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究
2010-12-31崔燕鸣
崔燕鸣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职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是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科研机构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理论,完善合作教育模式,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依据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理论,提升和推广实践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涵义和理论发展
综合我国多年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专家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说法不一,但比较多专家认同的是: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把课堂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巧妙设计教育教学模式。
1.1 从哲学角度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科学实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看到企业的具体岗位和实际工作流程,才有了对它的深刻认识;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找准岗位,确定目标。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吃到梨子才知道梨子的味道。认识靠实践发展而发生变化。在此能使认识发挥探究心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正确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1.2 从教育角度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环境,知识频繁更新,学生接受信息多种多样,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思考。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受到教育思想的影响。西方工业革命后,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提出了把教育或者知识,看成一种达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使教育为现实的社会经济产业需要服务。相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随之带来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促成了产学之间的合作。知识与生产实践最大程度地紧密结合并使教育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源泉。教育要适应生产劳动需要,教育要肩负培养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重任。促成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产学合作方式也被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
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也要为外部社会起推动与促进作用。因为产学研合作所体现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同时教师也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服务于社会,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认识自己、适应社会以逐渐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生产力本质及教育是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观点,使产学合作有了很好的教育学基础。
2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探究
探究法是个体主动去探寻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中不断探究实践操作过程,深入学习企业具体实践知识,充分利用各方面环境、设施等资源。不断创新寻求产学研合作教育新发展。探究发展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2.1 签订“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
许多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教育协议书”确定实习企业、实习时间、实习项目等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规格,推荐学生到企业实际训练。例如我院实行2+1办学模式,其中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协议由几家发展到现在213家。其中有国企、私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分布在北京、大连、青岛、深圳等20多个城市。其基本原则为培养行业企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需求,努力为企业培养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构建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稳定发展、运行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企业智力的后盾,企业为学校提供回报支持。
2.2 校内建立“仿真实验室”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仿真实验室”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设施,材料等完成场景。在不同的授课阶段,可进行实际训练,在实训中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很容易理解。然而,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训练的条件是相当有限的,虽然训练的形式与内容在教学计划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却无法做到真实。这就极大地限制了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学习离不开实践,有一种所谓沉默知识,其基本涵义是不显露、比较难于归类和量度的知识。其主要在实践中理解摸索;还有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本人通过亲身实践很快掌握技能;还有社会上深埋知识,即不易从正式渠道转移这些知识。要全面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还必须注意加强实践教学。
在学校建立相应仿真实验室就能事半功倍。
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媒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所以,要加大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仿真实验室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划分“产学研”各自任务、探究科研机构研发新途径
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以共获多赢的角度来理解,“产”不仅仅是指一项具体的产业,而是代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不单是指教学,要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办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而“研”是指科研,但与一般认识上的科研也不同,它的科研方向和内容是,即围绕为“产”而研,为“产”服务。所以明确了“产”的方向,确定了“学”的内容,就要用“研”来带动,科研机构要深入探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研发、配套、测试等难题,以及投资、供应链、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在科研、转化与生产的长链条中,只能很好地衔接与分工,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市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调与集成化。很多企业的技术能力普遍很弱,学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是突破困境的较好路径选择。但是,从实际上看,“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作并不好,大学的科研与企业的研发不存在替代关系,让大学或科研机构成为企业的“研发中心”,既不可能,也无益处。大学与企业“两张皮”要想“结合”在一起,离不开转化机制的完善与成熟。
转化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强有力的纽带,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得自己做技术转化,中小企业的每项技术转化成果,并不一定要自己去产业化,大企业所需的技术也并非事事要“自己开发”。怎么办?通过市场的对接,大学的“技术扩散效应”为哺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乳汁,中小企业丰富的创新成果又为大企业的技术集成提供资源,大企业将大量、分散的科技创新成果经集成、整合和再创新,推向市场,创造社会价值。我们说,转化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的支撑与撮合。
3 结束语
我国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从外部获取企业信息结合学校和科研机构自主研发来深入探所,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速度,更节省资源。另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越强,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越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效果更显著。从高职院校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形成其意义更大,密切了教育、科研与经济的结合。对国家而言,产学研合作教育必将会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带来丰厚硕果。
[1]冯铭.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其对策浅谈 [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闫丹.高职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