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公寓设计

2010-12-31

经济师 2010年9期

  摘 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栽体,是构筑大学校园的重要篇章,其规划建设历来为各大专院校所重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校扩招。为了应对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宿舍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状态,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功能得到完善、建筑形式也更为丰富。文章以山东大学新校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为例,分析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公寓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94-02
  
  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大学校园的重要篇章,其规划建设历来为各大专院校所重视。自我国有现代大学至今,宿舍的建设就从未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迅速扩展,高等教育也走向了大众化,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校扩招,校园扩大。为了应对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宿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状态,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功能得到完善、建筑形式也更为丰富。
  本文将以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校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为例,分析当前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及必要性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100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山东大学东校区现有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院、化学学院、生命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十多个学院、教学部。山东大学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基本建设投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致使现有教学实验、学生生活等用房的建筑面积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21”标准,尤其是学生公寓面积严重不足。学生住宿十分紧张。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需要,为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缓解学生住宿紧张的状况,依据山东大学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东校区新校内建设东校区l吕号综合学生公寓,该地块位于山大路与山大北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南临学生生活区,东靠学校北门及运动场,该区域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50米。
  
  二、建筑概况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位于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枝学生生活区内,东面是运动场,南面为现有学生公寓10号按,西面为山大路,地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节点上。
  该建筑用地面积为28694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6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2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9317平方米),主体部分两栋十七层建筑,裙房两层,地下室一层,建筑总高度61.45米。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二层层高为4.5米,三至十七层层高均为3.3米。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在总体规划上沿现有学生公寓纵向布置,在建筑用地红线范围内,在满足济南日照间距要求下布置了两栋十七层高的主体建筑,与西侧的裙房。东侧底层通透的连廊围合成内庭院,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休憩场地。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面向运动场有相对集中的实体作为其主要的形象焦点。东南面有一大片公共绿地。
  
  四、建筑设计
  
  平面功能分区明确,两栋十七层高主体建筑在底层分别设有学生公寓出八口、门厅、会客室、活动室、值班室;西侧裙房和主体高层一、二层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公安处、学生在线等相关管理、服务设施用房。
  三至十七层为学生居住层(南面一栋从:层开始),中部两台电梯及楼梯作为主要垂直交通疏散,东侧还设有消防电梯及楼梯;楼层有集中的盥洗室,公寓单间开阔尺寸为3.6米,面积24.8平方米,供四人居住,南北有敞开或封闭阳台,学生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地下室有设备用房及学生使用的地下自行车库。人车分流。
  东侧“门脸”二、三层实体及底层架空连廊可作为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并将两栋主体高层有机的联系起来。
  
  五、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用地紧张的问题。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市区边缘的高校渐渐成为市区的中心。同时由于连年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导致校区建设规模的爆炸性扩大,使渐渐挤入市区中心的传统高校感觉到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场地内解决更多的学生住宿问题,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主体为两栋高层建筑。对我国来说,高层学生公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新事物,我们知道,高层学生公寓具有节约用地、容纳学生数量大的特点,在用地紧张的地区常出现。最近几年,北京、南京等地也有建设。从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存在上下课人流集中拥挤的现象。笔者认为,在使用上高层学生会寓比较适合作为研究生宿舍,首先是理论上住宿的人数比本科生少一半,其次是他们的作息时间比本科生自由。这样可以解决人流集中的问题。
  2.停车的问题。学生公寓的使用者是学生,他们对建筑的使用往往有集中的作息时间。在上、下课或用餐期间会产生集中的高峰人流,对校园内部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大学生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早期的校园规划中,往往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现在的大学校园大都存在停车老大难的问题。自行车场向校园绿地要空间,即便如此,停车场地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园一族,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骑车或将车停在离上课很远的地方。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校老师和学生拥有汽车的人数逐年上升,停车也成为影响校园交通状况的一个主要问题。18号学生公寓地下一层设置了集中的车库,并在两栋高层的地下室部分设置了自行车停车位,如此一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社会交往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Baum和Valim曾对长廊式公寓和单元式公寓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长廊式公寓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感,有躲避的倾向,是消极的,而单元式公寓中的学生却愿意交谈,不躲避,是积极的。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密度较高,高密度的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有不良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社会行为。归属感对交往也有重要意义:空问过大,人数过多时,责任感会减弱,既感到这种空间可能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任何人,因此走道型公寓里的居民,由于遭受了更密集的社交影响,相识了解的人数超过个人所能结识的能力范围。集体感激亲切感降低,普遍有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二是交往临近式原则,住在长廊式公寓里的学生,主要交往集中在走道附近的走廊上,而不是发生在距离较远、缺乏领域感的活动室。但走廊作为交通要道,干扰较大,平时驻留时间短。只能满足短时间的交往需求。
  4.造型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公寓的单位空间多重复性,给建筑立面造型的发挥余地较小,建筑造型很容易流于单调、平淡。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地丰富学生公寓简约化的造型和风格,对建筑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工程的建筑师不仅处理好建筑本身的造型变化,而且对建筑外环境,尤其是内庭院的设计均作了全面的考虑。
  本工程立面造型时尚、新颖,平面功能布置使得体块在片与面。面与面间交错、穿插。明快的色彩,南面阳台虚实相叠。打破了由于建筑体量长而板造成沉闷、压抑的感觉。局部运用构架手法,使得建筑变得通而不透,极具时代气息:在造型、色彩处理手法上与周围建筑有所协调、呼应,但又有所创新。外装饰面材料为面砖,色彩丰富,简洁大方。
  5.功能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公寓的居住环境质量,公寓内出保证有宽敞的生活空问外,还应该设置洗衣房、小卖部、报纸杂志零售点、健身房、咖啡厅、书吧、网吧等服务空间,形成全面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新型学生公寓。
  从我们常常看到的学校周围被称之为“学生街”的餐厅、酒吧、咖啡厅、健身中心等高朋满座情况,就会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多么迫切了。学生公寓未来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居住、休息空间,而会是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它不同于社会上的类似功能建筑,其特点是要有适应性。也就是经济、适用,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枝大学生。
  
  六、结论
  
  学生公寓的社区化建设、团组织进公寓、文化长廊等获得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他们切实感受到新时期大学生公寓已不仅仅是生活、休息的场所,而且已经成为现实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凸显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是成长的舞台。大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理念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的特征与社会要求,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开发更为理想的学生人居环境。
  (责编: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