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0-12-31郭雅滨

经济师 2010年9期

  摘 要: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也是长期的技术政策,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太原市目前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原市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减排对策。
  关键词:太原市 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33-02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有效逄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今后一个时期,太原能否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全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太原市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太原市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1.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成立太原市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太原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以年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特别对列入国家的13户和省双百的25户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监管。对48户煤炭洗选和焦化企业进行专项检查,两行业加工转换损失减少300多万吨标准煤。加强技术改造。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重点在焦炉煤气利用,高低压变频改造,工业炉窑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方面实施节能技改工程,收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建筑节能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执行50%节能标准,执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瑞大厦等一批示范项目达到国内建筑节能领先水平,赢得建设部的高度肯定和嘉奖。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21.63%,各年节能约束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为:2006年下降2.62%,2007年下降6.02%。2008年下降8.93%,2009年下降6.73%。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的80%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前四年的节能进度目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9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2%。
  2.打好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攻坚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四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重点环保限期治理项目65项,项目总投资26.7亿多元。这些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火电、冶炼、焦化、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突出解决废气和废水污染问题。截至2009年底,我市电力行业实现全脱硫;焦化行业基本完成精脱硫,并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造纸行业生化处理设施全部建设完成。
  四年来,全市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具体情况为:氧化硫由2005年18.45万吨下降到12.88万吨,削减量为55700吨,削减率为30.2%。市区二级以上天数一年最高达到302天增加57天。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3.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设施和关停取缔土小企业。为加速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对落后生产能力和设施的关停取缔淘汰工作力度,组织实施了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工业污染源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六·五”关停专项行动,“冬季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掀起强劲的“环保风暴”。全市共关停取缔淘汰落后机焦炉、传统暖气片厂、小型铸造及炼铁企业(设施)、燃煤锅炉及窑炉共874个(座)。2008年12月份按照省政府对未达标企业实施“零点关停行动”的要求。全市对117家未达标企业进行了关停,对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太原市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十六大以来。全国经济发展进入上升通道,太原经济也步入快速增长期,国内外能源需求持续旺盛,诱发了全市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扩张,使全市粗放的资源型经济特征更加凸显,经济增长依然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面临著巨大压力,节能减排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产业结构失衡,工业结构畸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使全市以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为支柱的工业结构不断得到强化,比重上升。煤焦、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行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工业结构畸重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能耗居高难下,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全市高耗能重化工业比重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低。万元GDP能耗为2.1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经济增长依然是靠拼资源、拼能源、拼消耗来雏持,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3.宜居城市启步,“工业围城”痼疾凸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形成“工业围城”态势,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最大障碍。尤其是近年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成区范围内的电力、焦炭、水泥、钢铁的生产能力分剐增加25%、27%、66%和150%以上。工业成为市区环境污染的主体。
  4.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太原市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73立方米。为全国的8.4%、全省的44%,比国际上的人均绝对缺水线500立方米还低了327立方米,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水土流失的问题长期难以缓解,无序的开山取石造成东西山地区严重的生态破坏。煤炭开采形成严重的综合生态难题尚未得到破解,过度的煤炭开采形成的水资源破坏极为严重,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煤矸石堆积形成的污染严重。
  5.环境设施薄弱,治理任务艰巨。太原市由于环境容量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减排支撑力度不足,污染负荷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快速发展给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带来了更大压力,环境承栽能力与经济规模扩大的矛盾将更为尖锐。城镇集中供热、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
  
  三、太原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主要任务
  
  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环境优先、科技创新和结构优化四大战略,继续加大城市功能提升和节能减排力度,以八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实施四大战略。
  (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坚持实施环境优先战略,在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制定环境优先的政策措施。
  (3)坚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创新带动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4)坚持实施结构优化战略,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
  (1)紧紧围绕降耗目标。推动全市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2)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紧紧围绕八大功能区和西山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积极调整I业布局,全力保障环境安全;提升I业污染的控制水平;集中整治燃煤污染,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3)加速推进“一山一水”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功能,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vX"一山一水”生态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太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工业基地,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效益提升、促进产业升级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
  (5)高起点构筑区域功能体系,全面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八大功能区”是我市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强化城市功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抓手。“八大功能区”的建设,将把太原的经济布局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高度。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节能减排开辟更大空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7)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节能减排保障体系,健全节能减排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考核问责机制。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刺,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节能减排的强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