这里的语言环境,既指文本语境,也可以指生活语境i既可以是实际存在,在文本中找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开发,借助想象猜测等方式故意营造的“场”。“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才能生发意义,才不至于产生歧义或者多义。”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重点词语,善于解读重点词语背后的教学价值,通过营造情境,发挥词语的张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时,紧抓“极其简单”这一颇具张力的词汇,通过想象比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意境,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第一步:换词,体会“简单的极致”即“极其简单”。
第二步:朗读,感悟“简单”前面加“极其”的内在缘由。
第三步:把握“宫殿”这一意象,古今比照感悟“极其简单”。通过“回想宫殿的主人——猜想宫殿应有哪些东西”,引领学生仿佛置身富丽堂皇的皇家殿堂,紧接着引导学生转回现实的“极其简单”,形成强烈的情感差异。
第四步:把握“总理”这一身份,彰显“极其简单”。从“现在房子的主人是谁——总理的房间应有哪些办公条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总理的崇高地位,紧接着再次转回现实的“极其简单”,形成第二次强大的情感落差。
第五步:把握“极其简单”背后的“极其不简单”,感悟周总理的品质。
在案例中,教师独具慧眼,紧抓“极其简单”这个文本核心空白点进行想象生发,极力营造“形散而神不散”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穿越身份“走个来回”,实现从文本外围向文本内核的深入。“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教师要通过善于发现文中浓缩着作者情感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学情境的营建,发挥词语的价值,将这份温度“保存”于学生的生命基因之中。
四、解“词”拓义。凸现立体性
词语教学很容易落入平面推移的状况,从一个词语转向另一个词语,从一段话划向另一段话,蜻蜒点水般一闪而过。究其原因,教师未能把握文中关乎文本内容或情感价值的关键词语,未能对关键词语的隐含价值进行散发解读,致使词语的价值被隐没,功能单一。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卧薪尝胆>时,充分意识到“卧薪尝胆”一词既是文本的题目,也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既是人物的行为概括,也内含着人物的精神实质。因此薛老师在教学时,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词语教学“立”起来。
第一步:以“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点拨学生回观文本,在文本背景下获得对“卧薪”和“尝胆”的直观理解。
第二步:以“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引发学生思辨,顺水推舟引出“卧薪尝胆”的内涵: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第三步:以“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框架,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学生获得对词语的生活化解读。
第四步:以“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副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赋予了词语教学文化意味。
维果茨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可见,摆脱词语教学的形式主义尴尬,关键在于教师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教师要重视建构起词语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和认知图式,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创造性生成各自理解的鲜活的情境与画面”,从而使词语教学的价值大起来、功能立起来。
五、以“词”串文。初显全息性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语,能发掘文中隐含着具有统领性功能的重要词语,那么在组织教学时,以此为原点,向全文辐射,不仅学生的词语意识能得到强化、词语价值能实现优化,而且教学脉络也将变得清晰、简洁,富有实效。
笔者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紧紧围绕“谈何容易”这个贯穿全文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点,实现了“举一(词眼)串三(内容、板块)”的教学效果:找骨髓,几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谈何容易;取骨髓,要冒着地震的余威和生命的危险,谈何容易:送骨髓,短短的24小时,需要千里走单骑,谈何容易:输骨髓,连夜行动,容不得丝毫大意,谈何容易。一个词眼,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一个词眼,串联起整个教学和脉络,主题集中,效果明显。
六、活用“词汇”,突出整合性
“感悟一积累一运用”是词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运用”是词语教学的价值依归,是实现“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转化、“休眠词汇”向“活用词汇”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创设“语用”情境,积极搭建训练平台,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
笔者教学三年级《掌声》,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英子的生理残疾和心理残疾,随文板书:(第一竖)小儿麻痹症、姿势、落下残疾;(第二竖)犹豫、歧视。而在课即将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进行口头练说: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得过( ),腿脚( ),走路的( )一摇一摆的,因为担心会受到同学们的( ),所以连上台讲故事都显得有些( )。通过练说,既梳理了文章内容,获得了对英子身体残疾和心理缺陷的完整认识,也活用了词语,用活了词语。
当然,串联词语概括内容,只是活用词语的方法之一,再比如借用部分词语进行课堂练笔、参照词语用法进行句段仿写等,也是活用词语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善于搭台,真正“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
总之,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崔峦)只有充分认识词语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才能“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