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是全球经济失衡根源
2010-12-31刘文革焦万峰曹又丹
经济师 2010年9期
摘 要: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失衡”一直是困扰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文章归纳出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观点,认为它们只是对问题某一方面或止于表面的解释,并耒触及根源,文章认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即美元霸权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根本原因 美元霸权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18-02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
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失衡给出了定义,即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巨额贸易盈余,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即日本、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
全球经济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全球贸易失衡和全球金融失衡两个方面。
1.全球贸易失衡方面。目前,贸易赤字一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较被认为“非常危险”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3%的比重高出两倍之多。而作为贸易盈余一方,日本、中国等弧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就中国而言,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就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2005、2006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8%。
2.全球金融失衡方面。近20年来,以日本、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等将巨额资金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要形式流向美国,其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流出国经常项目存在大量盈余、国内储蓄率高、金融市场狭小及体系不够完善和发达等,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是资本流入国经常项目大量赤字、国内储蓄率低、金融市场发达且容量巨大、国内政府财政赤字等,由此造成两个结果,即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罔,2006年美国外债高达4300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霞超过25%;中国、日本则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截至2010年2月,中国持有美国同债8775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持有美国国债7685亿美元,排第二。
二、目前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认识的误区
关于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认识,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非常流行的误区,笔者之所以认为它们是误区,是因为它们是对全球经济失衡止于表面的认识,或者是对全球经济失衡某一方面的认识。
误区一: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经济失衡根源。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教授克鲁格曼和美国知名的经济类智库的创始人兼所长伯格斯滕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和美国政客,他们坚持认为汇率问题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是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他们的理论逻辑(见逻辑图1)是:中国干预外汇市场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人民币币值低估,严重偏离其正常价值,以至于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大量商品涌入美国,导致中国贸易巨大顺差和美国贸易巨大逆差,中国通过经常账户盈余积累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利用储备继续干预外汇市场,压低人民币币值以维持其商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等形式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导致美国国内利率偏低,资产泡沫大量形成,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伯格斯滕宣称,人民币兑美元币值低估了40%,由此造成过去3年美国每年对华外贸赤字达到了2200亿美元。美国资深议员Dave Camp认为,中国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和对人民币汇率的操纵,是中国经济每年10%的高速增长以及美国接近10%的失业率的“根源”。因此,他们认为为使全球经济重返平衡和健康发展,中国必须加快进行汇率体制改革,放开货币市场,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这种观点很是冠冕堂皇,但它只是解释中国等国家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的直接形成原因及国际金融失衡的部分及表面原因,它不能更好地解释除美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持有美元的原因及国际金融失衡的根源,同时也在现实面前不攻自破。自2005年7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逐渐升值,截至目前升值超过20%,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储备与日俱增,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扭转不了美国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低估也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据。 误区二: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是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以中国主流媒体为代表,认为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即中国等东亚国家以相对优势理论为基础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鼓励企业出口,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美国限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由此造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美国贸易逆差愈加严重,本应自动平衡的全球贸易不再平衡(见逻辑图2)。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8年,美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8.3%降至6.3%。

这种观点以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尤其适用于目前中国政府与美国政晰关于人民币汇率是否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及金融危机根源的论战,但它只触及问题的表面,不能说明美国愿意大量进口中国等国家商品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商品廉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误区三: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以汇丰集团主席葛霖及中国学者朱民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中国和美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就美国国内经济而言,美国经济以消费为主导,国内储蓄率很低,美国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68%逐年上升,在2004年达到72%以上,消赞方面,消费增长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超过70%。储蓄率方面,居民的净储蓄率则趋于下降,目前居民净储蓄率已经从10年前的14%下降到1.6%,家庭偿债额已经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为近20年来最高,国内储蓄净额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政府支出方面,为促进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减税的同时不断扩大政府公共开支,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2004年美国预算赤字在4800亿美元左右,达到GDP的4.8%。在消费、政府开支大幅增加,投资及经济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美国贸易逆差必然增加,为使美国国际收支维持平衡,必须保证资本项目上持续盈余,结果是大量外资流入美国。中国经济方面,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高储蓄、低消费,2004年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7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2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之多。高储蓄的同时必然是低消费,中国整体消费低于GDP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因此,维持中国经济i岛速增长必然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对外出口,也必然导致中国经常账户持续巨额盈余,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同时,为确保美元外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元重回美国。综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国内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全球贸易及金融失衡。

从世界经济微观的角度解释全球经济失衡,使全球经济失衡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但没有解释两种经济体截然相反的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因此,它只能解释全球经济失衡的表层,缺乏溯源。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真正根源
追根逐源,笔者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即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以强制性的方式确立了双挂钩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从法律上确立了美元的唯一国际货币地位,由于石油危机及日本、德国等国的经济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解体,牙买加体系形成,但牙买加体系只是无体系的体系,在无体系但依然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上,美元绝对的国际货币地位被打破,但美元依然维持其国际货币地位的唯一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底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64%;根据2007年由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三年一度的调查结果,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86%,排第二位的欧元所占比重仅为38%(由于每次交易都涉及两种货币,故所有货币的总量为200%);截至2008年底,大约有45%的国际债券以美元标价,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4月,全球共有66个国家采用美元作为其汇率锚,而采用欧元作为汇率锚的国家仅有27个。在全球贸易结算方面,美元所占比重高达66%,其中在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贸易中,美元更是具有绝对的控制权,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与沙特达成“不可动摇协议”,美元成为石油唯一计价货币,世界前两大石油期货市场的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单位,于是美元约等于石油成为世界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2004年数据显示,美国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52%(英国占10%,日本占7%,分别排第二、第三位),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增长,又进一步保证了美元的安全及其地位的可持续性。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方面影响全球经济。首先,国际贸易方面,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激发两种冲动,其一,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渴望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极力向美国出口商品,从而赚取美元增加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二,美国倾向于多发行美元,印钞机开足马力印制美元,既可以偿还外债,又可以采购其他国家商品,同时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美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升高,美国内商品价格上升,美国许多商品失去比较优势,从而又通过市场的力量大量进口外国商品。两种冲动的结果是,美国贸易逆差严重,经常账户持续赤字,其他国家尤其是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贸易大量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由此造成全球贸易失衡。其次,国际金融方面,美元的过多发行所导致的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高消费、低储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同时,由于美国货币金融市场比较成熟,市场容量较大,加之美国经济相对持续强劲增长,为美国之外的美元资产提供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外部美元大量回流美国,由此造成全球金融失衡。全球贸易失衡和全球金融失衡共同形成全球经济失衡。逻辑图如下:

四、结语
此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缓解全球经济持续失衡之势,危机期间,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对外(尤其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今年是危机过后的首年,据最新资料显示,今年的前几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3月份更是出现了2004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逆差。在最近刚刚闭幕的中美经贸对话会上,美国承诺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必将有利于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之势,但是,本次金融危机非但未削弱美元霸权,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美元霸权,因此,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缓解只是短暂现象,全球经济失衡因美元霸权的存在而持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