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科学启蒙教育
——世博会的意义
2010-12-26黄建海
■黄建海
国民科学启蒙教育
——世博会的意义
■黄建海
博览会的冷与热
2008年中国北京刚刚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圆了国人一个百年梦想。而2010年,对于中国而言将是一个充满憧憬的科普“世博年”。当已走过159年历史的世博会首次来到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时,会激荡出怎样的历史回响?从5月1日到10月31日,长达半年的会期、24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7000万人次参观、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及一系列论坛,将呈现出一届“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样一届盛会究竟能给正处于崛起中的中国带来些什么呢?本人最大的期盼并不是迎多少客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它能办成一届国民科学启蒙教育的盛会。
据笔者不很全面的了解,当前我国迎接上海世博会倒计时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总的印象是上边热、下边冷,领导热、群众冷,官方热、民间冷,政府热、学校冷,成人热、少年冷。与热火朝天的世博会建筑工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世博会的认识与热情却要相对冷得多。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世博会除举办地上海一头热外,广大的内地一线城市,普遍表现得比较冷淡。原因是人们对世博会有各种误解,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有人把世博会看成是放大了的广交会或者是迪斯尼游乐园的变种,甚至有人问在世博会能否买到免税的外国商品,也有政府官员把世博会看成是又一个招商引资洽谈会。凡此种种都说明世博会的宣传推介工作做得远不到位,世博会的真实意义远没有深入人心,加强世博会的宣传和正确引导迫在眉睫,就像世博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世博会就像个大家千金,要赶紧走出深闺才行呀!”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先生也不无焦虑地疾呼道:“如果不赶紧强化对博览会的正确解读,将会让许多人在家门口与千载难逢的盛会失之交臂。”
科学启蒙是贯穿博览会的主线
159年来,世博会逐步形成具有三层含义的独特核心价值体系:进步、创新、交流,显然这一价值体系又清晰地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科技的传承与传播。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直接推动力;而创新则是科学技术进步不竭的源泉;交流则永远是科学发展与传播的必由之路。自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以“科学”为主题之后,历届世博会都高举科学大旗,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科技迅猛发展和科学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工业化以来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上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世博会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了展会的主题,开始全面关注协调科学技术进步、全人类福祉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多重目标。即使是这样的调整,科学普及教育这个基本功能始终不过时,尤其是针对我们这样一个缺乏科学传统,国民科学意识始终未能全面唤醒、公民科学素质普遍偏低的国情来说,抓住这样一个在自家门口进行现场的、声势浩大的、形式多样的国民科学教育大好时机,意义非同凡响。此次上海世博会给了中国人科学觉醒又一次绝好的机会,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把握住。
历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都给我们这样的昭示:科学的传播与推广是其最主要的宗旨之一,事实上每届博览会都办成了对社会大众进行科普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通过这些大型博览会的举办,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比如:1958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性”;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太空时代的人类”;1975年日本冲绳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的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发展”等等。
电灯的广泛使用就得益于世界博览会,先是在1878年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展示了爱迪生发明的钨丝电灯,紧接着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就是用爱迪生发明的真空电灯照亮了整个展馆,从此电灯开始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是爱迪生科学发明创造的故事家喻户晓,爱迪生成了世界各国少年儿童心目中追求科学梦想的典范。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意外插曲,却歪打正着地实现了一项重大科技发现。那是比利时的齐纳布·格拉姆送展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错了线,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发电机居然可以变成电动机。这一意外令在场的工程师、发明家们欣喜若狂,大家立即动手开辟了一个新演示区,即用一个小型的人工瀑布来驱动水力发电机,发电机带动一个新近发明的电动机运转,电动机又带动水泵来喷射水柱泉水,看得观众兴奋不已。这一事件,直接促进了实用电动机(马达)的问世。更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电气化时代的来临。
除了电灯、发电机、电动机,世博会还见证了电报机、留声机、尼龙、塑料、磁带录音机、电视机、摄像机、电梯、钢筋混凝土等多项人类重大发明的诞生全过程,并随着首次展出收音机、电话、飞机、电视机等传播及通讯设备,亲手将人类送入了信息时代。世博会最大的好处是对当时人类的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的集大成,帮助人们零距离地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尤其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博览会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想象与兴趣,鼓舞青少年立志献身科学,难怪许多科学家都对这样的经历感激不尽,于是科学教育就成了世博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凡是参观或者经历过的人,都或多或少会从中受到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启迪和熏陶。
一位当年参观过大阪世博会的日本大学女校长,近40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旧印象深刻,新鲜刺激的世博会让她眼界顿开,原来天地这么大,世界这么绚丽多彩。
早在1876年晚清政府就派出代表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时任海关文员的李圭,面对许多连名字都叫不上的科技新玩意儿,激动不已的他把他们一一记录在《环游地球新录》里,在那次世博会上,李圭还看到了117名中国留学幼童的身影,他清楚的记得这些小留学生们参观时的情形。一本书和一批小留学生把世博会的影响带回了当时还很保守的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眼界大开,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序幕,这无疑同时也给广大民众上了一堂科学、文明教育课,为随之而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做了铺垫。
当然,要说世博会最为吸引孩子眼球的还是那些新奇的科学发明。笔者此前在编写《科学的修炼》一书时,曾数次读到有科学家小时候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世博会的故事,有的要长途跋涉,有的至今还对当时参观世博会的情形记忆犹新,可以说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场形象生动的科普教育。
比如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威廉·伦·李普斯科姆,这是一个从小就对化学实验着迷的科学家。李普斯科姆这一爱好,就是通过儿时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确立的,尤其使他印象深刻的是13岁那年,他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了芝加哥博览会。会上展出的每一项最新科技发明都深深地吸引着李普斯科姆的目光,除了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欣喜之外,小李普斯科姆也对科学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为此,他说过:“父母带我们去参观博览会,没有比这更棒的事了。”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瓦尔·洛格斯顿·菲齐,也对自己少年时期参观世界博览会的情形记忆犹新。10岁那年,在得知有世界博览会的消息后,父母特意带着孩子们行程上千公里前去参观,据说在这届博览会展出的电视刚刚发明不久,菲齐头回儿看到这么好玩的东西。看着电视里不断变化的画面,菲齐的思绪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良久,菲齐问工作人员,电视机是怎么播出画面的?工作人员当然不好拒绝孩子的问题,可又觉得难以说得清楚,于是就把这位好奇的小朋友拉到摄像机镜头前面,电视荧光屏那头就出现了菲齐几个特写镜头。这让小菲齐兴奋不已,他念念不忘这件事:“那是我头回儿上电视。”万国博览会的经历给菲齐许多科学的启迪。
紧紧抓住博览会这个机遇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青少年正值科学素养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最好幻想、最富于想象,尤其对科学充满好奇。正如复旦大学郭定平先生所说的那样:“科技前沿的发明创造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用直接的方式去参与接触,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究世界的兴趣,打开他们广阔的思考空间。”由此可见,世博会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只不过它是科学的乐园而非娱乐的乐园。为此,曹林先生建议:“每一个负责任的母亲,都应该带孩子到上海去,看世博会去!”
世博会除了各参展国精心设计建造的主题馆和其中所展示的最新科学发明创造,以及最新技术产品外,期间同时还举办大量论坛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种文明的窗户,世博会的影响力绝非迪斯尼乐园,也绝非广交会能比拟。难怪日本现代化基础的创始人大久保利通大胆放言:一次世博会抵得上10万名留学生。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先生也发表类似的感慨:“‘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高小玫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制定一个“全民科学素质迎世博行动计划”,借助世博之机,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文化活动,重新唤起全民科学热。而据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仅为39%,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要有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日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看得出决策者们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是多么的内行,同时又给予厚望。许多大科学家都声称他们曾经都是课外科普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其中世界博览会就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机会,就像前边所列举的两位诺贝尔奖科学大师所经历的那样。
今年的两会上高小玫重提这个话题,她的呼吁得到了上海有关方面积极回应,上海市科技协会结合此次世博会,设计了一系列科普活动,目的就是把世博会的科普教育功能放大,不仅要让上海地区的少年儿童直接受益,还要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地少年儿童前来参观、体验和感受。一些民间科普社团和个人也积极酝酿着借世博大干一场。《世博会的科学传奇》总撰稿和总导演赵致真不仅为这部20集的大型纪录片忙得不可开交,而且在科学松鼠会网站上开辟了同名专栏。“百年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几乎都在世博会留下了脚印,希望我们能增进全社会对世博会的认识和了解,和公众一起重温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史”,赵致真说:“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世博会实在是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
对此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这样总结道:“第一,科技创新是世博会的永恒主题,世博会就是科技创新的展示舞台。第二,世博会对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是引领科技文明发展的风向标。它会影响人们对于未来的畅想,是人类对于未来发展理念的展现。第三,世博会能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带动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此次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科技特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与生态友好科技。整个园区的构思从创意到建设乃至施工都紧扣减排这个最新科技理念,园区内的雨水、污水处理收集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30%以上;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达50%以上。此外,本届博览会还将引领全球产业战略朝低碳减排、节能环保与生态友好方向发展。
世博会有一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是的,每一届世界博览会后,都将引领新的一轮科技、产业乃至文化的变革,毫无疑问此次上海世界博览会将引领全球目光向低碳生活与生态社会聚焦,这与其说是一场热闹的展览,不如说是一场全民教育运动,一场公民科学启蒙与世界文化普及的教育运动,这才是世博会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相信此次上海世博会将揭开国民科学素质教育与科普意识觉醒新的一页,拉开全人类建设生态社会的新篇章,开启人类向全面低碳生活迈进的序幕。
(作者单位:深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