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为先”选用干部的历史考察与衡量标准

2010-12-26张书林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年5期
关键词:权力观品行干部队伍

●张书林

“以德为先”选用干部的历史考察与衡量标准

●张书林

我们党选用干部标准的思想经历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历史的、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要使“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致于流于形式,就必须健全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员干部“德”的衡量标准。

以德为先;历史考察;衡量标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以德为先”选用干部,就必须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作为第一位的问题来研究,将“以德治党”的政党伦理切实贯穿到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德性水平。

一、“以德为先”选用干部思想的发展演变

“以德为先”这一词汇虽然是现在明确提出来的,但“以德为先”选用干部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在我们党的88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一)毛泽东:“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在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建设上,毛泽东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我们党“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选拔干部标准,开创了党员干部政治伦理建设的先河。毛泽东指出,在选拔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强调:“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2]毛泽东还具体解释了德才兼备:“德”主要是指干部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才”主要是指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就是指干部既要有德也要有才,并将二者完美无瑕、天衣无缝地融合于一身,既不能重才轻德,更不能重德轻才。单就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这一词语来看,它显然是把德放在首位的。所以无德之人,即使才高八斗也不能作为贤人为党所用,不能将他们选拔进入党的干部队伍。所以,毛泽东在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中实际上已经突出了干部之“德”。“又红又专”是毛泽东1957年10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谈到干部问题时,结合搞社会主义建设对内行干部的迫切需要,创造性地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3]但在他看来,政治上“红”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前提性、基础性的要求,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业务上“专”是政治上“红”指导下的“专”,不是单纯就“专”来说“专”,如果没有了“红”,“专”就失去了任何实质性、政治性意义,就不能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以造福人民。

(二)邓小平:“四化”“首先是要革命化”。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其逻辑起点是“办好中国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是要看能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上,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四化”方针。这其中,他对干部伦理建设、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建设的最突出贡献是强调干部队伍的“四化”“首先是要革命化”的重要思想。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4]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干部队伍“四化”进一步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5]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其中,革命化主要是指干部的政治表现,包括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思想定力、道德品质、作风表现等等,实际上就是要求干部必须政治上靠得住、过得硬,不能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化”在地位上是不一样的,首要的是革命化。革命化是统领、是方向,是首要的、基本的要求,是其他三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革命化,其他三化也“化”不起来,也实现不了;即使实现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三)江泽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江泽民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在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展开的。他对于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重视,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强调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就必须坚持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5年11月,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谈到干部教育时指出:“在党的建设中,必须把教育干部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关键的一环来抓。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6]江泽民强调: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党员干部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讲正气,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讲学习,主要是要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但首先是学理论。

(四)胡锦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形成的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使用标准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新思想,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水平。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鲜明地突出“德”、突出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在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二、坚持“以德为先”选用干部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就明确提出了健全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的重点所在,使评价考核干部的“德”有了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一)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习近平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特别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保证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这就明确提出了对干部的忠诚教育问题。党员干部应该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在头脑中叫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心灵最强音。第一,要忠于党,永不背叛党。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做到忠于党,时刻牢记党的嘱托和使命,对党忠诚老实,永远都听党的话,永远都跟着党走。第二,要忠于祖国,永不背叛祖国。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做到忠于祖国,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言行中,并且能够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挺身而出。第三,要忠于人民,永不背叛人民。党员干部忠于人民就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党的干部加强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行建设的根本,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评价干部“德”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只有真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自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待分析问题;只有真正确立了“权力民授”的权力观,才能自觉坚持执政为民、公正行权;只有真正确立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事业观,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到的现实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爱戴。第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党员干部的正确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分析问题。第二,确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党员干部要保证公正地行使权力、避免在行权上犯错误,就必须在把握公共权力特性的基础上,切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代表人民运作权力,应该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必须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树立权力责任观念,警惕权力的腐蚀性,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第三,确立正确的事业观。致力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求建功立业的党员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事业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坚持群众公认,对人民群众负责,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从干部的干事创业中得到好处、获得满意。

(三)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党员干部要培育高尚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必须坚持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第一,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上。要反对形式主义,从评价体系上下手,将真抓实干作为评定干部政绩的基本尺度,通过完备的制度与机制设计,对干部政绩的取得是靠形式主义还是靠踏实干事作出明确认定判断,使老实人不吃亏、投机者不得利。要反对官僚主义,党员干部必须做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事关民生大计的实际问题。第二,敢于负责,强化责任意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精神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是干部政治上安身立命必须具备的政治伦理。强化执政责任意识,必须从理论逻辑与实践操作层面上明确以下要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权力对等;党员干部责任胜于其能力;责任关乎干部政治进步。第三,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到锐意进取,就是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四)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是否能够自觉做到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当前这样一个面临多种诱惑的复杂经济社会环境下,对掌握重权的党员干部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了公道正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拒腐防变、情趣健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扰,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多重诱惑考验,才能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上真正过得硬。第一,作风正派。党员干部要做到作风正派,就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人民哺育了自己,个人无论功绩多大、资格多老、经历多丰富、威望多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坚持公正公平,站在不偏不倚的“中间立场”上看待分析问题,保证任何决定决策的形成都以事实为依据,同等条件下对所有利害关系人要一视同仁;坚持诚信为先,对待下属和人民群众要说话算数,言必行、行必果;坚持自我批评,勇于对照党的要求、对照干部标准、对照时代任务深刻反思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第二,清正廉洁。以清正廉洁要求加强干部道德建设,关键是要重建领导干部的道德市场。重建的标准是: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准则保持常青,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标准渗入行权过程,让保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自觉的道德要求,让不被权力污染成为公认的道德底线。第三,情趣健康。党员干部要做到情趣健康,就必须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特别注意不要沾染任何黄赌毒的东西,一旦在这些方面不能自拔,就会直接影响到其客观公正行权,就容易腐败。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27.526.

[3]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Z].1957.10.9.

[4]邓小平文选(1975—1982)[M].人民出版社,1983.320.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0.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483.

D262

A

1009-928X(2010)05-0019-03

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课题批准号为07&ZD0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权力观品行干部队伍
好品行是底色
优良品行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吴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标准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