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贵在重视关键在做
2010-12-25文/李鸣
文/李 鸣
改善民生贵在重视关键在做
文/李 鸣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遏制和降低高房价、缩小贫富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和实现教育公平、扩大就业渠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强烈呼吁和他们献言、献策的中心议题。同时,改善民生也是网民、城乡群众关心、议论的最强音,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困惑、不满、意见和建议,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这说明,改善民生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要求,是对党和政府的坚定信任和殷切希望,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可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从而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明显实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没有偏见的人能够深切体会得到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生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北京的商品房建设成本不过每平方米3000元,而售价平均超过1.7万元(今年1月至2月四环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突破每平方米3万元),是成本价的近6倍,这就是说,年平均收入2万多元的北京人,一年工作下来不吃不喝其收入也买不到2平方米房子。北京如此,各地类似。高房价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又如贫富差距问题,城乡人均收入比2009年已达3.33∶1,不仅比2008年上升,而且扩大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收入最高的1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1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从1997年到2007年,企业盈余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则降低了近14个百分点。60%以上职工认为,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最大的不公平。这不仅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度,也给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增加了难度,连792位个人资产千万元以上的私人企业家中的83.7%都认为,现在贫富差距过大,应当缩小。再如,对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已做到,而我国已说了17年至今也未实现,致使教育资源极不均衡。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作为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还没有做好,离尽职尽责尚有很大差距。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必然引起群众的不满,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党和政府的声誉,发展下去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坚决予以落实,取得实效。
改善民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诚然,就民生本义来说是个经济问题,但如何对待、怎样改善民生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与党群关系、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否坚持关系极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唯一宗旨,实现和发展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党一贯重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38— 139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我们是共产党,是要帮助人民的。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民就会垮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47页、第13册第380—381页)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有了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及时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1356—1357页)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更要求全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这样要求,而且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之所以这样强调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就是提醒、告诫全党时刻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之本,是巩固执政地位、防止党改变性质的根本保证。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这样认识问题,并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来,不因干扰而摇摆不定,才可能把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改善民生,提高了认识之后,关键在做,实实在在地去干,光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当前,要首先把党和政府为改善民生采取的许多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解决起耒固然有不少困难,但不是不能解决的。在“两会”期间,一个地级市委书记说,只要下决心,高房价是完全能够降下来的。这就是说,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愿不愿意去解决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吓不倒、难不住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高房价喊了多少年都遏制不住,岂不愧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称号!因此,作为执政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只要心里有人民、痛感穷人的苦楚,下定决心,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还要破除对“市场经济万能”的迷信,以为靠市场就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实为幻想,因为市场经济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根本不承认、也不会去做扶贫济困的事。有的房地产大鳄公开宣称,他是专给富人盖房子的,就是典型的例证。所以,把高房价降下来、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靠人民政府去想办法。房子如此,解决其他民生问题也得这样。只要党和政府及其各级干部真正负起责任,拿出些该拿出又有能力拿出的钱,扎扎实实去干,民生问题一定可以不断得到解决。真干是马克思主义,推诿、拖延、找借口不干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共产党人所当为。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不同群体的关系,把劲使在最需要的地方。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也应促其实现。但在已存在不同利益群体、贫富差距拉得过大、面临诸多不公的情况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政府,应该把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置于优先的地位。比如,人数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工人深感下岗、失业之痛,上亿的农民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而权益却常常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就业、住房、收入、医疗、社会保障及子女上学等遇到的问题最多、困难最大,成为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工农大众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如果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主要用在解决工农大众的民生问题上,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身上,反而像某些经济学家那样,拼命为富得流油的私营企业主说好话、谋利益,那就会挫伤工农大众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给和谐社会建设造成困难。这不是什么工作上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根本的立场问题,是站在哪一边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多做雪中送炭之举,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改善民生的工作,既要着眼于当前,解决群众最不满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降低房价等,又要有长期计划。因为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平正义等工作,绝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同时,民生改善的程度也有个水平高低的问题,水涨船高是自然的事,在解决了急需解决的事之后必然要求进一步改善。没有长期计划,人们就看不到希望,那他们就不会满意。所以,改善民生工作必须做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改善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是党和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任何松懈、临时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有害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善民生的工作是各级政府政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得怎么样,对各级干部是个不小的考验。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得到他们特别是工农大众的好评,他们真正满意了,才能说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得还不错,取得了成绩。作为真正的共产党人、人民的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使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和有尊严的生活,不辜负人民的希望,不愧对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愧对无数革命先烈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