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0-12-31刘慧吕德宏
经济师 2010年9期
摘 要: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是前提是村镇银行要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地服务“三农”。文章从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分析着手,分析其战略优势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可持续发展 定住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98-02
几乎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必须首先保持商业上的可持续性,才谈得上为“三农”服务。因此,部分村镇银行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盈利性的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本文将从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分析解读出发,分析目前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其在履行好服务“三农”宗旨的同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分析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指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一产品一竞争地(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利用“C-A-P"模型,可以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以便村镇银行更加明确自身定位,真正地立足农村区域,服务“三农”。
1.客户定位。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是农村小企业和农户,而大中型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城市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村镇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农村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而且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这在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村镇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开展信用中介活动。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一情况,从而能更顺利的开展信贷业务,解决客户的需求。
同时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农村企业、农户能否顺利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而农村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是支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柱。二者的相互依存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的理由。所以。村镇银行在坚持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可以牢固自己的长期客户群。
2.竞争地定位。村镇银行以县域或乡镇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是县域或乡镇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这些县域或乡镇可能经济不发达,所以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于与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县域或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村镇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同时村镇银行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更容易得到当地小企业和农户的支持。
再次,村镇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因而可以解决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有效防止农村地区金融空洞,同时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
此外,有利的人缘地缘有助于村镇银行的风险识别,便于开展高风险的涉农企业贷款。由于村镇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又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因而比大银行具备更有利的信息优势,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特性”问题。
3.产品定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村镇区域内零星小额存款,同时又要服务农村,提供小额信贷。而“三农”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的服务不能复制大型商业银行的做法。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将要服务的对象,比如小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表”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更易开展产品服务。所以,个性化服务已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银行中吸引过来。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劣势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客户、竞争地及产品三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村镇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劣势。
1.追求利润与支农目标相矛盾。关于村镇银行不村镇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贷款投向。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存在的,但村镇银行要生存下去必须要盈利,而农产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单靠农户贷款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很多,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出现为三农服务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倒成了其次。从调查数据可看,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所在的仪陇县中小企业极少,县城经济不发达,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和农民外出务工,因而惠民村镇银行被迫通过种种途径下乡开拓市场。截至2009年末,该行向农户、个体工商户、村镇居民发放贷款9676万元,占全部贷款的83.45%,向农业小企业发放贷款19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6.55%。
2.吸储难度高,存贷比持续高住运营。村镇银行中部分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吸存难的一个客观原因是网点少、支付结算功能太差。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148家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存贷比为67%,低于75%的监管高限。但事实上,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普遍高于75%,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3.结算网络不畅。缺乏齐全的配套设施及政策。虽然村镇银行可以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银行卡业务等,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但是从目前看,村镇银行并不能办理结算、票据承兑及发放银行卡业务。同时针对村镇银行的财税扶持政策并不配套,比如,同是服务“三农”。农信社按3%交营业税,村镇银行则要按5%交,农信社所得税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村镇银行则要全额上缴。
4.金融风险相对严重。一是服务对象风险。银监会强调,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涉农贷款的风险高、数额小。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民,农民的收入采源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二是自身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较小,实践证明:规模过小的金融机构难以存活。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贷款风险偏高、呆坏账可能性比较高等。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1)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将要服务的对象,比如小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2)努力拓展资金来源,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村镇银行在拓展资金来源,开发客户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宗旨,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区域;三是村镇银行服务人员应深入农村、农民中去,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3)加强风险管理。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服务对象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村镇银行从建立初期就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2.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动摇。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1)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可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解决支农信贷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加强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将村镇银行纳入其中。(2)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允许村镇银行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3)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可支持其发展壮大。(4)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5)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增强涉农贷款的抗风险能力。(6)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