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两会
——2010年全国两会的具象观察

2010-12-26徐迅雷

民主与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真话短板民生

■徐迅雷

“微”观两会
——2010年全国两会的具象观察

■徐迅雷

早春京城,全国两会,引国人万众瞩目。近些年来,着力关注和保障改善民生已成为两会的突出亮点。可以说,两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民生会堂,很多惠民保民的政策措施都是以两会为起点作出的。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光的民生新亮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心声。从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到3月14日人大会议闭幕,我每天关注有关报道,记录下具体而微的观察札记,称之为“微”观两会。

百姓的“微观两会”

在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发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新闻”——《“80后”眼中的别样两会》,提出的问题是:全国两会对这些“80后”意味着什么?他们最关注什么?

“今年两会,我最关注……在增加居民收入、医疗、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在宏大层面上说过此话后,这位名叫江天的“80后”说出了最实际的话——他最关注的还是房价问题,北京房价去年上涨速度过快,国家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政策平抑房价,政策的有效性和尺度到底有多大?“现在我对购房基本上持观望态度,对国家有关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措施充满期待。”

房价“假摔”之后,发飙似的往高位冲刺,这位住在京城、期待有自己房子的“80后”,能不关注房价走向吗?几天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访谈时,网友“芝麻与西瓜”就提出了“房价仍然涨得有些离谱”的问题。温总理以“蜗居”作答:“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应当按现在的条件来改善群众的住房……”

居不易。那些“蜗居”一族,那些“住在地下室准备到一楼来的人”,在市场房价的高压下,当然期待着政府能拉一把、扶一下。商品房与保障房这两条腿走路,百姓期待保障性住房这一腿也要真正硬起来,否则永远是“瘸子”。

一些城市打工族关注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关心“会不会针对我们农民工在看病、养老等方面出台一些措施”……

这都是百姓的“微观两会”。在网络化时代,“微观两会”的表现形式已非常具体化,“微博”引入了两会报道,“各方意见浓缩在短短百余字飞上了代表委员们的微博,使他们的微博成为民意的接力棒”。在我看来,被称为“围脖”的“微博”如同手机短信与彩信的网络版——它的读者已由一个人变成了无数人,这样,“微博”议政就有了非一般的基础性与广泛性。我们应该热烈地欢迎这样的议政新方式。

宏大的两会,是由一个个代表委员、一个个议案提案、一次次意见建言等等组成的。3月2日《北京晚报》报道说,北京二中院已受理央视新址大火案,涉案21人;检方在起诉书中进一步载明了去年元宵节之夜这场大火的起火细节:礼花弹爆炸后的火星落入擦窗机检修孔,引燃内壁易燃材料导致火灾。这个悲惨事件,本来有点“大事化小”“偃旗息鼓”的味道,但随着去年全国两会的莅临,有代表委员忍不住就此严肃发言,终于再度引发关注与重视,随后有了涉案人员陆续落网的进程……我们难以想象,若无两会上的微言大义,这将是如何的“小事化了”。

“微”观的两会,总与百姓息息相关。今年“水电煤气”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蓄势待涨、“油盐酱醋”牵动了广大百姓的神经,这同样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如果说一些地方的听证会屡屡变成“涨价会”,那么,一年一度的两会,能否成为真正有效的“压价会”呢?

……两会新闻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公民得知讯息,从而汇聚成更真实更强大的民意心声,这是公民社会的大好事情。互联网有如天赐——它就是将微观汇集为宏大的管道与平台。在当下中国,通过种种哪怕再“微观”不过的路径,而让国家领导人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这,很重要。

消除贫富差距,走出收入洼地

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近两年却增长22%,上升至世界第二。一方面是普通工人工资收入偏低,另一方面是垄断行业职工“肥得流油”。数字显示,2008年,电力、石油、烟草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到10倍。(3月4日《广州日报》)

“蜗居”、“蚁族”、“被增长”……政协委员聚焦网络年度“民生热词”,努力破解住房、就业和收入分配三大民生难题。3月3日新华社“两会新华视点”报道:一些政协委员表示,“被增长”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

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是贫富差距,最终关乎社会安定。分析认为,在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大因素中,“贫富差距”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腐败”。新华网两会前夕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登上了“两会最关心话题”之榜首。

贫富差距当然是指有人收入畸高,有人则陷于“收入洼地”,这是横向比;纵向看,则是时光流逝、物价在涨,收入“无动于衷”却被统计说你大大增长了。对许多百姓来说,“增长”是虚拟的,“被增长”却很现实。而另一端,以房价为代表的商品价格,总是腿劲十足地爬坡,向“价格高地”挺进,用力挤扁百姓本来不鼓的腰包。而对于一些商品价格的虚高,有全国人大代表就提出了批评。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国家努力增加农村地区的福利支出、扩大社会保障面,让公众共享改革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合组织使用了一种据说能更好反映物价变动和农民工收入的统计方法,得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是41,到了2007年是40.8,小幅下降了0.2个百分点。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0为绝对平等,100为绝对不平等。但这个表明中国“趋好”的系数,大抵只能反映一种“波动”,还没有构成大势。中国的贫富差距的系数,虽低于南非、巴西、智利、俄罗斯,但仍高于美国和多数其他发达国家。

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在“洼地”徘徊彷徨,那么他的消费力是很低的;如果大面积的老百姓处于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就被剥夺了。老百姓不见得不愿意消费,而是因为他收入偏低;居民收入分配不平均,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中低收入者消费更没底气——百姓消费不足不是“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消费能力不足”。而百姓失业率的高低,决定收入的水平,百姓收入的水平,决定消费的预期,所以“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显得分外重要。

在总体上,我们要提高工资性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否则我们的劳动所得就处于严重偏低状态。这些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总趋势是下降的,从若干年前的50%以上,降至40%以下;而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有大幅提高。有政协委员呼吁:“调整分配格局迫在眉睫,不能让群众感觉干得多挣得少。”

在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同时,我们要解决薪酬的人为巨大差距——这差距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同单位同岗位却因职工身份不同而导致报酬的巨大差异,干得多干得好的反而拿得少;其二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得很大。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最大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但我们早已远远超过这数字,最高竟达10倍;一些垄断性的高收入行当,全行业职工收入年年看涨,以致于主管部门发出限薪令也没有用。

确实,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将引发社会问题,从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短板”如何拉长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动阐述了改善民生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间的辩证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政绩”。代表委员用各种实例印证不解决“民生难题”、不补上民生“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产生强大持久的动力。

什么是“民生短板”?民生的“短板”很多,其中一个说法很形象——“新大山”,曾是“新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现在变成了“新四座大山”甚至“新五座大山”:在医疗、教育、住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就业和养老两座大山。

温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被一座座“新大山”压得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在“短板”中艰难生活,那么幸福与尊严就无从谈起。所以,弥补“短板”、拉长“短板”就非常重要。

要想拉长“民生短板”,必须务实、做实,别玩虚的。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列席讨论时动情地说:“我们不能给群众一个面包,而医疗机构趁机往面粉中掺水。”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国家将从此入手,为新农合大病统筹趟出一条路来,切实解决农村因病致贫的问题。

对农村儿童两种大病进行医保试点,这是好事情,我当然举双手赞成。但这恰恰也暴露了农村民生保障存在着严重的“短板”,你想,农村儿童能够保两种大病,那么农村的大人老人呢?儿童保的仅仅是两种大病,那么其他大病呢?农村儿童又不是不会得其他大病。这两种大病也还仅仅是医保试点,试点之外的呢,什么时候真正全面推开?要拉高农村医疗保障这块“民生短板”,谈何容易。

如果管保障的部门又出来吹牛说我们的社保覆盖面达到百分之九十几,好极了极好了,那你千万别听他糊弄。要想拉长“民生短板”,必须端正权力在握者的思想意识。

只要是惠民的,那就不是什么营利和盈利的,更不是对百姓的掠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在惠民方面,去年是效果最明显、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4万亿投资没有一分钱进入‘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也没有一分钱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我们不否认与过去的历史相比,去年是惠民投入最多的一年,但说4万亿没有一分钱投进入房地产,这个恐怕绝对了。没有直接投入,就等于没有间接投入房地产乎?这么多国企老大进入地产业,拍得那么多“地王”,谁能保证没有间接的来自4万亿的资金?

尊重民生,就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委员尤其应该高度关注财政预算报告中的民生投向,看看这份“情系百姓”的民生“账单”究竟如何,这是把“民生短板”给拉长的一个“牛鼻子”。现实已告诉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的投入,是名义上的“民生投入”,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投入,统统都归于民生名下。一些地方官是为百姓幸福还是为自己的政绩?有多少“投入”假借民生之名?这个要问一问,搞清楚。

要拉长“民生短板”,一定要依靠民主来支撑。“民主促进民生”确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有民主政治,也有民生政治。民生不能替代民主,但民主确实能够促进民生。稀缺民主,那么拉长“民生短板”就几近空话;只有民主机制是健全全面的,才能真正保障民生的一切。

说雷言雷语还是说真话实话

两会要讲真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的一句真话实话给我深刻印象: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两会要说实话。又见李金华把实话真话说得嘎嘣干脆:“据我了解,有些垄断企业的领导权力过大,有些企业里,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资,也是领导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讨论中不客气地抨击国有垄断企业现状,说“高利润掩盖了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导致垄断情况更为严重”!这真话真可谓一语扎中穴位。

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发表了被媒体称为“最犀利”的言论,细数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官场歪风:买官卖官任人唯亲愈演愈烈;官场零规则和潜规则双轨运行,大家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会上和会下不一样;领导视察成本高,难以听到真话,下面有真话也不敢说……“会上汇报的东西都是经过踩点、审查、拟发言稿、送审这一套,经过了多少筛选,最后才定下来,让这些人去发言,能听到多少真话呢?”

真话难讲,假话好讲,官话大话空话更好讲;真话难听,假话好听,官话大话空话更好听。在官场,下级对上级说谎脸不改色心不跳,真话的荒诞性与谎言的正当性都在蔓延扩张。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谎言对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没有任何好处。毫无疑问,谎言背后都有谎言动机,简而言之,就是“下级”想变成“上级”也。张维庆的犀利之言,仿佛是最精准的手术刀。

曾经的时代,“思考使人受难,受难使人思考”,受难是因为思考之后说出了真话。现在时代毕竟不同了,真话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与热情赞扬,而假话官话只能在一些官场的小圈子里运行,无法拿到大庭广众面前来糊弄百姓了。

真话由良心与勇气构成。如果说张维庆委员的讲话是勇气的化身,那么全国人大代表陈万志就房地产发表的言论可谓良心的代表——他经过推算后指出,2009年中国房地产商赚取的利润高达1万多亿元,建议我国房地产业去暴利化,尽快回归民生性。陈万志本人肯定不是“蜗居”者,但要解决“蜗居”问题,还得依靠“广居”中人。

有些代表委员发表的意见,不是假话,可也算不上“真话”,只能算“雷人雷言”,或称“书生之见”。比如有委员提出将中国省份扩至五六十个,“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分流官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是很不靠谱的建议,一方面行政效率不是靠省份的大小多寡决定的,另一方面在机构增添之后想不增编增员,那简直是做梦。

人们不想听到哗众取宠的雷言雷语,而是期待听到代表委员更多的真话实话。

文化向上是提升,文化向下要惠民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吸收,建设,文化的任务是重的。什么是文化?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有一些判定可以达成共识,比如: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是一个民族内涵的表达与精神的标志;文化的动态过程,是“以人化文,以文化人”,等等。文化的抽象力量就是软实力,文化的具象力量则是硬实力。财富增量、知识增量、文化增量,相互间互为因果。文化产业,是文化与商业的交融,其背后有一条文化产值链。文化要提升,那么我们的“文化制造”一定要向“文化创造”升级。

说文化要向上与提升,一方面是指文化本身的提升,一方面是指对人的升华。“文化创造”之升级,就是文化本身的向上提升。文化停止与停止文化、文化浅薄与浅薄文化,都是可怕的、危殆的。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罢,最怕的是缺文明、缺法治和没文化。所以我们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齐头并进。有的城市,你别看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内里真的没什么文化。比如在大节上,本来一个地方有古迹就相当于家里有古董,但管理者却当作破烂拆个精光;比如在细节上,某大城市就有本事在公共场所将“残疾人专用电梯”翻译成英文“丧失功能的电梯”。文化的提升,难道不是迫在眉睫吗?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也很重要。我们拿到世界上,能提供给世界百姓欣赏的,不能仅仅是一个孔子一部论语。真正的文化是跨文化的,所以我们要寻求文化中的“普世价值”。《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就表明了文化的普适性与融通性。

文化是深入血脉的,所以文化更需要沟通交流。世界并购史上,80%是失败的,大部分都因为文化而失败。

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的,大家都需要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山寨文化”,有很多很可乐,百姓网友喜闻乐见,最近一部改“台词”的房地产“春晚”就让人笑破肚皮。“山寨文化”品位可提高,但根本就不必看作洪水猛兽。

文化不能成为“文化口红”。现在文化不多,“大师”却很多,这些加引号的“大师”,大抵就是“文化口红”也。

文化要繁荣,仅靠官办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官营文化的作品,“只图获奖、进京,因此不可能留存在舞台上,更不可能像国外经典作品那样一演就是十几年”。只要环境好,民营文化的力量就会生机勃勃。当下中国被称为第一音乐剧的《蝶》,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取得艺术价值与票房双丰收,就是民营机构投入巨资所构建的。

文化向上是提升,文化向下要惠民。政府的文化责任与民间的文化担当是有所不同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说得好,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没有文化的复兴,民族复兴就是一句空话。经济转型易,政治转型难;政治转型易,文化转型难。在文化面前,大家要有更多的担当,要分外的精进努力。

权力要修己以安百姓

全国人大今年强力推进预算公开,要求经过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都要公开,其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预算。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做了上述表示。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去年广州市向公众公开了部分部门预算,一时好评如潮。可是,各地仿效的似乎不多,好评如潮但没有仿效如潮。而且,国务院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部门的预算向公众公开。

政府因百姓让渡权力而组成,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花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这个“用之于民”的钱与民隔了好几层“厚障壁”,甚至连个公开也没有,普通百姓还真没有什么“感觉”。近年有个时评滥词叫“权利焦虑”,可对政府预算有几个人产生“权利焦虑”的?

官场实际权力的体现,一在用人,二在用钱。钱怎么用,主要用在什么方面、用在谁的头上,这是一个大问题。把钱用好,用得透明,那么总体上是用之于官的少,用之于民的多,“小金库”就不会那么发达,“三公”开支就没那么猖獗。

权力需要“修己以安百姓”。尤其是在使用取之于百姓的钞票上,“修己”还是放纵自己?保“官生”还是保民生?这不是道德选择题,这是制度选择题。

3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说,现在每年国企的利润接近一万亿,国家投资的国有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份的,但是国家不参与分红,这些利润极大部分都留在企业里面,造成企业这种特殊的优势、优越……“我觉得要改革,不改革不行”。这里已涉及广义的大财经概念,不仅仅是“部门预算”了。个中利益的大调整,改革起来将相当困难。

公开仅仅是第一步,财税体制改革的道路还很遥远。这个拿钱和花钱的事体确实大如天,世界各国历史上的财税体制改革,有多少腥风血雨?没有铁定的决心、没有铁硬的制度、没有钢铁般的执行,那么其改革将遥遥无期。

总理的真话实说

从1991年至今,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已走过了20个年头。大国总理,在这个时刻展示自己的思想、方略、情感、风格,形成了每年两会的最后一个焦点。答记者问时,朱镕基总理大气激扬,温家宝总理温和渊博,不仅赢得了记者们的普遍尊重,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喜爱。

2010年3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一如既往,家宝总理情感真挚,理路清晰,文识渊博,诗意盎然。“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这就是以“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明志的温总理的情感的真挚流淌。

总理爱听真话实话,总理爱说真话实话。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有一句非常理性的大实话,给我深刻印象,那就是——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甚至更长。在回答“中国是否有能力以及意愿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的问题时,温总理说,中国这些年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再加上人口多、底子薄,我们确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要实现小康目标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要建成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至少要到本世纪中期;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以至更长时间。”

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现在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到本世纪末,我们还保不定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离开了这个国情基础和发展条件,“现代化”就只能是纸上的“最新最美”的图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多么重要。

让我们这个在近代史上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的国家富强起来,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多少仁人志士的梦想。一说到“现代化”,我们不由得想起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情景。为中华之崛起,是周恩来一生追求之目标、努力之所在;“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那么艰难的时刻,人民的总理说出了这句深得民心的话,真可谓“此言一出,举国振奋”。

现代化——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同心同德,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现代化不是时间到了就能自动实现的。在今天,严格地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远未实现。而全面的现代化,不仅是指硬件上的,还有政治的、制度的、精神层面的。尤其是,如果没有政治现代化,那么就没有制度现代化,就没有各种实体的现代化。当然,实现现代化,有规律可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改革、与时俱进、锐意进取,都是必由之路径。

温家宝总理常常跑基层,深深知民情,很明白“老少边穷”是怎么回事。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一两个大城市的现代化。温总理就“实现现代化”的“实话实说”告诉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真正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那是前路漫漫;我们每位中国人,真当要“团结起来,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作者单位:都市快报社)

猜你喜欢

真话短板民生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真话都可以写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