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2010-12-31李晋
经济师 2010年9期
摘 要:文章站在国有企业的角度,从国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意义、替代率及退休收益评估、方案设计及建立成本测算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年金 国有企业 替代率 成本测算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I 2010)09-239—02
笔者对近几年在山西省企业年金市场上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后发现,国有企业较之其他体制的经济实体对企业年金的关注普遍更追切些。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一般较多,社会影响力较大,加之国有企业又是我国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贡献者,基本养老金确定的给付水平已经且势必越来越不能满足国企职工退休生活的保障需求。可以说,国有企业奉献给社会的养老基金远远多于本企业退休职工所能取得的报酬。为弥补政策缺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改革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障机制,即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企业年金是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及商业养老保险。这其中,企业年金(即第二支柱)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将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下,笔者从国有企业和职工利益角度出发,分别对企业年金在国企实行的意义、替代率及职工退休收益评估、企业内部平衡与方案设计和企业年金缴费成本与财务状况预测(税收优惠政策)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一、企业年金在国企实行的意义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的前提下,接受国家政策指导,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有效补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通过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和人才长效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吸引并留住人才,是企业成功的要素。根据针对国外企业的统计,长期激励在高管薪酬中比例高达60%以上(Mercer,2004)(具体比例如下图),

针对国内企业的研究则表明(TPP&IPSOS,2004),大多数的员工(70%)都比较关心退休后的收入水平,但同时大多数的员工(73%)目前都还没有开始为退休做财务方面的安排和打算。而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相对较高的薪酬完全在任期中实现,没有将收益延期到退休以后,经营者往往由于惧怕退下来以后收入的巨大落差,造成在任期间作出短期行为的决策,这一点也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比较头疼的问题。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一方面能够丰富薪酬福利体系,体现公司对员工的长远考虑和关怀,从而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设计企业年金权益的延期归属计划,可以为人才铸就“金手铐”。企业年金建立后,企业为员工缴纳的资金并不即时归属个人,而是与员工效力年限及相关工作表现挂钩,这样,员工一旦中途离职,就会面临企业年金方面的较大损失,从而增大其离职成本,起到挽留员工的目的。
二、替代率及职工退休收益评估
替代率是指员工退休后每月可以支配的养老金占该员工退休前月平均工资的比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员工退休后,与工作相关的支出会相应减少,因此养老金替代率保持在70%-80%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70%~80%的替代率水平可以保证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与退休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从而解决了员工退休收入问题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员工退休后能够获得的养老金主要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以及过渡性养老金。缴费基数的11%计入个人账户,领取时则每月领取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的1/120;基础养老金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20%;“中人”(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由于个人账户累积量不足,还可以获得过渡性养老金,相当于对参加社保前的工作年限的补偿。
对于收入水平相当于目前山西省社会平均工资的男员工,其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大约在50%,收入越高,替代率水平越低;同时,女员工由于工作时间比男员工短,替代率水平也略低。因此社保养老金不足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企业年金是企业可以考虑选择的有效解决途径。
企业年金替代率,可以作为评估企业年金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实现20%-30%的替代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替代率,从而保证退休员工的生活水平。以下举例说明企业年金收益评估:
假定一位男性员工,今年35岁,上年月工资2000元(即年缴费基数为24000元),缴费比例8%(企业与个人合计缴费),年投资收益为3%,年工资增长率为5%,则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累积示例如下表: 则该员工到60岁退休时,可以一次性获得127810元的退休金。如果将这笔资金转换成月领至身故(至少领取10年)的退休金,则每月可以领取675,73元(按照现行笔者所在公司转换年金条款计算),大约相当于退休前月收入(81273/12=6772.75元)的10%。相应的,同等情况下,35岁女性员工(55岁退休)的替代率约为6.3%,25岁男性员工的替代率约为16%,25岁女性员工(55岁退休)的替代率约为10.5%。

参加企业年金计划时的年龄越大,企业年金的替代率越低,女性员工的替代率低于男性员工的替代率(因为女性员工退休早,且由于女性预期寿命大于男性,转换年金的价格也比男性高)。
加上基本养老保险的50%替代率,达到60%的替代率水平,距离70%的目标值还差10%,可采用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来弥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制度主要采用确定缴费型,即DC计划,以上演示建立在确定收益的基础上,只是为了对替代率指标作出比较,企业可以据此调整缴费水平、评估企业年金投资效果。
三、企业内部平衡与方案设计
基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传统,涉及员工利益的分配计划在运作上均要求简单、易操作,所以在实务中,企业年金缴费方案的设计一般直接采用与现行工资挂钩,按规定比例计算的思路。这样的设计对现行工资制度的要求较严,工资高的,企业年金缴费也就高,退休后享受企业年金的收益也就多。但是,企业年金作为员工薪酬福利的构成部分,要符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在长效激励设计上,还应考虑到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平衡问题。员工较年轻、流动性较大的国有企业,可以更多考虑业绩(工作表现)因素,与个人工资挂钩,同时,为了留住关键员工,可以对关键岗位进行适当倾斜;员工年龄较大、体制较为传统的国有企业,可以适当考虑工龄、同龄、级别等因素,并对临近退休的老员工进行适当倾斜;在某些行业,国有企业的重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即将退休、或未到退休年龄却被精简的人员,能否做好这部分职工的安置问题,关系到该类企业重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除了买断工龄、内退等措施,为这部分员工提前做好企业年金计划,能使他们老有所养,后顾无忧,从而配合企业转制工作的正常运作,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可采用一次性缴费且完全由企业缴费的方式。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对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企业年金缴费,可根据其任期考核结果,适当提高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企业盈利并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经营业绩指标,人工成本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及人工成本指标控制达到国资委相关要求的,可按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比例执行;盈利指标未能达到国资委核定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或企业亏损,以及人工成本指标较高时,应动态调整企业缴费水平或暂停缴费。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缴费水平应根据企业发展阶段与经济效益状况,合理确定缴费水平,避免互相攀比。
四、企业年金缴费成本与财务状况预测
企业年金缴费,不能超过企业的财务能力。一般来说,首期缴费的规模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企业年金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其缴费计划一般都在方案中明确,不宜频繁修改。这就需要对企业年金计划的中长期现金流进行预测,并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确保企业年金缴费始终在财务允许范围之内。如果国有企业未完成国资委核定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或亏损的,在实现扭亏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之前,不能继续企业年金缴费,也可以理解为,国有企业的企业年金缴费需要根据经营业绩情况做调整,企业缴费可能出现中断,待经营状况好转后,再延续缴费,个人缴费则不受此限制。
按照山西省企业年金税优政策,企业缴费占上年度工资总额4%的部分可在税前列支,以下举例说明企业年金缴费评估:
假设公司上年度工资总额5000万元,经过测算,企业年金缴费(企业缴费部分)大约占工资总额的4%,预计工资总额每年以8%的额度递增,则预计未来10年缴费规模为(单位:万元):

也即企业缴费在10年间增幅为100%,平均每年增加10%,这也是随着年度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年金缴费作为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增加的一部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增加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对总成本和利税指标的影响,以下做简要分析:
企业年金缴费增加的是国企的人力成本,对于实行工效挂钩制度的国企来说,实发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工资结余是已经提取出来的费用,作为应付给职工的工资,可以考虑列支4%以外部分的企业缴费。经了解,一般国有企业的总成本中,大约有10%为实发工资成本,以工资为基数提取的各项福利费用约占59%左右,具体为:
应付福利费14%,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经费1.5%,基本养老保险费20%。
基本医疗保险费7.5%,失业保险费2%,工伤保险费1%,住房公积金11%。
合计为工资总额的59%。加上企业年金占比4%,共计63%。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占福利费用总和的6.35%,实行企业年金计划前与后,对总成本的边际成本影响率为:
总成本×10%×63%×6.35%=总成本×4%.
对净利润的影响值为:
总成本×4%-总成本×10%×4%×33%=总成本×2.68%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从成本上看,影响很小,对税后利润的影响值也不大。而执行这个制度将带给职工的隐性影响力将是巨大的,相比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企业年金是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型,职工退休后账户累积收益完全归属个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在配合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顾全企业内部平衡为原则,鼓励先进,弘扬长效激励。对企业年金方案做出衡量,为国企职工解除后顾之忧,构建和谐社会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