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

2010-12-29阙爱金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7

关键词:同班同学学分制归属感

阙爱金(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7)

黄婷婷(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0)

梁秋丽(浙江格洛斯无缝钢管有限公司,浙江上虞,312300)

学分制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调查研究
——以浙江大学为例

阙爱金(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7)

黄婷婷(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0)

梁秋丽(浙江格洛斯无缝钢管有限公司,浙江上虞,312300)

同学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之一。然而学分制下,同学关系疏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利,需引起高度重视。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学分制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积极探索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同学关系的有效途径。

学分制;同学关系;影响;改善途径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着手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1]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1]然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必然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对高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课程安排各不相同,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增大,传统学年制下亲密的同学关系变得疏远。同学关系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之一,它的冷漠、淡化,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不利大学生的全面成才,需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浙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自修教室以及寝室生活区等处,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该研究旨在分析学分制对于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探索加强改善大学生同学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学分制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

(一)学分制下的大学生同学关系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日趋成熟与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同学关系至关重要。[2]近年来,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倍受关注,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学关系的重要性。调查中,81.2%的学生认为大学中的同学交往关系会对自身的个性发展、学业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有“一定影响”或“很大影响”。

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评价不高,认为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调查研究显示,6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关系“一般”。64.9%的学生选择“疏远”、“竞争”甚至“冷漠”来评价学分制下大学生同学关系的总情况,如图1。

(二)学分制对大学生同班同学关系的影响

传统的学年制下,同学关系主要建立在班级基础上。同班同学课表统一,大学四年基本一起上课;每个班级教室固定,是学生学习、交流、班级活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班干部带领下,班级活动开展频繁,同学交往密切,彼此熟悉,感情深厚,学生往往对班级有一种归属感。

图1 大学生对于学分制下同学关系的总体评价

实行学年学分制后,虽保留班级建制,但选课制度等的建立,使得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选课自由度提高,跨院(系)、跨专业、跨校区选课,带来班级的离散化。一方面,学分制下,同班同学课程安排不一致,使得通过课程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课程安排不同使得空余时间不同,组织集体活动难度增加,频率减少。因此,39%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一致”是“目前同学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2.9%的学生认为学分制会对同班同学关系有一定甚至很大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学分制下,班级无固定教室。学生根据课表到不同教室上课,到自修教室或图书馆自修,班级同学间交往机会减少。由此可见,班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同班同学交往的主要场所的作用已不存在。调查中,有69.5%的学生认为没有固定教室对自身的同学关系,特别是同班同学关系发展有“负面影响”,其中认为“有很大负面影响”的占12%。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分制下的大学生同班同学关系较为疏远,不少同学对班级缺乏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同班同学关系不是很满意。60.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关系一般,有14.9%的学生(大部分为低年级同学)甚至表示只能叫出一部分同学的名字。问及“有生活、学习、情感方面的疑惑、郁闷或苦恼时,你最愿意向谁倾诉”时,仅有0.641%选择了同班同学(非室友),27.6%的学生更愿意向朋友(非本班同学)倾诉。

此外,同班同学关系淡化,班级凝聚力降低,使得同学对班级缺少归属感,在调查中,36.6%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归属感”甚至“完全没有归属感”。归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班集体建设的首要前提,能否形成良好的归属感,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大学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有着重大影响。

(三)学分制对寝室同学关系的影响

学分制淡化了班级概念,使得班集体的传统功能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宿舍。学分制下,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基本空间,同寝室同学的相处机会远远高于与其他同学。[3]因此,学分制下,同寝室同学关系往往更加密切。针对“平时经常与谁一起活动”的问题,27.2%的学生选择与室友一起,仅次于占32.1%的“一个人”,而选择与同班(非室友)同学一起的仅占15.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单独行动的倾向以及寝室同学在学生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班级活动的减少,寝室活动有所增加。积极健康的寝室活动增加了寝室成员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寝室成员间的默契,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寝室成员间的这种交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学分制对非同班同学关系的影响

学分制的选课制度下,不同班级、年级、专业的同学都有机会在一起上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同班同学的交往机会,减小了他们的空间距离。对于这点,大部分学生表示了肯定。调查中,50.2%的学生表示,学分制对扩展自身同学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选课”是目前大学生结识非本班同学的主要途径。但仍有38.9%学生认为选课对扩展同学关系几乎没有影响,即使一起上课也不会怎么交流。

从浙大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学生的管理,开展课外活动和评优等活动都在专业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班级”概念还未完全去除。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课程班级”,它是指因选课而暂时结合起来的学生组合。[4]它的形成具有很大随机性,时间短,不稳定,在四学期制度下,这种不稳定性更加明显。这种课程班级关系松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渠道不畅。[5]48.7%的学生认为,通过选课认识的其他专业或学院的同学往往只是点头之交,甚至很快淡忘。正如一个同学在采访中所说,“学分制让我们认识更多的人,但往往难以加深”。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分制对扩展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实质性积极作用并不大。

二、学分制下,加强和改善同学关系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分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同学关系整体并不尽如人意,同学关系比较疏远。这种大学同学关系现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实际,研究人员从大学生本身、学院学校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弱化学分制对于大学生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加强和改善学分制下的同学关系。

(一)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作为同学关系主体,对同学关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学分制影响下同学关系弱化的现状,大学生不应听之任之,而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甚至消除学分制的不利影响,营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1.积极克服主观因素

在关于目前大学生同学关系发展障碍的调查中,34.5%的学生认为“主观因素特别是性格因素”是首要障碍,仅次于选课不一致。要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首先应克服不利的主观因素。首先,大学生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接受自己或者“悦纳自己”,学会自信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其次,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还应该注意消除对他人的偏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他人,真诚友好地与他人交往。再次,大学生还应正确认识同学间的竞争与挑战,明白同学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者和朋友,并在良性竞争如学科竞赛等过程中发展与他人的友谊。

2.努力克服学分制带来的不利客观因素

第一,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同学相互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学分制影响下,一方面,班级活动频率明显降低,使得原本疏远的同学关系更加冷淡。另一方面,学分制下,班级功能减弱,同班同学由于缺少交往机会,关系疏远,这又使得很多同学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因为“和班上的同学不熟,去了也没意思。”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同学关系的和谐融洽非常不利。学分制下,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班级活动这一难得的机会,来加强和改善与同班同学的关系。

第二,大学生应积极尝试新的交流途径。学分制减少了同班同学的见面机会,弱化了“一起上课”等传统途径所起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尝试新的途径如互联网等,来加强和改善与同班同学的关系。当然这也适用于在课后,加强和深化与非本班同学的关系,如那些通过选课认识的其他专业、其他学院的同学,从而从实质上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学院

1.树立导航服务理念,完善咨询机制

学校与学院作为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同学关系过程中应发挥更大作用。首先,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学院应改变以往的学生管理观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导航服务理念,完善咨询机制。[6]一方面,开设人际关系学等相关的选修课和讲座,纠正学生在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学关系认识方面的误区,认识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其成长成才的作用,鼓励、帮助其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咨询机制。学分制下,大学生同学关系疏远,竞争激烈,大学生中各种心理困惑和矛盾在所难免,因此,学校以及学院应当积极完善咨询机制,根据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咨询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危机化解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适当安排同班同学一起上部分专业课

选课制度下,班级成员间交流的减少,进而导致班级归属感缺乏,同班同学关系疏远。因此,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适当照顾到同专业以及同班同学的课程。这对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中时,班级教室固定,同学关系紧密;到大学,学分制下同学关系疏远,班级概念淡化,加之环境陌生,这些变化对刚由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很难适应。调查中,就有一位大一新生表示,“我在这里很孤独,常常很难过,没有归属感”。而这种情况,不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院以及学校,应当适当安排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同班同学一起上部分专业课,以此来增加同班同学的交往机会,加强同班同学关系,帮助大学生建立集体归属感。当然,这只是针对部分专业课,其他选修课、公选课(通识课)等大部分课程还是通过选课制度加以管理。这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和改善同班同学关系,浙江大学在这项措施上,有过尝试,并且学生反映效果不错。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学分制影响下,班级观念淡化,同班同学关系疏远,寝室同学关系相对紧密,选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范围,但是往往难以有实质性的发展。学分制对大学生同学关系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其积极影响,这种现状亟待改善。然而,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和学分制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自身、学院、学校以及老师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克服学分制的消极影响,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1] 王玉忠,谢志芳.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2] 吕敬.浅论大学生人际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

[3] 刘俊.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浅析[J].高教教育研究(成都),2007(2).

[4] 张长海.完全学分制的几个相关概念问题研究[EB/OL].http:// www.edu.cn/xue_fen_326/20060323/t20060323_108673.shtml,2010-01-12.

[5] 刘玉萍,马剑平.推行学分制的思考与实践[EB/OL].http:// www2.xaut.edu.cn/dangban/readnews.asp?newsid=181,2010-01-12.

[6] 田经兵.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Influences of Credit System on the Classmate Relation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QUE Ai-jin,HUANG Ting-ting,LIANG Qiu-li

Classmate relationship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However,under the influences of credit system,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now maintain a distant classmate relationship,which has done harm to students'healthy development and calls for immediate attention.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credit system's influences on the classmate relation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n propos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credit system;classmate relationship;influences;improvement approach

G642.47

A

阙爱金(198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测试。

猜你喜欢

同班同学学分制归属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珍惜纸张的小松鼠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同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