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0-12-26程恩富郑一明等

民主与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价值体系爱国主义

■程恩富 郑一明等

编者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涉及社会精神、文化深层次的重大课题,需要对价值观问题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需要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加深认识。为此,本刊摘要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供学界和读者参考。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程恩富 郑一明等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于2007年底开始主持和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课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宣传与研究、贯彻与落实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基本上有比较普遍的认同。调查显示,在回答“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纷呈复杂,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080人选择“应该”,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1.78%。

第二,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回答“您认为哪种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197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8.48%。

第三,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认同程度。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列宁主义是否过时”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099人选择“否”,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2.87%。在回答“毛泽东思想有没有现实意义”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279人选择“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3.17%。

第四,对邓小平理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回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541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88.16%。

第五,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都十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364人选择“继承和发展”,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8.03%。

第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后,由于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重新构思医疗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拳打击腐败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否赞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427人选择“赞成”,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81.64%。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部分党员干部,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共同思想基础,但却认为它只是政治宣传,不起实际作用,没有现实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有的表面上把马克思主义摆在重要位置,嘴里喊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却不付诸行动。有的虽然付诸行动,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喊几句口号而已。至于共同思想基础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巩固,怎样巩固,却不甚了了。

第二,目前在我国,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市场。甚至有一些人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制。在回答“对‘逐步私有化是我国改革的方向’,您的看法怎样”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546人选择“赞同”,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1.24%,选择“反对”的有779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44.57%,另外,还有423人选择“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24.20%。这表明,明确反对把私有化作为我国改革的方向的人,还不到调研对象总人数的一半,而“赞同”把私有化作为我国改革的方向和“说不清”的人,加起来却高达55.44%。这点很是令人担忧。

此外,在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走向趋同”的看法时,同样也印证了这点。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749人选择“赞同”,高达调研对象总人数的42.85%,选择“反对”的只有594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3.98%,另外有405人选择“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23.17%。就是说,对待未来,将近有半数的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逐步融合、走向趋同。

第三,还有少部分人,攻击马克思主义,提倡西方的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在回答“您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目的的看法”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833人选择是“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享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高达调研对象总人数的47.65%,选择其目的是“推行西方畸型的民主政治模式”的只有621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5.53%,另外有294人选择“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6.82%。

第四,部分群众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评价不高。这也反映出,我们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在贯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第五,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面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马克思主义仍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远离老百姓生活的问题。在回答“您认为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029人选择“宣传教育形式化”,高达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8.87%,位列其他四个候选项的第一。

二、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取得成绩的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理论成果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生动实践,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信服力。

第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第三,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2.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内心世界里早已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回答“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916人选择了“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2.40%,位居六项选择的第二。

第二,党内腐败现象严重,使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疑问,甚至抵触。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党解决不了自身的腐败,客观上使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在回答“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329人选择“干部腐败问题”,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6.03%,位居六项选择的第一。

第三,一些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缺少忧患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重经济建设,轻理论学习,觉得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导致经济建设和理论学习“两张皮”现象愈演愈烈。

第四,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形势产生一定负面效应。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生命力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动摇。

第五,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面临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增多;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变性的特征日渐凸显,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主要经验

1.取得的成绩

第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新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党要为实现自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个人要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向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主心骨和强大推动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基本认同。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吗”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234人选择“同意”,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0.59%。

第三,大多数干部群众对于共同理想的认识是正确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397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9.92%。

2.主要历史经验

调查中,不少同志提到,高度重视共同理想教育,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从事的事业的崇高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渡过那些无比艰辛的岁月而最终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革命理想高于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凝聚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整合各种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思想需要先导。在典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成功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形式,如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了共同理想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格化”和“可视化”,变得可亲、可信、可学,起到了极大的群体效仿效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遭到歪曲和攻击。这种歪曲和攻击来自国际、国内两方面。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遭受着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歪曲,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遭到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心理上的强烈冲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的一降一升,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迷惑甚至动摇,怀疑我国“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滋生蔓延,冲击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三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冲击。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突显出来,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应运而生,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和理想上的迷失。

第三,把共同理想理解为是建立“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一些人明确讲,他们理解的共同理想不是别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调查结果也证明这点,在回答“您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还有101人选择“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78%。

总之,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混乱,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乏信心,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

第一,谈抽象的理论多,谈人们理想方面的实际情况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时,往往围绕着抽象的理论展开,停留在文本上,而全面地就人们理想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做出分析的少,这让受教育者感到共同理想教育是与己无关的事情。

第二,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割裂开来。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时,往往强调树立共同理想,却很少关注人们的个人理想如何确立。然而,离开个人理想来谈论树立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教育就成了一种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不沾边的活动。

第三,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令人堪忧,他们的理想更多地是集中在生活和职业理想上,而对社会和道德理想则关注很少,只占10%左右。

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等,仍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从总体上看,人们普遍认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回答“您认为我国目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下列哪些方面相对做的最好”问题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赞成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分别占到了22.71%和21.05%,在五项中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如果把二者合并为一项,它们所得到的赞同率则达到了43.86%,同其他三个内容相比遥遥领先。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调查显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认同,普遍认为它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回答“您认为是否爱国主义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选择“应该”的,有1362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7.92%。数据充分表明,人们对于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是广泛认同的。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风尚。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风尚,得到当今中国人民的精神认同。

在回答“您认为是否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选择“是”的人数达到1229,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0.31%。

而且,赞同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精神主要内容的人当中,越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实践者、越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承担主要力量的人,越赞同改革创新精神。调查显示,19岁以下、20~30岁、31~40岁、51岁以上、41~50岁五个年龄档的人群,对改革创新精神的赞同率依此呈上升趋势,分别是62.30%、68.97%、71.67%、73.56%、80.18%。

第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在高学历人群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同样是在回答“您认为我国目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下列哪些方面相对做的最好”问题时,高学历的研究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成绩的肯定远远超出了其他三项内容。

第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在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群体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回答“您认为我国目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下列哪些方面相对做的最好”问题时,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对这个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职业群体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的成就评价远远超过其他三个方面。

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学生和国家公务员这些比较熟悉文化建设的群体中。

而那些对文化建设领域相对比较不熟悉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农民工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方面的成就的评价则低于上述群体。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总体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到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怎样”时,实际回收的1748份问卷中,认为二者没有关系的人数也有312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7.85%;同时还有105人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01%。这就是说,有23.86%的人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比例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许多高学历人群,看不到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这很值得高度关注。

在实际回收的310位研究生问卷中,有多达96人认为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0.97%,还有16人选择“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16%。两项相加达36.13%。

第三,有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认识模糊,这种模糊甚至是触目惊心的。

中共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但是,却有一大批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对党中央的这个判断没有正确理解。

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怎样”时,实际回收的617位中共党员的问卷中,选择“和谐统一”的,有407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5.96%;选择“两者没有关系”的高达189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0.63%;选择“说不清”的还有21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40%。

这个比例,同接受调查的民主党派、共青团员、一般群众相比,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反差,这的确值得认真对待。

第四,在对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的理解上,有相当多的人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混为一谈,不能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真正涵义,直接影响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

在回答“爱国主义是否等同于各种民族主义”时,实际回收的1748份问卷中,选择“不是”的只有987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6.46%,选择“是”的就有562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2.15%,还有199人选择“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1.38%,后两项相加,达到43.53%。可见,人们在爱国主义同各种民族主义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五,青少年和低学历人群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的错误认识相当严重。

从不同年龄层次的社会群体来看,19岁以下的青少年对爱国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超过一半的人不清楚或者错误认识二者的关系。

实际回收的19岁以下人群的244份问卷中,有91人(37.30%)认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等同的,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7.30%,有34人选择“说不清”二者的关系,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3.93%,二项相加,达到51.23%。可见青少年在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认识上的巨大差距。

第六,有不少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的,这对整个社会的认识无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回答“爱国主义是否等同于各种民族主义”时,实际回收的617位中共党员问卷中,选择“是”的,有193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1.28%,选择“说不清”的,有32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19%,二项相加,达到36.48%。

在回答同一问题的611位共青团员问卷中,选择“是”的,有169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27.66%;选择“说不清”的有71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1.62%,二项相加,达到 39.28%。

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和模糊认识,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思想有很大的误导性,直接影响到了广大群众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关系的认识。

三、产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错误认识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改革开放的一些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降低了改革创新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杂音和干扰。一些人过度夸大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改革开放惹的祸”,认为“改革开放并不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相反是对社会主义本身的侵蚀和毁坏”,因此改革开放是成败同在、毁誉兼有,甚至是过大于功、得不偿失。一些群众受到“纯粹客观主义”的影响,切断社会主义制度同改革开放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却并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些群众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受到了“问题夸大论”的影响,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却又否认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并不认同改革创新精神的作用,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产生抵触。

第二,一些错误思潮的泛滥,影响了人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正确把握,误导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潮迸发的时代,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等。其中有些思潮否认民族精神的合理性,有些思潮以消解历史为标榜,有些思潮过度夸大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而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体性,有些思潮则通过宣扬某些西方社会的所谓的优越性来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合理性,否认爱国主义的必要性,等等。

第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形式主义,过多地关注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而忽视了对爱国主义本身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正确理解。

有些地方、单位,仅仅注意搞了多少活动,开了多少基地,组织了多少次会议,而不注意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思想深处,导致了青少年错误地把活动、会议等同于爱国主义本身;有些地方和单位过多地强调地方文化特色或某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性,导致了青少年把地方性、特殊性等同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正确、虚构的影视剧、文化作品,通过“戏说”、“再造”、“荒诞”等形式,过度夸大甚至编造某些所谓的“历史”,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理解,误导了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认识,从而降低了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广为广大干部群众所了解,表明该项教育活动已经初见成效。

调查显示,在回答“您知道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吗”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545人选择“很了解”,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1.18%,选择“基本了解”的有856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48.97%,两项相加,达到80.15%。由此可见,广大干部群众对于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知晓度相当高。

第二,大多数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广大干部群众也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吗”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105人选择“是”,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3.22%。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传统美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吗”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1183人选择“是”,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7.68%。

第三,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极端重要性,高度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加以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快速转型。与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文明成就相比,精神文明方面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和道德偏差的状况。官员贪污腐败、商人制假贩假、学者欺世盗名、青年拜金虚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惟利是图等各种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道德有序的社会,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您的看法”这一问题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920人选择“非常赞同”,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2.63%,有598人选择“基本赞同”,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4.21%,两项相加,高达86.84%。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

一是还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乏深入的学习。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虽然表示“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达到了达到80.15%,但其中表示“很了解”的仅占31.18%。另外,在受访人群中,依然有18.15%的人选择了“仅听说过”和“不清楚”,距离达到中共中央提出的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全体公民的广泛共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并且仍有少部分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以及行为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和认识不清的状况,更有极少部分人依然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

二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主体的认识方面,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调查发现,仍然有一些人认为,中央强调的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从而将自己排除在了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对象之外。

第二,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与践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调查显示,不少人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耳熟能详,他们不但熟知荣辱观的字面意思,并且口头上对荣辱、是非、善恶问题的判断总体上也比较明确,但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方面却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部分人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与认知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在一些人身上甚至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的情况。

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行脱节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一些青少年和普通干部群众之中,而且也严重存在于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身上。譬如,一些领导干部一边在会议上、甚至在电视上大讲反腐败的重要性,一边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贪污腐败。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执政基础,乃至影响到人们的理想信念。

在调研问卷中,当问到“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在给出的包括“党章没有界定什么是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文科教科书极少阐述共产主义基本特征”、“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干部腐败问题”、“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等六个备选择答案中,“干部腐败问题”高居第一位,在受访的1748人中,有1329人选择了这一答案,占 76.03%。

第三,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与践行中存在大是小非的现象。

调查显示,在“大”的方面,如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等方面,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大都有着比较明确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如艰苦奋斗、辛勤劳动、遵纪守法等方面却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乃至荣辱倒置的状况,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取得成绩的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决议、五个文件,明确把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位置。

无论是在问卷中还是在座谈访谈中,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中共中央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全国范围采取的上述措施,对于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各新闻宣传部门注重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注重在文化宣传中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措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信服力,成为思想教育最有力的现实教材和伟大学校。

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人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信心。比如,一位大学生就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主义真真切切地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比我们父辈的日子好多了。”

2.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远离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过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局限于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没有针对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学习,致使一些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缺乏热情和兴趣。其二,一些地方和单位在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中,对先进典型宣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缺乏科学区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使人们感到难学难比。

第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解为简单的知识宣传,停留在常规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层面。

调研显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把荣辱观教育等同于常规性的主题德育活动,只求轰轰烈烈的形式,不求实实在在的效果的现象。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把出信息、上新闻作为追求目标,甚至于当作宣传本部门业绩的途径,这种只求轰动效应的短期行为明显违背德育规律;还有的部门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教育形式缺乏吸引力,显得机械、枯燥。另外,在有些地区和部门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还存在单就教育而教育,缺乏践行机制的现象。

第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人们思想道德的因素增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光盘和手机短信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的迅速兴起,使得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许多干部群众接受的信息丰富而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

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情况日渐显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潮传播较广,理论信仰者增多。在问卷调查中得知,通过网络了解西方文化者在大学师生中均超过了50%。

对策建议

一、理论研究层面

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人”、在内容上能够“引领人”、在形式上能够“吸引人”。

第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研究。

中共中央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面和基本方向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还有学者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等,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持发展和扩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广泛地批判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人类先进文化成果,这些都是新时期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题目。

第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简明扼要同时又绝不含糊的方式传达给大众。

第三,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研究。

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进行系统综合。清楚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深化对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理论的密切联系的研究。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白,这三者之间虽然因改革发展的阶段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其精神与实质是一致的。

同时,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研究。通过研究,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把握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深化的经验与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个人理想、远大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如何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现实理想与远大理想统一起来等。

二、实际工作层面

第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努力提高党领导和驾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要积极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努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洞察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预测能力,使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真正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二,从源头上治理党内腐败,提高党的威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体系,它首先应该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首先应该身体力行。但是,调查显示,党内腐败现象的盛行,已经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危及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引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反腐败工作实际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任何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都要一查到底,决不能姑息。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相结合,从制度上解决权力制约、监督问题。强化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依法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机制,通过体制创新铲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对我们党治理腐败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第三,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人们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思想理论,要想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首先是通过实践结果来体现的。创新的理论必须具有符合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和广大群众认同的实践效应。当前,由于两极分化而导致的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已十分严重。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践行。

第四,积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如何,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

我们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风建设,切切实实把党风、政风搞好,才能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青少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未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的共同理想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从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中,认识放弃社会主义的危害性。

第五,要进一步把知荣明耻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从自己、从小事做起。

理想信念,知荣明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通过日常点滴的工作生活事务体现出来。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中,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关心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也要关注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小的道德行为,鼓励每个社会成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陶冶道德感情、锤炼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自觉践行“八荣八耻”。

首先,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模范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如何才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在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选择“党的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发挥模范作用”位居第一,在受访的1748人中,有1351人选择了这一答案,占到了77.55%。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带头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切实做到为民造福,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带头严格自律、严格要求,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榜样。

当然,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又离不开必要的监督。因此,还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干部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一点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调研问卷中,在对“您认为做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践行工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一题的回答中,受访的1748人中,1100人选择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贯彻、落实和践行情况与领导干部的考核和晋升联系起来”这一答案,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2.93%。

其次,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点还在青少年,主阵地在学校。因此,要注重把荣辱观教育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各级各类学校还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扬荣抑耻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管理制度建设,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让青少年不想、不愿、不能、不敢做那些“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的事情”。

第六,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强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力和自信心,也才能有效抵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侵蚀,构筑中华民族具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伟大人格。

同时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深度,使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真正让人们认识到,爱国主义决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

第八,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人们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要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积极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领导权,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掌控文化话语权,形成有利褒扬高尚品德、谴责不良行为的舆论强势。大力扶持与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作品创作、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明荣知耻。

(课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总报告执笔人:程恩富、郑一明;分报告执笔人:郑一明(第一、二和对策部分)、金民卿(第三部分)、辛向阳(第四部分)、吕薇洲(第五部分);参加调研人员:程恩富、郑一明、金民卿、辛向阳、吕薇洲、王中保、谢凡、翟胜明。)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价值体系爱国主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