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2010-12-31马芊芊

职业时空 2010年11期

  摘要: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社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榆林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如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生产经营缺乏长期规划;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企业融资渠道较狭窄,政策难以真正落实且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有必要关注榆林非公有制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以确保其为和谐榆林建设服务。
  关键词: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探析
  
  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社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榆林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经济结构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榆林市的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都非常有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综合环境的不断优化,榆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榆林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已成为社会总产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1996年至2005年是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分化重组、健康、规范发展的时期。1996年榆林市私营企业登记在册的机构仅有35户,从业人员443人;到1999年,私营企业机构发展为2810户,从业人员有7015人。至2004年底,榆林市新登记私营企业1311户,累计达到4779户,从业人员达8.5万人;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196户,累计达32855户,从业人员达3.94万人,全市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有50多户,注册资金在50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有20多户,私营企业集团近30户[1]。至2007年,榆林市私营企业6846户,新增1653户,个体工商户46779户,新增16024户,[2]2008年,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户数达76238户,同比增长48.8%,从业人员数为135.67万人,是上年人数的12倍。据2010年2月20日榆林日报报道,到2009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含个体工商户)达112784户,个体工商户首次突破10万户;从业人员总数48.2万人,同比增长23.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7.4亿元,占全市GDP的35.9%。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分布。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一产业中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农业边际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加上榆林市耕地少,实现产业化片区经营难度较大,这些因素导致了第一产业产值的持续下降。
  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二产业中的发展较为迅猛,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较建筑业所占比重更高,从2005年开始这种趋势仍在加强,建筑业的发展空间较大。工业所占比重较高主要是国际国内市场对资源需求强劲,煤、石油等资源在有限性约束下价格较高,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石油开发及相关加工的制造业仍然是现阶段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方面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发展不够,已经对地区产业和第一产业发展形成制约。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旅游等新兴行业目前发展尚不规范,在第三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较小。
  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将逐渐构建四个层次的区域经济框架:一是发挥榆林资源优势,加强与跨国公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二是密切与忻呼包银各市的经济合作;三是大力发展榆林、神木、府谷煤、电、化、材料产业带,榆林、横山、靖边、定边油、气、化产业带,榆林、米脂、绥德盐化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三大发展轴;四是加强南北互联互动,逐步缩小南北差距。
  3.社会经济效益。2007年榆林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企业总人数的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6%,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3%,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幅度达35%[2]。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榆林经济总量的比重为29.2%,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量的43.3%,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该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量的25.4%,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该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量的43.3%,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2009年,榆林市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在发展领域上不断拓展,在组织模式上不断优化,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7.57亿元,增速达58.65%,较2008年增加6.67个百分点。据陕西省统计局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评估结果通报资料显示,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二、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生产经营缺乏长期规划。榆林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管理方法简单,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加上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经验决策为主,这使企业的投资经营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随着榆林非公有制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需要处理越来越庞大的信息流,家族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不足引发的决策错误可能是致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转变战略风格,避免随意性给企业带来的不利风险,这就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必须要有长远的经营目标,制定自身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目前,榆林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用工无合同、劳动无保险、财务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和生产经营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等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榆林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重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农业增长较缓慢,服务业相对落后。榆林工业以能源型企业为主,第二产业内部相关产业培育不是很成功。就三次产业大范围而言,与能源工业相关的深加工和附属产业培育、发展力度不够。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石油开发及相关加工的制造业仍然是现阶段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大发展力度搞精深加工,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与资源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至关重要。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发展不够,已对地区产业和第一产业发展形成制约。
  近年来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少企业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只追求眼前利益,发展思路较窄,把握市场和科学决策能力较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和科技成果转化慢,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3.企业融资渠道较狭窄,政策难以真正落实。融资难主要体现在贷款难、担保难。榆林非公有制企业只有近1/3的企业从银行获得过贷款,且贷款的满足率不到20%。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资金积累不足,管理水平低,资信差,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这使得个体、私营经济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即便是已获得的融资也存在贷款周期短、数量少、手续繁琐、费用高等问题。
  此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榆林市的一些行业和领域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进入操作程序则限制较多,资格、资历、资金、资源等方面均设立较高门槛,地区、行业、部门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4.非公有制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企业发展的各类综合性因素中,科技和人才的因素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养,以确保企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的更新。目前来看,榆林市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企业普遍的现象。由于观念落后,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方式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所谓的培训大多为短期行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持续匮乏,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
  三、促进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首先,根据企业的现状制定发展规划。从了解企业优势,准确识别行业竞争的演进趋势,到确立清晰的战略意图和企业愿景,寻找准确的市场定位,打造提升企业信誉的的产品品牌,都是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次,构建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权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职责不清,分工协作不成体系,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企业的管理者无法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缺乏足够的精力去思考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
  2.构建宽松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环境。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领域和对外开放的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地方政府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国家允许投资的资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公益福利事业、旅游和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对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进出口贸易、证照办理和收费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规定予以废止。支持企业建立或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发展和完善新的价值体系,如,设立企业文化奖,包括优秀标兵、技术能手、劳模、企业功勋等多种奖项,让企业员工切实感受和体会到企业文化带来的社会成就感和荣誉感。
  3.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由于自身融资成本高,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处于劣势,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则更高。因此,由政府引导建立再担保机构,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榆林市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利于提高担保机构的公信力,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公信力,扩大担保行业的信贷放大比例,从而吸引更大资本进入担保行业,提高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各金融机构要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简化贷款程序与手续,提高信贷效率。榆林市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重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具有示范作用的外向型、科技型、环保型、龙头型、配套型企业加快发展。
  4.建立创业辅导体系,加大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地方政府应继续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规划,开展适宜非公有制企业需要的政策法规培训,现代管理和有关技能培训,学习交流先进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同时,对新办的非公有制企业,从工商登记、产品试制、人才培训、市场策划、技术开发、形象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业辅导服务。其次,企业要自觉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氛围。
  5.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力度,地方政府应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首先,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使政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其次,要加强职能部门的力量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职能部门之间要理清职能划分,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有效解决过去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缺乏合力、执法不足、责任不清等问题。最后,要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地方政府要根据相关法律和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根据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产业结构层次、规模大小等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改进监管办法,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 榆林市人民政府.2005榆林年鉴[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179.
  [2] 蔡少林,曹森.陕西工业交通年鉴[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