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设计

2010-12-26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十二五经济社会辽宁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201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与“十二五”衔接的重要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辽宁在“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为“十二五”时期以及更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改革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协调处理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目前现实基础的深刻分析,找出取得突破的关键,并着力加以解决。

一、辽宁“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起点。辽宁“十一五”规划自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目前来看,在列入规划的69个指标中,有61个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基本能够完成,部分重要指标能够提前完成,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辽宁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趋势。

1.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辽宁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不仅继续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平均速度的水平,而且在全国位居前列。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 0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 023.5 亿元,年均增长14.1%,高于规划目标3.1%,比全国同期高2.17%;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 455亿元,GDP增速为13.1%[1],全面超过了广东(10.1%[2])、上海(9.7%[3])、浙江(10.1%[4])和全国(9%[5]),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30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 512.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4 647.5亿元,增长11.2%。2009年第一季度,广东GDP增速(5.8%)、上海GDP增速(3.1%)、浙江GDP增速(3.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辽宁则高出全国3.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8 965元增加到2008年的31 259元,年均增长13%,高于规划目标2.3%。

图1 2008年辽宁、广东、上海、浙江地区与全国生产总值增速对比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断增加。辽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75.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 356亿元,年均增长26.1%,高于规划目标14.1%[6]。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2008年建筑业增加值7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7]。

2. 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增强。2006年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4.8%和32.5%,分别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4.8%和12.5%[8]25。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016亿元,增长34.7%[9];2009年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691.5亿元,增长51.9%,辽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5%,高于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6%)34.9%,而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18.6%、27.8%、16.5%和5%。

消费需求持续升温。2006、2007年,辽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7%和15.9%,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5%和3.9%;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917亿元,增长22%;2009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 744.6 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

外需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辽宁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年均增长20.9%,高于预期目标5.9%。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提前3年完成规划目标;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1%,约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4%,由2007年的第五位首次跻身全国三甲。

3. 城乡面貌出现新变化

推进辽宁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建成或顺利开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 747公里,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4 000公里的68.7%;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于2005年开工建设,2010年可竣工通车,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计划在2011年底竣工通车;港口吞吐能力4.2亿吨,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5亿吨的84%;2007年,发电总装机容量2 132万千瓦,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2 600万千瓦的82%。

城镇化进一步推进。2007年,辽宁城镇化率59.2%,位列全国第五,比2005年提高1.4%;城市对人口的吸纳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4 m2,完成2010年规划目标25 m2的96%。

城市建设继续加强。2008年,辽宁城市用水普及率由上年的96.9%提高到97.1%,供气普及率由上年的91.9%提高到92.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上年的10标台增加到10.1标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上年的9.61 m2增加到9.65 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上年的9 m2增加到9.1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37.5%提高到38%,污水处理率由上年的51.6%提高到53%,垃圾处理率由上年的56.5%提高到57%。

4. 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

辽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2007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为408.52万公顷,保持在国家核定的2010年控制目标之内。森林覆盖率为5年统计指标,近三年来全省植树造林情况较好,预计可以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全省总人口2007年为4 298万人,若剔除全国抽样调查多核定给辽宁的数据按原口径统计,仍在《纲要》控制目标之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7年为50 m3,与国家核定的2005年基数相比下降19.4%,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14.5%的规划目标。

2006年和2007年,辽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为1.78吨、1.7吨标准煤,两年降低了0.13吨标准煤,年均下降了3.6%,虽然低于按规划测算需年均下降4.4%的预期目标0.8%,但仍为全国6个超额完成任务的省份之一[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2007年实现“双下降”,分别下降了2.1%和2%;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全省城市环境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39天,达标率为92.6%,比上年增加13天。虽然与按规划测算的目标差距较大,但是同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5. 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就业形势出现转折。辽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了18.9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双就业的目标。大力推进实名制就业,基本解决了179万并轨职工的再就业问题,2006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35.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96%。2008年新增实名制就业112.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2009年上半年,辽宁实现新增就业4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5.6%降至2007年的4.3%、2008年的3.8%;2008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11],稳定就业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2009年上半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省政府确定的全年4.3%的控制目标低0.4%,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辽宁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05—2009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对比

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辽宁经过历时3年的棚户区改造,建起了2 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143万人喜迁新居。2008年,棚户区改造收尾工作顺利完成,拆迁299.4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房441.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5.3万户、17.6万人。

全面完成国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任务,基本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末,辽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 405.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2%,其中职工976.3万人,离退休人员429.5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622.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 209.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职工822.8万人,离退休人员386.5万人。共有137.5万城镇居民和89.8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二、辽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1. 辽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辽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完成较好,确定的重点任务进展顺利,预计到2010年底,列入规划的69个指标绝大多数能够按期完成。按实现难易程度,这些指标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可以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的指标。包括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粮食产量、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城市供水普及率、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城镇登记失业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棚户区改造面积、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等61个指标。

第二类是实现2010年底目标有一定难度的8个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原油加工量。

2. 辽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十一五”时期规划执行水平比较

(1) 辽宁的优势。辽宁同期规划执行的比较优势表现在:2006年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3.8%,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4位,高出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7%,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为16.8%,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为25.2%,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1位;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7.5%,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为35%,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2位,高于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1 122.8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排在沿海九省市的第4位,高于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0.7%;在各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持续回落的态势下,辽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相对较低,其指数和增速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都排在第1位[12]。

(2) 辽宁的劣势。辽宁同期规划执行的比较劣势和差距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及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的绝对数,辽宁与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2008年,辽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3 455亿元,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5 774.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 558.4亿元,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增加602.2亿元;辽宁的工业增加值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1 95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1 76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534.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少1 506.9亿美元,排在沿海九省市最后一名,增速低于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是14 39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是5 576元,比沿海九省市平均水平低2 251元。

(3) 标志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两个目标完成情况。① 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辽宁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3.8%)超过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13.3%),但是,辽宁的经济总量偏小,效益的增幅还没有达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第一个目标只实现了一半。② 从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来看,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也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第二个目标并没有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任重而道远。

3. 辽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已经进入后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的既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比全国和东部发达省份同期数据,辽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失衡、高度不够,竞争力不强;② 城镇化速度缓慢,就业形势严峻,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③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对外开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④ 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协调发展存在隐患;⑤ 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下降。

三、辽宁经济社会环境分析

1. 辽宁资源分布特点

辽宁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表现为:区位资源优势较为突出;工业资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原材料行业;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数量出现下滑,对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的发展支撑能力下降;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科技资源总体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较强劲,但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大中型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企业中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以及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机构等科技资源在全国排名靠后;服务业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新型工业化水平

辽宁目前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制约辽宁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一个直接因素是“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指标偏低,这也说明辽宁从事农业产业人员所占比重偏高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辽宁新型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及辽宁等15个省份和直辖市中总体上处于中间位置,辽宁新型工业化发展状态在国内15个省份和直辖市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13]。

影响辽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现程度排名的因素主要有:总资产贡献率偏低、全员劳动生产率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偏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每百名工业职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偏高。这些突出地反映了辽宁应注重加大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类投资力度;经济发展效率需要提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高级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需要加大;应注重生产方式向节约型、集约型经济转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扩大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就业空间,使辽宁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 辽宁经济发展SWOT分析

对辽宁经济发展进行SWOT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的优势表现在:农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水平较高;工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发展强劲、支持力度较强以及区位优势突出;第三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发展速度较快、地理位置优越、装备制造业能够提供支持;辽宁的社会发展良好与稳定。

辽宁的劣势表现在:农业上的劣势主要有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和建设用地的占用问题;工业上的劣势主要有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第三产业的劣势主要是比重较低,缺乏科技含量,高层次人才缺乏。

辽宁的机遇表现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有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带来的机遇,国内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机遇,实施环渤海经济圈和产业演进带来的机遇。

辽宁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农业上主要是粮食的稳定和安全生产以及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工业上主要是国际和国内竞争压力都比较大,还有国际技术转移的限制;服务业的挑战主要来自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际国内的竞争。

四、辽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摸清辽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取向与动态以及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提出了辽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题定位、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取向与动态

(1) 全球经济衰退将引发新一轮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这主要表现在加速科技创新和知识更新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将明显加快,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一项长期性任务,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

(2)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已经开始导航未来中国的经济运行方向;二是我国经济正在由过去5年的“繁荣期”进入“调整期”,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三是要素制约和配置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不断增加;四是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五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将相继进行战略调整,尤其是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先行区域面临战略转型,将进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求化解区域发展瓶颈。

2.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辽宁被国内外公认为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已经来到辽宁。这标志着辽宁“十二五”期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辽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也越来越清晰,辽宁正面临着一系列良好的战略机遇,一些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构筑了辽宁面向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形成了辽宁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定位。此外,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都将为辽宁的发展提供新的政策动力,预期辽宁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当然,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问题和矛盾甚至是深层次的。这不仅包括市场、要素、资源和环境“四大制约”,而且“十二五”期间,辽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面临加快振兴和加快富民、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三大双重压力”,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化解。

3. 辽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与定位

综观世界经济调整和国内整体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全球资本、产业、技术将出现新一轮的转移,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规模性产业梯度升级及由此产生的技术辐射。先进地区更高的发展定位,对辽宁的追赶超越、市场竞争和扩大需求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同时,国家提出的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新型原材料基地,意味着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以及辽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它们履行新的使命、承担新的任务。作为东北地区当前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和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有必要在新的条件下,遵循经济社会高级化的发展规律,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取向,积极争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新的战略地位。因而,“十二五”时期辽宁应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利用新形势下良好的政策效应,围绕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升高调优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在高起点上构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力争“做深一产、做强二产、做宽三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注重统筹好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城市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及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使自身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以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经济体系,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基于上述分析,“十二五”期间,辽宁应以“升级与协调”为主题。升级与协调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在这个主题下,辽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定位是“两个核心基地、一个重要开放门户、三个标志性高水平发展区”,即:建设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核心基地,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领先区,沿海经济发展新增长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示范区。

4. 辽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辽宁“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以改革开放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为重点,以主体功能区形成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以高端化为战略取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持续均衡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前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

基于“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定位与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①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加快发展作为战略基点。② 坚持把提升调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突出主线。③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④ 坚持把完善区域分工,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⑤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主要目标

1. 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根据“十二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定位,辽宁应制定实施如下重大战略:

(1) 以主体功能区形成为导向的空间均衡发展战略。该战略应以主体功能区形成为切入点,以“两个核心基地、一个开放门户、三个发展区”的定位为目标,以两区一带为载体,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内容,形成“双核并进、区带增长、相向拓展、合作开放”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双核并进是指沈阳和大连要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协调合作关系,提升产业能级,增强辐射影响,提高城市品位;区带增长是指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作为辽宁定位的主要实现载体,要通过发挥区域内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区域产业网络来实现空间的功能提升、能级提升和地位提升,辽西北功能定位应以生态建设为主,适当发展特色产业;相向拓展是指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要相向发展,沈阳经济区向沿海经济带主动对接,借助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沿海经济带向沈阳经济区中心拓展,借助沈阳经济区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货物资源,稳定港口吞吐量,实现腹地沿海良性互动;合作开放是指辽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加强与山东半岛、吉林、黑龙江的合作,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2) 以产业升级发展为导向的产业高级化战略。产业高级化不仅包含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高级化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更应该增强科技发展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作用。① 产业间结构高级化。遵循产业演进规律,针对辽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时期辽宁三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总体方向是“做深一产、做强二产、做宽三产”,即延长农业产业链,做强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调整思路是“延一进二、分二进三、以三强二、以二哺一”,延一进二既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又指做强县域经济,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分二进三是指深化二产分工,将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以促进二产做强;以三强二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来促进二产做强;以二哺一是指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② 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来看,一产结构高级化的关键在于,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林产品等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二产实现结构高级化的关键在于在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在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核心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具有市场发展前景、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潜力型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尽早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三产结构高级化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创意产业,以提高服务业的层次,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③ 以城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解决全省城镇化滞后、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围绕“以大都市圈形成为主基调,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拉动内需”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以大沈阳都市圈和大连都市圈为主体,以全省小城镇建设为据点,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雏形,进一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该战略的实施应以城乡协同发展为导向,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一方面加强大城市的产业中心地位、推动大都市圈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承接从城市中心区转移产业的力度,增强小城镇实力建设。辽宁东部和中部地区要继续发挥沈阳、大连、鞍山等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和辐射能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辽宁西北部地区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④ 以创业富民为核心的民生发展战略。该战略应以提高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质量,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结合辽宁经济实力增强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区域特征,有重点地推进“以人为本,以社会统筹发展为主,市场和社会并举”的全面协调的民生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社会创业意识增强、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健全”的城乡统筹创业就业的发展框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等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各类社会保障关系紧密衔接”的发展框架,推进“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以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协调发展框架,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收入分配水平等民生发展事业的协调发展,营造和谐民生的社会发展氛围。

2.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预期是:辽宁“十二五”末期成为东北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区。

四大战略的主要目标预期是:① 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沈阳经济区同城化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沿海经济带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并发挥作用;辽西北地区实现资源转型。②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核心基地在全国位次上移,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全省基本实现“一县一品、一县一业”的县区产业发展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技术上的突破,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某些重点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幅度提高。③ 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中小城镇发育充分,城镇化率提高到70%。④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六、“十二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对策措施

基于发展定位和重大战略,辽宁目前面临四大方面的重点任务:① 加快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两区一带的建设;促进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两区一带的协调;扩大对内对外合作开放。② 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核心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农业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③ 加强大沈阳都市圈和大连都市圈等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④ 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和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以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为指针,遵照四项重大发展战略,针对重点任务及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措施:① 延长产业链条,合理确定区域分工,促进区域错位发展;建立跨区域协商机制,政府与市场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② 延长一产产业链条,促进农业高效化;健全研发合作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资源整合,提高工业产业集中度,增强工业竞争力;延伸制造业的服务内涵和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三产服务能力。③ 加快各种公共平台建设,推进大城市建设,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加速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农村城镇化。④ 完善就业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和质量,构建创业扶持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⑤ 建立重要产业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关键领域的创新扶持机制,运用要素集聚、财税政策等手段,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⑥ 通过产业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⑦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和政策等调控工具,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⑧ 以服务为导向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和继续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七、结 论

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正在布局的背景下,辽宁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执行进程中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投资和消费及出口情况、城乡发展情况、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民生改善情况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是比较理想、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69个发展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虽然不同,但是绝大多数可以提前实现。通过与沿海发达省份进行横向比较以及与辽宁历史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找出辽宁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所拥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辽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家新兴工业化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规律上看,“十二五”期间辽宁应以“升级与协调”为发展主题。系统地阐述了辽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大战略和主要目标,并且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网.2008年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09-03-01].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3/01/content-17352107.htm.

[2]国家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国家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国家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姜作勇.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9]中国网.2009辽宁政府工作报告 [EB/OL].[2009-01-22].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09dflh/2009-01/22/content-17168609-4.htm.

[10]国家发改委.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EB/OL].[2008-12-24].http://news.sohu.com/20081224/n261396505.shtml.

[1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09-02-26].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402540710.htm.

[12]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十二五经济社会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