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
2010-12-23钟珂
钟 珂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
钟 珂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京族长期与海为伴、以海为生,与海洋产生了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京族鱼文化是京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体现在京族人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章选择京族聚居地氵万尾村的“哈节”为视角,描写京族鱼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及京族鱼文化演变的原因,深入探讨保护和传承京族鱼文化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京族哈节;鱼文化;文化蕴涵
京族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京族。我国的京族是在明朝武宗正德六年 (公元 1511年),即越南后黎王朝洪顺三年,由越南涂山迁徙而来。我国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 (县级市)江平镇及东兴镇沿海一带 (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 2.25万,其中广西有 2.01万人,占 89.37%[1]8),其中氵万尾、巫头、山心聚居的京族人口最多,因此素有“京族三岛”之称。京族作为我国沿海的一支少数民族,具有“少、小、边、海”的特点,其民俗传统也独具特色。除了当地人的衣着、饮食、生产方式带有明显的海洋色彩之外,京族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哈节”已于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一、京族哈节的来源与仪式过程
(一)哈节的来历与传说
“哈节”是京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以祭祀神灵、团聚乡邻、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民族节日。“哈”为京语中 HÁT一词的音译,意为“歌唱”,因此“哈”节指的就是“歌节”。哈节开始后各种祭祀活动持续六天六夜不停歇,因为整个过程贯穿着歌舞欢唱,因此汉族人称之为“唱哈节”。“唱哈”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分别是歌仙传说和镇海大王的传说。镇海大王的传说流传最广:相传在白龙海面上,有只蜈蚣精吃了不少人。过往船只如果不送个人给它吃,它便会兴风作浪,掀翻船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老乞丐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化作三个小岛。头这截叫巫头岛,中间一截叫山心岛,尾部一截叫氵万尾岛。于是,人们便把神仙变的乞丐尊为“镇海大王”,建哈亭供奉拜祭,一年一度,传承至今。[2]94-95另外,从氵万尾哈亭亭规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氵万尾“哈节”的来历。当年的京族人民从越南迁居过来时,近十年没有举行拜祭活动,结果连年人畜不宁,海洋生产歉收。后来,村民们经过共同商讨之后,在农历六月初一那天拉了一头猪到海边许愿。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生活平安,出海丰收,然后把猪杀了祭神。结果人们连续九天出海均获丰收,人畜也逐渐安宁,于是便在初十那天杀猪还愿。从此,每年都进行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今天的“哈节”。京族人尊崇降妖伏魔的镇海大王,这与京族人以海为生,畏惧大海又渴望征服海洋、战胜海洋的心理特征吻合。
(二)哈节的仪式过程
二、鱼文化在哈节中的传承与演变
中国鱼文化作为我国民间独特的行为模式和象征符号,体现在物质成果、仪礼制度和精神活动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的领域。[3]2京族世代以海为生、以水为伴,与海洋、鱼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作为鱼或海洋的各种象征性事物事项,又时常出现在京族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京族的鱼文化成为探寻京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视点。
(一)京族哈节中的鱼文化
1.以海神信仰为核心的鱼文化信仰
哈节主要祭祀五位神仙,供奉的是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和兴道大王等,合称“五灵官”;其中以镇海大王为主神,余四位是副神。[2]116镇海大王全称为“白龙镇海大王”,是三岛的开辟神和海上保护神。与京族三岛遥遥对望的白龙半岛上建有镇海大王庙,每年农历二月,京族三岛渔民各自择日前往拜祭。[3]94-95喃字专家苏维芳说:“我们称镇海大王叫‘ông thàn’(神翁——作者注),他就是我们京族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凡是出海打鱼的渔民和他的族人,都要在海边祭祀镇海大王,特别是到了哈节的时候,全村各大姓氏的家族代表都会到哈亭来拜祭镇海大王,感谢他一年来对我们的保佑。”②苏维芳,男,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09年 7月 31日。镇海大王在京族人心目中是一位足智多谋、机敏勇敢的老者,他为了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勇于付出、大胆机智战胜妖魔,成为京族人崇拜的神灵,他不仅是斩妖除魔的英雄,更成为京族人自身形象的化身,被认为具有保护渔民出海平安、生产丰收、驱赶海贼、管辖海域安全的四大法力。[4]3京族人尊崇降妖伏魔的镇海大王,这与京族人以海为生,畏惧大海又渴望征服海洋、战胜海洋的心理特征吻合,表现了京族的海洋民族特性。
2.哈节的祭祀仪式
京族哈节的祭祀礼仪严肃而神圣,全村老小都积极参加。哈节祭祀其间,族人将在“翁祝”的带领下对镇海大王等哈亭内诸神进行祭拜。农历初十举行大祭——“杀象”。“杀象”实际上是杀猪祭神,称为“象”是取其吉祥、洁净之意。解放前哈节中的“象”由八名陪祭各养一头猪,到哈节时把 8头“象”一起杀了,整条整条摆在神台下面,然后开始祭祀仪式。整个祭祀过程穿插有唱哈、歌舞等内容,代表了氵万尾京族人对海神和祖先的感谢敬畏之情。
3.哈节中的祭祀活动和祭祀用品
“杯珓” 拍摄地:氵万尾村
在哈节的整个举行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杯珓”来传达神的旨意,在哈亭中使用的“杯珓”较大的呈半圆型,外形似船形,也如“鱼梆”③一种用来召唤大家出海打鱼的木制品,长约四十公分,直径约十五公分,外形似鱼,中空,敲击发声,一般悬挂于“网头”家的院子里。氵万尾村 12队的生产小组长阮兴福家中尚有一支。。普通京族人家中的“杯珓”则以京族三岛盛产的文蛤作为原形,外形是两片蚌壳状的铜制品,用一根红绒线连接起来,蚌壳的正反面就是“阴卦”和“阳卦”,与哈亭中的“杯珓”一样,只有当正反两面同时出现时才是“胜珓”。每个京族家庭都设有神龛,文蛤状的“杯珓”成为祭拜必备品,神灵的旨意通过这样的占卜用具来表达,而文蛤也从普通的海洋产品升级为人神之间的媒介,这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鱼文化在京族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表征作用。
在哈节开始祭祀后,还有一项特殊的祭拜活动在海边进行,那是曾经出海打鱼遭遇危险在海上遇难的人家纪念自己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现任哈亭亭长苏春发说:“按照京族的传统,在哈节大祭祀的那一天,也就是六月初十当天早上八点钟左右,那些因为出海打鱼而失去亲人的家族会准备一只木制的船,约三、四十公分长,二十公分宽,这只船连同鸡、猪肉、糯米饭等祭品在家里的神台前祭拜之后带到海边,向着亲人出海打鱼的方向放好船只、祭品进行祭祀活动,最后将这只渔船连同钱纸一起烧毁,就是为了给祖先送去一条船,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有新船捕鱼。”此时的渔船模型成为人们追忆先祖、祭祀神灵的媒介物。
出筵席可以说是哈节最热闹也最隆重的一个环节。族人辛苦劳作了一年,在感谢海洋赐予丰富的食品之时,也要对自己进行犒赏,因此承担出筵席的家庭都会竭尽全力准备最丰富的饭菜与大家一起享用。筵席的菜品中包含虾、蟹、鱼、沙虫、海蜇、墨鱼等海产品。大家通过共享筵席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通过共饮共食加强民族凝聚力,并在哈亭这一特殊地点举行筵席展现人要与神共欢畅的心理诉求。
4.“唱哈”和祭祀舞蹈
京语中的“哈”是“唱”之意。“唱哈”就是唱歌,就是在哈节时由“哈妹”、“哈哥”在哈亭内唱歌给神听,实现祭神酬神、人神共娱的目的。唱哈的角色有三人:一名男子称为“哈哥”,二名女子称为“桃姑”。主唱的“桃姑”站在哈亭中殿的神台前,手早拿二片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地敲;伴唱的“桃姑”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竹制的梆子和之。“桃姑”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直到主唱的“桃姑”困倦了,转由另一个“桃姑”出来主唱。京族的“唱哈词”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民间宗教信仰诗,其目的在于借助神灵对族人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如《德圣公》。二是各种京族传说故事、民间叙事诗,如《宋珍》、《刘平与杨礼》、《金云翘传》、《十三哥卖鬼》、《琴仙》等等。三是哲理诗和抒情诗,如《京汉结义歌》。四是汉族古典诗词。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译成京语,用京族民歌曲调来演唱。[2]97-103此外还有情歌,礼仪歌等。唱哈不仅是为了达到谢神酬神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本族人的教化。
京族的祭祀舞蹈主要有“跳天灯”和“花棍舞”等,都是在唱哈节时跳的。跳天灯的舞蹈者上身穿圆领、窄袖、对襟、紧身的白色长衫,下身穿黑色裤子,头顶一个盘子,盘子内燃起三根蜡烛,舞者手中各拿一个杯子,杯中也点燃一根蜡烛。舞蹈中,舞者伴随鼓点节奏的快慢,转动手腕,并与其他舞者纵横穿插,变换队形,组成各种图样。花棍舞由哈妹一人、二人或四人表演。舞蹈时,舞者身着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长约一尺多、缠着彩色花纸的木棍,一般先唱后舞,或边唱边舞。舞蹈以手腕转绕花棍为主,同时配合舞步,不断变换位置。花棍舞在送神时表演,驱赶野鬼邪魔,舞时豪放庄严。此外还有进酒舞、进香舞。这些都是在哈节祭祀中随着祭祀仪式进行的舞蹈。
5.海洋性民间文艺活动
除了在哈亭“唱哈”、“听哈”以外,人们还可以聚集到一起自由歌唱形成歌圩,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内容涉及到渔事生产、爱情、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歌者随意发挥、不受束缚。此外还有各种反映渔民生活的舞蹈,如竹杠舞。“跳竹杠”是京家渔民庆丰收的舞蹈活动,人们利用抬渔网的竹杠作为舞蹈道具,在捕鱼休息时大家一起跳舞欢唱,它锻炼人的腿功和反应能力,是海洋民族利用生产工具延伸出来的舞蹈。另外还有反映渔民生活的小歌舞,如《采茶摸螺》、《摇船舞》。《采茶摸螺》是在哈节期间跳的娱乐性舞蹈,表现妇女们采茶、摸螺、搓线、穿针、缝补衣服的生产及生活场面。[5]76《摇船舞》则通过祖孙二人的对舞,边舞边唱,表现京族妇女要求出海捕鱼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渔民生活气息。
氵万尾京族伴海而居,日常娱乐活动也与“海”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氵万尾京族人通过一些娱乐竞赛活动,锻炼耐力和意志,从小培养勇于战胜风浪的信心和气质。例如“捉活鸭,摸鸭蛋”这项活动,就是对参赛者的水性高低的一种比试。每逢节日,氵万尾京族青年自动组织起来,举行“捉活鸭,摸鸭蛋”比赛。他们先把一只鸭放进海里,让鸭游出一段距离,参赛选手们纷纷跳下海去抓鸭子。鸭在前面游,选手们在后面追,哪个抓到鸭子哪个就是胜利者,并把这只鸭奖给他。“摸鸭蛋”是将一些熟鸭蛋丢进海水里,待鸭蛋已经沉入水底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入海水中,潜到海底去摸鸭蛋,得多者为胜。在哈节期举行的海上竞技游戏,都要考验参与者的水性和勇敢,体现了京族渔民与海上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
6.“哈节”的精神内涵
“哈节”主要是祭祀以“镇海大王”为首的五位神灵,感谢神灵对渔业生产的保佑,同时对下一年的渔业生产寄予希望,祈求海洋神灵的保护。哈节为氵万尾京族人对海神的精神诉求提供了舞台,人们通过请神、祭神、酬神、谢神的方式,尽情表达对海神的感恩,虔诚地感谢海神在过去一年对自己海洋渔业生产上的保护,同时祈求来年继续得到海神的眷顾和护佑,希望再次获得渔业丰收,人畜平安。正是在这种精神信仰的依赖下,每个氵万尾京族人都信奉海神,并希望通过哈节表达自己对海神的谢意,哈节也成为京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节日。在举行哈节的同时,氵万尾京族也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民族英雄,全村上下都虔诚地迎接哈节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哈节表达了氵万尾京族人对海神的感恩,对祖先的追思。每到哈节时,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二)京族哈节鱼文化的演变
1.海神信仰融入本土文化
京族作为从越南移民过来的民族,带来了以镇海大王为核心、以“哈节”为祭祀模式的宗教信仰系统。京族喃字专家苏维芳介绍:“在供奉的五位大王中,除了广达大王丝毫未变以外,我国京族的镇海大王在越南称为‘东海镇海大王’,而点雀大王在越南则称为‘白点雀大王’,另外两位神灵的名字继承了越南本地神灵的信仰,与我国京族的高山大王、兴道大王不一样。”①苏维芳,男,京族,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09年 7月 31日。在哈亭的祭坛前,另立有供奉抗法民族英雄杜光辉的神台。杜光辉作为京族的真实人物,为保护处于中国边疆的京族地区不受法国殖民者的侵略,率领当地人加入了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机智勇敢地与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离奇的经历和高超的智谋为后人所敬仰,民间宗教的降生童敬他为“祖师爷”,与京族的祖先一同接受后人的敬仰和祭拜。在他的牌位前题有“千古留存,保国兴旺。人品官员民族英雄杜光辉,护守民众境区土神大王。护民安乐。”可见杜光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保佑渔民们出海平安的镇海大王,这也体现了京族作为多神崇拜的民族在追求海神信仰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2.“唱哈”和祭祀舞蹈的发展
氵万尾村的“唱哈”和祭祀舞蹈除了以往的表现方式外,娱神的成分减少了,逐渐加重了世俗性和娱乐性的成份。现在氵万尾村有一支由 8个哈妹组成的表演队,除了在哈节时“唱哈”外,还是氵万尾京族人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哈亭亭长苏春发说:“每年我们都会组织这 8名哈妹和长老3人,还有哈亭亭长、副亭长等参加,大概 12-15个人参加越南柱的哈节。”②苏春发,男,京族,54岁,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氵万尾哈亭现任亭长,师傅。访谈时间:2010年2月 23日。这支表演队不仅成为氵万尾与越南氵万柱民间交往的媒介,还经常参加东兴市甚至南宁市的一些民族表演活动,有效地宣传了京族独特的文化。
3.民间文艺活动的现代色彩
以往的哈节以哈妹在哈亭“唱哈”,大家在哈亭外三五成群相互对唱为主,而现在的哈节举行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除了一贯的“唱哈”、歌圩以外,从六月初九到六月十三的每天晚上,都有各种文艺晚会表演,小型的就在哈亭外的空地上进行,大型的则由政府牵头邀请歌手明星在金滩上的露天大舞台上举行。文艺晚会上各种吹拉弹唱、器乐舞蹈应有尽有,既有青年京族女子和着独弦琴的高歌飞舞,也有老人的即兴歌唱,同时还有外地来的歌舞团的尽情表演。人们不仅欣赏到了传统的京族歌舞表演,还能领略各种现代器乐的演奏和曼妙的歌舞。这极大提高了京族传统民族活动的参与性,丰富了京族哈节的文艺表演内容,使京族的哈节影响面更广,不再局限于京族内部,而成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交流情感、切磋技艺、文化娱乐的节日。
4.哈节精神内涵的演变
现在的哈节汇聚了从全国各地返回京岛过节的京族人,哈节从最初的海神信仰到现在人们团聚交流的节日,本身所附带的精神价值已经发生变化。哈节宗教迷信的色彩逐渐减弱,而社交娱乐的成分在增加,祭祀的活动和过程仍然在继续,但人们在祈福禳灾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这一机会交流情感、增进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从 2008年开始,哈节首次由防城港市政府牵头筹办,举行哈节时全国各地的京族人返回家乡过节,还有众多来自东兴和越南芒街的群众参与观看。哈亭香公龚振兴介绍说:“2009年的防城港市京族哈节就有 200多名越南代表从河内、芒街、氵万柱陆续来到氵万尾参加,而氵万尾村也派出 10多人的代表团前往越南氵万柱参加在农历六月初一举行的哈节。”①龚振兴,男,京族,65岁,哈亭香公。访谈时间:2009年 7月 30日。在当前大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背景下,举办中越两国都有的哈节,对促进两国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国家间同源民族情感,稳定边疆、增进友谊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而哈节更成为两国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
(三)京族鱼文化传承与演变的原因
1.国家政策对京族鱼文化传承的作用
据龚振兴介绍,代表氵万尾京族海神信仰特征的京族“哈节”曾视为封建迷信,在 1966-1976年间被一度中断,一些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生产习俗和禁忌也被控制,村民只能私下进行祭祀活动。直到 1985年,氵万尾重建了哈亭,才恢复了哈节祭祀礼仪。②龚振兴,男,京族,65岁,哈亭香公。访谈时间:2009年 7月 30日。但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家日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代表氵万尾京族鱼文化崇拜特色的“哈节”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于 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 455X-7。[6]哈节的举行规模逐年扩大,活动内容也日渐丰富。例如 2008年在氵万尾举行的东兴京族哈节,首次由民间举办上升到政府主导。在这次的京族哈节活动中,除了祭神拜祖仪式之外,还有京族歌圩、美食节、京族文化研讨会等项目,并穿插有篝火晚会、京族拉大网、沙滩自行车赛、摄影比赛等活动,使整个哈节的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吸引了 3万多名来自东兴和越南芒街的群众参与其中。
2.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京族鱼文化的冲击
中越边境贸易的开始带来了京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氵万尾京族人从这场如火如荼的贸易中得到实惠,这从村中于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建起的各种钢筋水泥洋房可见一斑。村支书苏明芳介绍说:“现在氵万尾村以打鱼为主的家庭年收入,一般 3万元到 5万元不等,全村人均收入近 6000元。做边贸生意的收入就不清楚了,有的一年赚几十万,上百万的也有。”③受访谈人:苏明芳,男,京族,57岁,氵万尾村村支部书记。访谈时间:2009年 8月 1日。据 2010年江平镇政府报告,京族三岛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较高,山心村为 5456元,巫头村为 8743元,氵万尾村为 9210元。④据江平镇政府提供的江平镇历年《农业统计报表》整理。京族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经济较为富裕的民族。氵万尾京族人杜福周补充道:“现在全村 70%的家庭有小汽车,有些家里还有两部车,多数用于边贸生意或海水养殖。”⑤受访谈人:杜福周,男,京族,64岁,退休前为东兴市人大副主席,系京族抗法英雄杜光辉的曾孙。访谈时间:2009年 8月 1日。氵万尾京族人几乎家家都参与边境贸易,进行海洋捕捞生产的人少了,因此人们通过祭拜海神祈求渔业丰收的愿望减弱了,转化为祈求海神保佑家人平安、事业发达这种诉求面更广的祈愿形式。
3.中越关系正常化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影响
京族作为越南迁移到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与越南京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来往一直比较密切,但是在中越关系紧张的年代,东兴口岸关闭,两地京族人停止了一切官方和民间的往来。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经济文化来往开始复苏。而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于 2010年 1月 1日正式建立,这极大地推动中国和 10个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京族作为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在中越关系正常化下占尽天时地利。现在京族哈节举行期间,中越双方各派代表参加,有效地加强了双方的民间交流关系。
4.京族人自身对鱼文化传承的坚持
京族在历史的潮流和文化的变迁中如何传承鱼文化特征,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首先,氵万尾村所处地区为海岛,交通不便,与外界信息文化交流也受到一定阻隔,这从侧面阻止了外来文化的流入。第二,氵万尾京族是从越南海防过来的移民,在历史上还曾受到歧视,解放前京汉两族关系紧张,并且通婚较少,京族与周边汉族基本不往来。[7]6因此在对外交往上十分受限,经济上只能依靠捕鱼收获,文化上则固守自己的民族传统。第三,氵万尾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与外界文化交流存在一定障碍,这样反而减少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第四,氵万尾京族的海神信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完整的文化体系。作为一个外来迁徙民族,氵万尾京族恪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通过祭祀神灵祖先的方式追忆先祖,达到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的目的。在长期的祭神过程中,氵万尾京族人尊奉本民族的海洋神灵,不受外界影响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信仰内容和体系,这是氵万尾京族海神信仰得以长存并能保持原状的重要原因。
三、京族鱼文化的内在文化蕴涵
作为我国西南边疆唯一滨海的少数民族,京族独具特色的鱼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京族鱼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性
京族的传统文化与内陆少数民族相比,带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并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来源,京族的文化传统又蕴含外来文化的特征。京族鱼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京族以海为生,创造了大量与鱼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使得京族的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鱼文化特色,表现在海洋生产方式、海产品加工模式、海神信仰、海洋神话、海洋诗歌、航海知识、海洋禁忌等各个方面,并深刻影响着京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这种以“鱼”为表现特征的民俗文化是其他民族所少有的,也更显示出京族鱼文化的独有性和稀缺性。
2.氵万京族鱼文化体现的“天人和谐观”
京族利用海洋资源而形成的鱼文化生活方式,体现在京族人衣食住行、思维理念各方面,是京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结果。京族崇尚自然、追求与周边事物的和谐共处,哈节时的“乡饮”活动体现了京族人重视乡情、团结乡邻的意识,表现出京族人对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天道观的兼收并蓄。[8]88以鱼文化为核心的民俗传统文化,贯穿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所有事项,成为同族人共有的心灵净地和文化田园,她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民族团结互助,维护族群稳定发展,促进京族与周边民族和谐共处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京族鱼文化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各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相同的心理诉求,也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终目标。保护和传承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设京族小康社会,实现京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3.京族鱼文化是中越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京族与越南京族属于同源民族,语言近似,文化相通,心理诉求相同,在民族心理上有自然的亲近感,氵万尾京族人参与到边贸经济中的不在少数,而氵万尾一地甚至已成为越南出境游客的必到景点之一,基本上“每周有一两个越南过来的旅游团到氵万尾来参观游览”。①受访谈人:苏明芳,男,京族,57岁,氵万尾村村支部书记。访谈时间:2009年 8月 1日。越南海岸线长 3260公里,海边居民也以海神信仰为主,贯穿在中越两国京族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民俗都是以鱼文化为表征体现出来的传统习俗,他们起源相同、内在相通,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也类似。我国的京族跟越南京族一样,都说京语、吃鱼汁、过哈节,双方以此为依托来往密切,并以歌会友,互派乐团交流访问。京族鱼文化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的繁荣和安宁、促进边境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4.京族鱼文化是北部湾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 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给地处中国和东盟枢纽位置的东兴,给与越南京族属于同源民族的京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京族三岛与越南隔海相望,鸡犬相闻,处于东兴边境经济合作范围内,享有各种国家支持的进出口优惠政策,位于国家划定的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最前沿。同时,京族人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条件,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有长久的民间交往史和边境贸易合作习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指出:“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大激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力度,努力调动各方面尤其是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民间和普通民众也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民间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半壁江山。”[9]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方式,并且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背景下,京族人应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延续对外合作惯例,将海洋民俗作为交流的基础,顺应国际合作趋势,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联系内外、融汇交流的作用。
[1]陈学璞.略论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符达升.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3]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苏润光.京族民间故事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5]韩肇明.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6]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韦家朝.简论京汉民族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8]廖国一.京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重要价值与传承创新[C]//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9]赵少华.发挥文化外交独特作用,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N].中国文化报,2009-03-12.
Research on Jing Nationality’sMarine Fishing Custom and Cultural in Ha festival
ZHONG Ke
(Depart ment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 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 in,Guangxi541001,Ch ina)
Jing nationality is marine nationality who live on ocean and have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ocean.Jing nationality’sMarine Fishing Custom is the ethnic culture quintessence,and reflects the different views and cognition in th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fishing customs protection and problems inWanweiVillage,analyses external reasonswhy Jing’s fishing custom changed,and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fishing custom.
Ha Festival of the Jing nationality;fishing custom;Cultural implication
G127
A
1672-9021(2010)04-0046-07
钟珂 (1978-),女,重庆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越边境民族、中越民俗文化、中越旅游合作发展。
2010-06-18
[责任编辑 贺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