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徽与徽茶品质关系的研究
2010-12-24江平
江 平
(安徽天品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池州 247000)
生态安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众多的生物资源作为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吸收、转移、累积和降解各种污染物、不断净化人类生存环境,参与氧气、二氧化碳和地球化学物质的循环[1],发挥着重要的生物代谢功能,形成了多种多样作物的优良品质。当然,茶叶也不例外。安徽茶区按自然、地理区位分成皖南山地茶区、皖西大别山茶区、沿江江南丘陵茶区、江淮丘陵茶区,其形成的天然、营养、安全、优质的徽茶称雄于世;古往今来的名茶造就了徽茶历史辉煌。这与生态安徽密切相关,这与生态农业紧密相联。当然,徽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是由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优化的栽培措施,优选的加工机械,优异的加工技术,优雅的绿色包装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诸多的品质因子中,内在物质的因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从生态安徽与徽茶品质关系着手,研究其规律性问题,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1 生态安徽生物多样性与徽茶品质之关系
生态农业的构建是生态安徽的典型特征。据不完全统计[2],全省主要生物类群的物种总数约11987种,占全国总数的13.6%。其中维管植物225科,1222属、3139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1.7%;木本植物112科、334属、1300余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6.4%;草木植物174科、820属、2108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5.6%。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8种。我省生物类群和物种90%以上布分于山区或茶区。重点茶区都是国家生态示范区,也是生态农业的保护区;所以说,茶区是生态安徽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在茶区,森林植被具有起源古老、层次多样、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等典型特征,其植被群落演替变化稳定,生态功能强,森林环境和生态景观优美,自然生产力高,已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31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百个,这些园区星罗棋布般地镶嵌在江淮丘陵和“三山”(黄山、九华山、大别山)的丛山峻岭之中。这些独特的生态优势呈点状分布在全省各地,那里几乎都产名茶。
由水、土、大气、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徽名茶产地大多位处海拔500~1000m的山地,那里春夏季温湿多雨,云雾缭绕,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发育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茶园构成道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茶园自然形成乔-灌-草立体复合生态模式[3],茶园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与茶园天敌控制着茶树病虫危害,无需使用化肥和农药。王守生等对巴山峡川茶园自然环境与茶叶品质的调查[4]及李永菊等高山云雾出好茶[5]的报道,从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高山茶园微域气候随海拔不同而改变,在高海拔茶园森林覆盖率一般>80%,形成空气湿度高、雾日天气多,昼夜温差大,散射及漫射光使三、四月份日照率在 35%以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积温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多酚类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受到调节;茶叶日生长量是平地茶 1/9,茶树有效光合作用增强,新梢持嫩性好,内含物丰厚;某些鲜爽清香型的芳香物质积累较多,香气前体物质特别是萜烯类香气物质含量增加,高含量的庚醛、壬醛及雪松醇使茶叶显示出特有的嫩香。同样,在这样微域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茶树蛋白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促进茶鲜叶优异品质的形成[6]。汪春园对“岳西翠兰”春茶茶叶品质与海拔的关系进行8年的感观审评,结果如图1;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对不同海拔茶鲜叶中茶氨酸进行测定,其结果如表 1。研究表明,茶园位处的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重要指标。
表1 海拔高度对茶氨酸含量的影响
2 生态安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徽茶品质之关系
大家知道,纬度的高低是决定日照强度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纬度较低的华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高,有利于茶树碳水化合物、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因而适制红茶;相反,北方地区(如山东日照)年平均气温较低,有利于茶树含氮化合物的积累,因此适制绿茶。我省茶区属长江流域,长江水系湖泊众多,支流密布,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生境垂直分布明显,茶区年平均气温16oC左右,无霜期230多天,年均降水量1600mm以上,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水、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非常适应茶树营养生长,茶树物质代谢旺盛,内含物成分高,适制性好,所以红、绿茶品质俱佳。长江水道流经9个省(市),各省都有名优茶,尤其以安徽为最。目前,享有盛名的名茶,四川峨眉竹叶青、蒙顶甘露,重庆巴山雾毫,湖北峡州碧峰,湖南君山银针(黄茶),江西庐山云雾,江苏太湖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敬亭绿雪、汀溪兰香、涌溪火青、九华佛茶、仙寓香芽、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黄山绿牡丹等,这些在中国名茶之林中都独树一帜。长江是中国绿茶的黄金纬线,流淌着五千年中国茶的财富,茶的智慧,茶的文明,茶的文化;流溢着中国徽茶盛世茶缘,盛世茶情,盛世茶饮,盛世茶韵的丰姿。2007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赠送国礼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绿牡丹,表达了中国绿茶古老与现代文明,自然与社会和谐。
茶叶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优良的茶树品种。徽茶的优良品质,均受茶树良种的性状和遗传性所表达。在生化成分上,名优绿茶要求茶多酚含量低于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小于 7,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如安徽茶树优良品种春茶鲜叶生化成分比较见表2。良种制名茶相得益彰,如:
表2 安徽茶树优良品种春茶鲜叶生化成分测定(一芽二叶标准)
祁门种制工夫红茶,紧细苗秀,色泽乌润,甜香醇厚,独特隽永;黄山种制黄山毛峰,芽头肥壮匀齐,嫩香馥郁持久,汤色清澈鲜亮,滋味鲜爽回甘;柿大茶制太平猴魁,白毫隐翠,花香高长,汤色亮绿,滋味鲜爽;南苔空芯种制九华佛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嫩绿鲜活,花香花味持久,冲泡杯中枝枝倒立,形似童子拜佛。安徽茶区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经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现已推广应用17个优良品种,正在选育早生、优质、高抗、红绿兼制、夏秋无紫芽的特异型良种。中国绿茶一直主宰世界绿茶市场,安徽祁红、屯绿长期出口几十个国家与地区,其优异的内在品质誉满全球。
3 生态安徽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徽茶品质之关系
安徽茶区位处北纬29° 北纬32°,有50多个县(区)产茶,横跨江南、江北茶区,生物系统结构完善与功能健全是安徽茶区生态环境的基本属性。安徽生态农业区域重点在二大茶区,即皖南山地茶区和皖西大别山茶区。这二大茶区特色表现在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周围的重点产茶乡镇。目前,安徽省有牯牛降、黄山、九华山、五溪山、天柱山、马宗岭、佛子岭、升金湖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另有23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自然保护区和示范区是形成生态安徽的区域分布型的绿色板块,也是徽茶的主要产区。这二大茶区,群山起伏,峰峦叠翠,奇葩满径,瑞草芬芳,茶园如茵枕藉在得天独厚的竹海松涛之中与溪水之旁,自然构成复合稳定的生态系统。目前,二大茶区坚持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实施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禁止乱砍乱伐,化肥、农药不进村等生态措施;运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有机化栽培等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环境结构稳定性,生态系统生产、呼吸和分解三大功能的平衡性;形成了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植被郁葱,茶树生长茂盛,土壤深厚肥沃,空气四季清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如祁门县生态环境指数高达0.861,森林覆盖率达83.4%)。从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分析,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最大:石灰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10~15g/kg,15g/kg以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和千枚岩成土母质的土壤中。从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调查发现:5~10g/kg,主要分布在红壤中;10~15g/kg,主要分布在黄红壤中;15~20g/kg,主要分布在棕红壤中;20g/kg以上主要分布在棕黄壤和砂质壤土中。我们从调查池州市贵池区名茶产地肖坑村发现,其二、四、五、六几个村民组茶园生态环境相似,海拔高度相近,茶树品种相同,唯五队茶园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发育而来,土壤类型系砂质棕黄壤,所以,绿茶品质为最佳。
茶区立体复合、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据彭萍等对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发现[7]茶园土壤物理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全量未出现积累和减少;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群微生物大幅增多。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 CO2浓度升高,不仅使植物体内物质数量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导致物质的组分变化,不论是C3植物,还是C4植物,抑或固氮植物均在高CO2浓度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含N量降低现象[8]。茶树作为C3喜阴植物,大气CO2升高净光合速率提高不及喜阳作物[9]。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作物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加速了空气污染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不仅可改变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有效性[10];而且对食物链和水体的循环都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地区茶叶中铅浓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1]。我省茶区,虽不存在这些问题,但优越的区域生态环境受大环境的制约也难以负重加压。关注茶区,就是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重视茶区,就是重视生态安徽建设,加快徽茶发展。徽茶的繁荣与发展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为此,我们重申:中国是茶的祖国,安徽应该是中国名茶的故乡。
综上所述,安徽四大茶区位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及平衡的生态功能;因此,形成了徽茶的优异品质。研究认为,在生态安徽空间坐标分布型中,适宜的海拔高度与环境是徽茶品质优良的点状地方;在生态安徽平面分布型中,长江流域是徽茶品质优良的线状地域;在生态安徽板块分布型中,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是徽茶品质优良的规模区域。由此看来,生态环境、茶树品种、海拔高度、成土母质是徽茶自然品质优良的重要指标。
[1] 赵建成,吴跃峰.生物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刘登义.生态安徽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宏树.安徽茶业微环境生态建设构想[J].茶业通报,2005,27(3):107~109.
[4] 王守生,黄建国,邹连生.“巴山峡川”茶园自然环境与茶叶品质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5):160~163.
[5] 李永菊,庞晓莉,司辉清.高山云雾出好茶[J].茶业通报,2006,28(3):115~116.
[6]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彭萍,杨水平,李品武,等.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3):265~270.
[8] 蒋跃林,张仕定,张庆国.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5,25(1):43~48.
[9] 林伟宏.植物光合作用对大气 CO2浓度升高的反应[J].生态学报,1998,18(5):529~535.
[10] 章明奎,黄昌勇.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J].茶叶科学,2004,24(2):109~114.
[11] 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茶业通报,2001,2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