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2010-12-26戴隆斌

俄罗斯问题研究 2010年0期
关键词:名册特权斯大林

戴隆斌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戴隆斌

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将近20年,但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们看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原因也有主次之分。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苏联执政党自身,其中苏联长期存在的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

苏联特权阶层是按照一定的职务名册直接任命、相应地掌握国家执政资源并且按职级合法享受不同特权的一部分人。

这个特权阶层,俄语中是用Номенклатура这个词来代表的。从字面上来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拉丁语“nomen”意思是人名名单或者品名清单。借用到俄语中,这个词指的就是职务名册,或职务一览表。具体地讲,是指其人选由上级任命的职位名称表。后来“职务名册”制度涵盖了对苏联领导干部的考察、登记造册、任免以及职级待遇等方方面面。

作为公职人员任命原则的“职务名册”制度,实际上在十月革命之后就开始实行,只是最初还没有规定这一原则的指令性文件。1923年6月12日,俄共(布)中央组织局通过了《关于任命制》的决议。同年10月,中央委员会又作出了关于登记分配工作基本任务的决议。1925年11月16日,中央组织局又通过了《关于选拔、任命工作人员的程序》条例,并通过了一份重新修订的“职务名册”。“职务名册”各种各样,当时最重要的有3号:第1号“职务名册”是由中央委员会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第2号“职务名册”是中央组织分配部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各部委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称为第3号“职务名册”。其他则是地方各级机关的“职务名册”。

随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确立,苏联的“职务名册”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最终定型。此后,尽管“职务名册”制度有过一些修订,但是基本原则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职务名册”制度开始被触动。1989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一项决议,终止了执行有关干部任用的《职务名册登记监督》的制度。“职务名册”制度被选举制取代。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于8月23日宣布苏联共产党停止活动,“职务名册”制度被彻底取消。

通过“职务名册”制度获得任命的这一部分干部,垄断了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管理,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和特权,有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在苏联社会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官僚特权阶层。

二、苏联特权阶层的基本特点

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是伴随着苏联“职务名册”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而它的形成与确立是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职务名册”制度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因此,苏联特权阶层的基本特点不仅与“职务名册”制度相联系,而且有与斯大林模式相通的内容。

1.权力结构呈金字塔状,权力具有专断性。

按照“职务名册”规则,各级官员是任命的,大部分官员的任用是由斯大林亲信控制的组织分配部决定的。而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的权力结构呈金字塔状,处在塔尖的当然是“掌握了无限权力”的斯大林,斯大林本人控制着第1号和第2号名单,甚至经常操纵第3号名单。与此同时,中央书记处一方面给各省书记处推荐候选人,另一方面还给中央组织局(可以作出党和国家最高职位任命决议)推荐候选人。这样,以斯大林为首的书记处就掌握了全国各级主要领导人的任命权。与此同时,无论是党内还是苏维埃,都缺乏对这个阶层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这个阶层制定政策时独断,实行政策时武断。

2.权利的特殊性。

根据“职务名册”任命的各级干部享有难以想象的各种特权:高级住宅别墅、汽车、休假券及休假旅费、“医疗费”补助、在特供商店购买紧缺品,等等。另外,从30年代初起,还实行了领导干部高薪制,除正式工资外同工资一起还要发一个装钱的大信封,“数量多少取决于职位高低,从几百卢布(当时的货币)到几千卢布不等的”的所谓“钱袋”制度。

赫鲁晓夫向特权体系发起了第一次主动攻击,取消了官僚的很多特权,但改革遭到特权阶层的激烈反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干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还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正是在这个时期,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收入的差距达到30—44倍,而科技人员的收入被大幅降低,科技人员与工人的工资由1940年的21∶1降到1980年的11∶1。苏联的特权统治阶级迅速地成长起来。

3.官位某种程度的凝固性和继承制。

官位的凝固性表现在领导干部实际上的终身制。斯大林时期,干部不仅层层由上级任命,而且实际上是终身任职。众所周知,斯大林本人担任党政领导工作直到去世,其他领导干部也都是终身任职,长期连续担任领导工作。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对干部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了干部更新的制度,即实行干部职务任期制和轮换制,规定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4成员。这些新政还被写入苏共党纲和党章。但是,这种干部更新制度严重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高层的强烈反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中央开始批判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全面否定了所进行的改革。

官位的继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列入“职务名册”的官员本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特定阶层,他们官官相护,互相推荐任用,代代相传。二是官位的直接继承,如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25岁就当了将军;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里,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苏联外贸部第一副部长,等等。

4.干部队伍的保守性。

苏联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标准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忠诚,但在实际运用时,业务素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尤其是对领袖是否效忠。如联共(布)十七大后,对斯大林崇拜与否成了一条政治准则,吸收党员、职务升降、“派别活动”的划分、“人民公敌”的定案等等,一概以此为界。尽管有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对苏维埃国家十分忠诚,但只要在领袖崇拜上稍有疏漏,就立即被降职、免职,甚至置于人民公敌的位置,并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因此死于非命。相反,那些极力吹捧斯大林的人却飞黄腾达。

在决定干部任用时采取暗箱操作方式,根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到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苏共这种狭隘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不可能建立起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机制,相反,却把许多有文化的、才华横溢的人才排斥在干部队伍之外。通过这种方法选拔出来的干部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是一味地忠实执行上级指示,还会把一些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干部视为“另类”,予以革除。领导干部为守住既得利益,求稳怕变,故步自封,盲目自大,隔绝于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这使整个社会处于全面病态的状况中,丧失了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苏联仅有的几次改革无果而终,改革失败后的体制愈发陷入僵化。

三、苏联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特权阶层的存在和发展,对苏联剧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苏联特权阶层助长了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职务名册”制度的核心就是任命制,在干部任用时完全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暗箱操作,任用的标准主要又是对领袖的忠诚与否,这就造就了苏联政坛上的阿谀逢迎之风,极大地助长了个人崇拜的盛行,党和国家生活中出现了极不正常的个人高度集权的现象。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领导集团、甚至是斯大林一人手中,其结果不仅削弱了国家政权机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工具的作用,而且造成了党的专权,斯大林个人的专权。

2.特权阶层拥有的特权恶化了党群关系。

如前所述,苏联的特权阶层按照官职级别的高低,享有苏联普通百姓无法享受到的各种“福利”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与群众的隔阂。他们表面上标榜“社会平等”、“党员干部是公仆”,实际上却在无所顾忌地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享受各种特殊待遇,甚至于腐化堕落。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无法谅解的。当各种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后,人民所接受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精神和道德标准迅速崩溃,从而对苏共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对其执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1990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清楚地表明,苏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经不是他们的代表了:当时人民认为苏共领导阶层代表劳动人民的只有7%,代表工人的4%,代表苏共党员的11%,代表党政官僚和机关人员的达85%。

3.苏联剧变是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结果。

尽管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关键原因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种结果也是苏联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

苏联的特权阶层垄断着国家的一切执政资源,包括政治经济资源、舆论宣传工具,掌握着苏联党政军以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干部的任命权,他们借戈尔巴乔夫改革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据为己有。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阶层的私有财产急剧膨胀。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财产合法化,他们实际上成了公有制的最有力的摧毁者和私有化的最实际的推动者。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通过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苏联剧变后的进程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苏联时期的那些“在册权贵”在苏联解体后摇身一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新富”。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但是回过头来看,苏联干部制度中的“职务名册”制以及由此造就的特权阶层给苏联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好好总结深思。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名册特权斯大林
英国“首相离任荣誉名册”是什么?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担负履约责任 贡献中国经验
斯大林看电影
俄罗斯:启动“贪官耻辱榜”
莫斯科编制腐败官员名册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