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改名趣事

2010-12-24江雅文

老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北洋笔名

江雅文

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中,曾经多次改名换字,使用过不少笔名和化名。那么,他的名字究竟是怎样修改的?在发表文章和从事革命活动时。启用的都是哪些笔名?又使用了什么化名乃至代号呢?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得到的第一个人生符号(乳名),是比较俗气的“憨头”。据传,在李大钊出生之际,他的祖父李如珍恰巧在自家附近的棉花地里捉到了一只百灵鸟。百灵乌有“百灵”、“百龄”寓义,算是一个吉祥的兆头,但老人唯恐独苗难养,并未因此给李大钊起一个带“灵”字的乳名,而是按照乡俗,将其反叫成了“憨头”。其寓意是:叫“憨头”,越叫越灵。这其中既有一点传奇的色彩,又颇带有浓郁的民俗底蕴。

1895年,李大钊进入私塾后,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耆年”,字“寿昌”。据说,他的名字系启蒙塾师单子鳌所起,主要是取寿长之意,希冀他能够长寿,成为耆寿耇老之人。

李大钊是在走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准备到日本留学时,毅然改名“大钊”、易字“守常”的。在即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他为何改名换字?这与他当时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并已开始使用笔名“李钊”发表一些政论文章和其他作品有密切关系。1907年夏末,李大钊结束了在古城卢龙永平府中学堂的求学生活,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时至辛亥革命爆发,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朴素其貌,嶷嶷其德”,身上充满“侠义之气,卓拔之识”的李大钊,以“学之充,文之豪放”而“翩然起众人中”。当时,他与同校学友一起组织北洋法政学会,并与同班同学郁嶷共同出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部长,一起担任北洋法政学会创办的《言治》月刊主编。在1913年4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创刊号上,他发表了自己的通论《大哀篇》、诗歌《岁晚寄友》等文章。在发表这些作品时,他没有用自己的“耆年”之名或“寿昌”之字,而是启用了自己平生的第一个笔名“李钊”。

李大钊使用“李大钊”一名公开发表文章,是在1913年9月。他在《言治》月刊第四期发表通论《论官僚主义》、杂论《政客之趣味》与诗歌《登楼杂感》之时改名“李大钊”。李大钊在笔名“李钊”的中间加了个“大”字,这样使原本比较平淡的“李钊”之名,一下子变得异常大气,而颇有气势了。

李大钊使用自己的表字“守常”署名发表文章。是在1914年8月。之后在留学日本时期使用了“冥冥”。“冥冥”,应当出自他“更名龟年”时所拟的字或号“严明”的“明”字谐音。李大钊再一次使用笔名见诸报章,用的是“L.S.C生”这一中西合璧的笔名。这个笔名,是李大钊在张勋事变爆发后,由北京避走上海3个多月,于1917年10月10日“淹滞沪滨,散步江头,百感交集”,写给《太平洋》杂志记者的短札《此日》时使用的。此外,李大钊在发表一些文章时,还用过“T.C生”和“T.C”,作为自己略带隐意的笔名。

李大钊的其他笔名,主要有“剑影”、“明明”、“孤松”、“猎夫”和“猎父”等。李大钊在1918年7月发表小说《冰天雪地两少年》时,使用的笔名为“剑影”。“孤松”是李大钊于1919年夏天在其家乡邻近的昌黎县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时起的一个笔名,取意于五峰山的北峰平斗峰顶绝(山献)上扎根石缝的一株劲松。李大钊很喜欢这个笔名,使用了两三年时间。“孤松”亦成为他使用次数最多的笔名,或日主要笔名之一。五四时期。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其中就是以李大钊的“孤松”这一笔名代指李大钊的。“猎夫”是李大钊在牺牲前两年在《政治生活》杂志发表文章启用的笔名。1924年夏天,李大钊到苏联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曾化名“琴華”(秦华)。在牺牲之前的两三年,李大钊曾经在党内使用过“筱仙”等代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李大钊幼时的乳名为“憨头”,入学读书时得名“耆年”,字“寿昌”;1913年夏天,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毕业后改名“大钊”。易字“守常”;在离校前曾发表启事,表示打算易名“龟年”。自在《言治》月刊公开发表文章起,李大钊公开发表文章及作品,先后使用的署名和通信落款有李钊、李龟年、李大钊、李守常、钊、冥冥、守常、L.S.C生、S.C生、剑影、T.C生、明明、常、孤松、S.C.T.C.L、T.C、大钊、T.C.Li、猎夫、猎父等,其中除所用名字或全或简外,均为笔名或名字与地名的英文字母缩写。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北洋笔名
冰雪凝月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新北洋打印未来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德媒:伪科学期刊已泛滥成灾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巴金笔名由来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