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桂林的报刊与广西的社会总动员

2010-08-15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动员日报桂林

覃 静

(桂林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2)

抗战时期桂林的报刊与广西的社会总动员

覃 静

(桂林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2)

抗战时期,广西实行了积极的抗战政策,全省进行全民总动员,报刊为此极力宣传动员,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在广西文化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抗战;报刊;桂林;社会总动员

抗战时期,广西新闻事业空前发展,形成了规模仅次于国民党陪都重庆的报业中心城市桂林。当时在桂林出版和发行的日报有《广西日报》、《新华日报 》、《扫荡报 》、《救亡日报 》、《力报 》、《大公报 》等六种,晚报有《桂林晚报 》、《自由晚报 》、《大公晚报》、《广西晚报》等四家,还有小报《民众报》、《小春秋》、《辛报》等,是桂林历史上出版报纸最多的一个时期。虽然这些报刊主办方代表不同社会阶层,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均能求同存异,站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报道各抗日战场的动人事迹和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详尽分析抗战形势,以最快的方式向民众传递抗战的信息和抗日的意志,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广西及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客观上对广西各族人民投身全民抗战起到鼓励、动员的作用,在广西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一、抗战时期报刊对民众的宣传动员

抗战期间,桂林报刊业的繁荣发展,为宣传抗战救亡提供了广阔的媒介平台,也为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精神动员

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民族性别,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这就是全面抗战。全面抗战就需要全民总动员,精神总动员 (即当今说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939年 3月 12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颁发《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昭示全国同胞:“今日之所宜致力者,尤当注意于精神之振作与集中;质言之,前期抗战,军事与精神并重,而第二期即后期之抗战,则精神尤重于军事。非提高吾全国国民坚强不屈之精神,不足以克服艰难而打破敌人精神之毒计。①李长贤.抗战时期的社会运动.台北《近代中国》双月刊,第 35期,77页。”桂林报刊界对此积极响应,利用各种方式对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精神动员。

1.以报刊媒介为平台,广泛开展精神总动员思想大讨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报社从业人员,专门召开会议就精神总动员与新闻工作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力报》专门开辟了“国家总动员文化界宣传周特刊”,发表了大量介绍全民总动员开展抗日救亡的新闻事件和思想讨论。强调要达到国家总动员的要求,文化界必须首为倡率,因为文化界是“民众中的先知先觉者,是社会的柱石,国家的瑰宝”,要以其所有的知识经验去贡献人类,教化人群,不要做那种“无济于时、无补于世道人心而醉生梦死的自鸣得意者”,因为这种人“可以说是时代的渣滓”。文化人要在国家总动员的意义下站起来,千万不要堕落,沦为末路的江湖知识分子。①《力报》1942年 2月 17日第四版。

2.利用各种纪念日,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坚持抗战。《救亡日报》在 1939年的五四青年节之日,登载了梁寒操的《我国青年所负之历史使命》,他写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生死的最后关头,凡中华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有牺牲其身家性命,贡献国家的义务,而尤其要一致起来担负这种特殊使命的,还是我们一般青年。”号召青年学生“拿热血奔腾的勇气,去完成他们历史的使命。中国的唯一出路,在当前自然是抗战和建国”②梁寒操“我国青年所负之历史使命”,《救亡日报》1939年 5月 4日,第三版。。《救亡日报》在 1939年三八节前夕,登载了士心的《发动回教妇女参战》一文,文章写道“今日中华民族所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屠杀,我国人民之痛苦,敌人之行为,一再给我们证明,其惨杀的对象,无分回汉,何论男女?故我国人民应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抱定必死之决心,……全国动员,效忠国家。我回教妇女,同属国民,自负有一份抗战救国之天职,犹如其它妇女③士心“发动回教妇女参战”,《救亡日报》1939年 3月 7日,第三版。”《扫荡报》登载了郭德洁的《广西妇女赶快起来》等文章。总之,报刊界总在适时地利用各种节日来动员各阶层广大民众。

3.以中共领导的报刊为主阵地,反对妥协,促进国民政府坚持抗战。1939年 2月 10日《救亡日报》时论专栏刊载了李克农《对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的希望》一文,重申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持抗战,驳斥了所谓“防共赤祸”,“共同防共”等滥言,呼吁“要在抗战中表现我们的统一,加强我们的团结”④《救亡日报》1939年 2月 10日,第三版。,希望这届政府作出团结、反对妥协的决议,并请政府明令通缉叛逆汪精卫。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4.坚持正面报道,传递喜讯,鼓舞民心。1938年 10月日军从广东西进,逼近广西,广西前线告急,士气民心面临考验,鼓舞斗志成为当时新闻媒体的迫切任务。1939年 4月 6日,《救亡日报》编发了《台儿庄胜利纪念专刊》,连续报道了台儿庄大捷的喜讯和战地新闻。1940年 5月李宗仁指挥的豫鄂会战又获胜利,该报立即发表社论《祝福西大别山英雄》,极大地鼓舞了民心与士气。1939年 5月12日《救亡日报》刊登了署名“斐”的通讯,报道了周恩来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谈妇女营杀敌的消息。此外,国际新闻社及进步刊物也经常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事迹。

5.各种报刊成为文化工作者创作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题材作品的园地。桂林抗战时期,大批文化工作者以笔做枪,创作出许多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曲、漫画、木刻、音乐等作品,而桂林繁荣的报刊新闻业,为其作品发表提供了宽阔的展示平台。如《广西日报·桂林》发表的毅宏的《救亡线上民众流行歌咏在太原》,《救亡日报·救亡漫木》刊登汪子美的杂文《汪精卫的“保护色”》、冰兄、建庵的连环木刻《汪精卫的变》等作品,《抗战时代》第三卷第五期发表的陈迩冬的《雷雨中》以及高尔寿的独幕剧《反战》,都是这一时期以抗战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反映了当时桂林报刊新闻业以特有形式达到振奋人们热情,强化民族意志,坚定必胜信心的目的。

6.积极报道国际反法西斯组织的相关新闻,阐明中国抗战不是孤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1938年 12月朝鲜义勇队到桂林,《广西日报》以《访问中国之友——朝鲜义勇队》为题,介绍了朝鲜义勇队。力扬撰写的《我们紧紧握手——致朝鲜义勇队同志》一文发表在《广西日报》,盛赞朝鲜义勇队,并阐明中朝携手,共同抗日。

7.报道日寇的暴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桂林抗战时期的报刊大量刊登了各地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并配发社论、短评,主要评论当前抗战中发生的事件。社论一般以千字以内,短评百多字左右,观点鲜明,尖锐泼辣,切中要害。如《扫荡报》1938年 12月 25日第三版的短评《扑灭毒焰——敌机惨炸桂林,昨天是第三次了》(全文连标点在内只有187个字):“十八个月来对倭战事中,敌人一而再,再而三而四……的惨炸我们的城市,可说是竭其摧残的毒手。然而我们可相信这毕竟炸不平我们抗倭的心火;反之地同仇敌忾的情绪却因此而高度地燃烧起来。再者,昨天是圣诞节的前夜,可是敌机竟也不择手段地炸中美教会,死教师二人、伤教友八人。此种狂举,虽从前亦屡见不鲜,但于此我敬请世界人士注意:东方的日本强盗,不早日设法来扑灭他的毒焰,他必狂燃而肆无顾忌了”⑤《扫荡报》1938年 12月 25日第三版。。该文既有叙述,又有评论,很富感染力。

(二 )物质动员

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规定:“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为此,桂林报刊积极响应,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

1.各报纸率先垂范,广泛开展报纸义卖献金运动。抗战期间,桂林各大报刊为了从物质上支援抗战,把自己出版的报纸卖出去,将所得的钱交给相关部门,这就是报纸义卖献金运动。1939年 5月,日军连续狂炸重庆。为救济陪都难胞,《救亡日报》组织义卖活动,仅一个月时间共筹款 4 400多元。郭沫若闻讯,欣然赋诗赞扬:“纾难家宜毁,临危命可捐。人能明大义,何用惜金钱。”1942年的《大公报·桂林》报道,“桂林市新闻界联合本市各中学举行文化劳军报纸义卖,参加义卖报纸有《大公报》、《扫荡报》、《广西日报》和《力报》,桂林市公私立中学学生三百人,分成六十个义卖队。全市各界人士和街民群众热烈响应这一抗战义举。据统计,晨、晚报义卖计八万余元。”由于群众积极购买报纸、各报共计卖得 11万多元献给抗战之用。

蒲琳第一个男友是搞音乐的,个性酷帅,长发一天一洗,袜子一直不换,穿烂扔了了事。蒲琳无法接受,分手了。第二个男友,长相帅酷,是魔都拆三代,独子独孙。但他有洁癖,拒绝身体接触,除非爱到一定程度,蒲琳实在没有信心能等到那种程度而自己心理没障碍。这个男人被蒲琳标签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2.各报刊积极发动了献金、征募寒衣、献机等运动,鼓励民众为抗战献力。

(1)广西各界积极开展“七七献金运动”。1938年 8月 3日《广西日报》以标题“八步各界踊跃献金,平乐区民团指挥部官佐以身作则”报道:“平乐区民团指挥部全体官佐,鉴于国难日益严重,非人人节衣缩食,卧薪尝胆,无以渡此难关,‘七七’抗战建国周年纪念日,该部官佐特将平日节下之桂钞六百四十三元,全数献捐,并在八步举行献金三天,得桂钞二万六千七百一十元三角四分,毫银六百九十一元四角……其它金银首饰,为数亦多”①《广西日报》1938年 8月 3日,第四版。《广西日报》在当天就报道了二处献金的成绩。

(2)开展出钱劳军运动。1941年 3月 5日《扫荡报》登载《桂市各界本日起展开出钱劳军运动,公共体育场举行大会仪式,桂东路十字街口竞赛献金》;3月 6日继续用大标题报道《桂市出钱劳军大会,李主任出席致词,将士的血肉头颅使后方安居,尽力捐输才对得住国家民族》,两文号召桂林市各界积极为前线将士捐款,只有“这样才算对得住国家民族,这样才算对得住祖宗,这样才算对得住子孙,这样才算对得住前方浴血将士,更这样才算对得住自己”②《桂市出钱劳军大会》,《扫荡报》1941年 3月 6日,第三版。桂林民众对于捐献活动也纷纷响应,“桂林市出钱劳军竞赛,献金台前,万头攒动,情形颇为热烈,全日所得在万元以上,银行界仅广西银行捐献二千元,……学校捐献竞赛,广西大学以一千三百三十四元余占先,桂中五百余元,可居亚军。”③《最后一日情况》,《扫荡报》1941年 3月 9日,第三版

(3)成立广西文化劳军委员会。1944年 6月14日《大公报》以显要位置刊登了桂林文化界的倡议申明:“号召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坚定战斗意志,组织起来,防止敌人进攻”广西文化界人士积极响应,成立了广西文化劳军委员会并开展了许多劳军义演等有益抗战工作的事宜,桂林报纸经常予以报道,并号召民众参与。

(4)国旗献金大游行。1944年 4至 5月间,日军占领长沙,逼近衡阳,桂林告急。在危急关头,桂林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桂林文化界扩大动员抗战宣传工作委员会,并决定于开展动员抗战宣传周活动。由李济深,柳亚子、田汉、龙积之等人组成的“长老团”发起全民募捐。桂林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桂林各报刊立马行动起来,为这次活动掀起高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首先,桂林各报刊大造舆论,发表了《国旗在呼唤你献金》、《一条街一百万元》等报道,田汉先生在《桂林抗日大游行纪事》中写道:“百万人民离不开,苍眉炯眼再登台;国旗到处金如雨,尽道西南长老来。”其次各报刊捕捉了许多感人的场面:身着烂衫的乞丐将一天乞讨来的钱如数捐出;擦鞋男孩和报童把一天辛苦挣来的钱投入国旗;一个人力车夫,揩着满头大汗,拉着车跑到国旗旁捐出了当天拉车的全部收入;漓江船上的烟花女也取下用皮肉挣来的金戒指和金耳环作奉献。再次,各报刊也抨击了一些社会丑恶行径。如桂林中学的同学们走进丽都餐馆去劝募时,却被吝啬的老板当作叫化子赶出大门,引起了同学们和市民们的愤怒了,《大公报》、《广西日报》、《力报》均以显著的位置,痛斥老板的丑恶行径。

(5)一县一机运动。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每县捐献一架飞机,以建立起强大的空军。据 1943年9月报道,仅一个月时间承认献机数目已达数百架,广西各地也开展捐款购买滑翔机运动,142师全体桂林官兵捐献 1架,陆川县小学老师捐款 9 300多元,省政府还特传令嘉奖。

(6)为前线将士开展征募寒衣运动。《救亡日报》于 1939年 9月以后出版了《征募寒衣特辑》、《桂林各界代制寒衣运动特刊》,发表了《荣誉军人怎样过冬?》、《替荣誉军人添菜》的倡议信。1940年 9月 22日《大公报》报道了画家关山月等捐画义卖,募资支前的活动。1940年 9月广西各界成立了征募寒衣委员会,《大公报》及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1940年 12月 15日,《救亡日报》发表评论和读者来信,倡议各界人士为在抗战中伤残的军人添衣过冬和添菜过年,仅十多天时间,便募集捐款 1 600多元。随后报社两次派出慰劳小组,将捐款的报社编印的慰问信分送给伤残军人,并发表了 3篇特写,对慰问活动作了报道。1940年 12月 15日,在《救亡日报》的积极倡议下,桂林新闻界联合组织义卖活动,捐献“记者号”飞机,当天便募捐 2 300多元。

1936年两广事变发生时,新桂系为了动员民众,显示学生军训的成果、表达抗日救亡的决心,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成立学生军。抗战爆发后,“积极发动第二期学生从军运动中,修正志愿服役办法”。广西当局以广西绥靖公署的名义公开在报上登载招考学生军的布告,决定依靠青年学生,动员民众支前作战,抵御日寇入侵,组织了第三次广西学生军。原定招考 1 200名,可消息一登载后,广西青年学生报名投考的共 18 000余人,因而不得不改变计划,录取了 4 200多人,编为 3个团,其中女生400多人。

广西是全国推行自治的模范省,在加紧而迅速动员民众保卫广西方面有独特表现。对于军官的准备,为办军校每年要花一万多元,每期学生均在一两千以上;实行寓将于学的政策,中心校 (即高小)学生施以童子军训练,初中学生施以青年军训,高中至大学生施以正式军事训练。至于士兵方面的训练,一是民团训练,二是全省壮丁都受过短期军事训练,因而在 1938年第一次就动员了 48万兵员上前线。

二、报刊对民众动员的成效

1.提供了数量和质量兼优的兵员。抗战以来,广西征兵将近 60万人,比其它省份出兵多,仅次于四川,而且兵员质量十分精良,桂林、柳州曾发挥过抗战基地的作用。正如李宗仁所说:抗战爆发后,广西“动员的迅速,是全国所无的”。“因为平时组织的严整,训练的精密,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充溢于每个团兵的脑海,所以冲锋陷阵,没有不敌忾同仇,视死如归;而严守纪律,爱护民众,尤为桂军的本色。”卢沟桥事变后,广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征集新兵十万,并在上海抗战当月下旬即开赴前线,动员速度之快,居各省之冠,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抗战,屡建奇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称赞和拥护。

2.发展了生产、增强了抗日的物质基础。1941年广西省政府通过广西省基层经济建设纲要和广西建设计划大纲。桂林各报刊相继给予转载和刊载,如《广西合库通讯》、《广西银行月报》、《行政与训练》、《国民教师》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报道,使《广西建设计划大纲》之总纲“广西为中华民国之一省,广西省政府为谋领导全省官民,共同努力于复兴中国之任务,在整个建国计划体系之内,积极从事于本省之建设。”昭然天下,极大鼓舞了广西民众建设广西的热情,促使广西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抗战爆发前夕,广西官营工厂仅有 11家,民营除梧州外,寥寥无几。到 1943年,全省工厂278家,资本总额达 7千万元以上。广西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事物资和资金。据桂政纪实记载:“在二十二年时,本省对外贸易总值为七千六百万元,其中入中值为四千七百万元,出口值为二千九百万元,入超一千八百万元;二十六年对外贸易总值增至八千八百余万元,而入口反减至四千四百万元,出口值则增至四千三百余万元,入超值减至三十余万矣”。由此可见,广西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条件的改善,也为抗日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广西社会总动员的强大经济后盾。

三、报刊与民众动员的深层思考

(一)民众的需求,带来报业的兴旺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报业的发展是逐步的、有过程的。1939年前后成了办报高潮。高潮实质是抗战失利带来的苦果,但同时促进了广西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之后,人们共同思考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广西当局、省内外的新闻工作者都懂得: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动员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要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不但要在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外交上作出全面的努力,也要在宣传上作出全面的努力,即要使全国每一个军民都能正确地认识这一场反侵略战争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随时了解战争的情况和发展动态,懂得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地树立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念,全力支持和参与抗日战争。为此就迫切需要推进地方新闻工作,在广西各地开展强有力的抗日宣传。随着沦陷区的一些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陆陆续续转移到桂林等地,桂林原有的报纸和新出版的报纸,从各方面展开抗日宣传,充分显示出新闻工作的威力。

尤其是在 1938年 11月,作为当时国际新闻总社社长、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负责人的范长江同志,从长沙撤退到桂林以后,提出了推进广西地方新闻工作的意见。指出广西 99个县,每县办一张石印或油印报;2 309个乡,每乡办一张小型的油印报或复写报;12个民团指挥区,每个区办一张铅印四开报。他的建议得到当时的省长黄旭初的重视,他在桂林召开的时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报纸的重要作用。之后以《广西日报》为龙头,创办了大大小小铅印、石印、油印的省、专、县三级报纸网,据统计总共有 212种报纸,比上一个时期增加了两倍。因此,抗战期间,桂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报刊为适合于民众的需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战争环境异常恶劣,但是为了宣传抗日,无数新闻工作者和进步人士仍奋不顾身,积极地复刊或创办报纸、通讯社,使艰苦抗战中的人们获得了许多的讯息和知识,共同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报刊也应形势及民众的需求而焕发了“生命力”。

2.报刊的宣传、动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人心,促进了各地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报刊强调只有全民动员才能争取抗战的胜利。报社不仅在做动员民众的工作,而且身体力行,组织编辑记者带着钱物到抗日前线、到后方医院去慰问战士、伤兵,替伤兵写信、读报。回来后又写报道,表扬他们作战事迹。这在军队和民众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报刊还经常报道广西各地的救亡运动,其中包括有几千名广西学生军到达桂东南,协助当地动员委员会、战时工作动员、组织、训练民众,建立歌咏队、识字班、儿童团、成人教育班、锄奸组、缉私组、游击队、军民合作站、文化救亡协会、敌后根据地,等等,《救亡日报》多次报道过陆川县的女游击队抗敌的情形。在报刊的大力宣传、动员,整个广西到处都在唱救亡歌曲,演救亡戏剧,出版报壁报战报,到处检查仇货、除奸、练杀敌本领等等,抗战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彭继良.广西新闻事业史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桂林抗战纪实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3]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文化大事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4]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西日报新闻史志编辑室,民革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桂系报业史[Z].南宁,1997.

The Press of Guilin and SocialM obilization in Guangxi during Anti-JapaneseWar

QIN Jing
(Guilin L ibrary of Guangxi,Guil in,Guangxi541002,Ch ina)

DuringAnti-JapaneseWar,an positive Anti-JapaneseWar policywas carried out in Guangxi including mobilizing the whole society vigorously by the press.And the policywaswell responded to by the public,which haswritten down a grand page in Guangxi history of culture.

Anti-JapaneseWar;the press;Guilin;socialmobilization

C55

A

1672-9021(2010)04-0076-05

覃静 (1966-),女,广西梧州人,桂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广西地方史,抗战文化。

2010-08-14

[责任编辑 普梅笑 ]

猜你喜欢

动员日报桂林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桂林行
国防动员歌
乐!乘动车,看桂林
音乐迪斯尼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