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加息应对通胀以改革落实规划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2010-12-13张曙光张弛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利率

张曙光 张弛

以加息应对通胀以改革落实规划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Raising InterestRates to FightInflation Reforming to Promote Programs

张曙光 张弛

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10.6%,呈逐季回落之势。面对通胀加速,央行采取加息措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负利率正是利率市场化的好契机。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中央全会通过,其思路和提法也不错,但关键在实施和落实。不降低速度,不在改革上取得突破,落实规划将会遭遇很大困难。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逐季回落。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三个季度分别增长11.9%、10.3%和9.6%,增幅逐季回落。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0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29325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35亿元,增长9.5%。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13.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5.6%,中部地区增长18.9%,西部地区增长15.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图1 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季同比增长率(%)

2.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扬。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上涨3.2%,9月份上涨3.6%)。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6.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1%;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交通和通信下降0.3%。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第三季度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第三季度上涨7.8%)。

3.就业形势保持平稳。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3%;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126%。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5万人,比二季度末减少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二季度末降低0.1个百分点。

4.外汇储备又呈增势。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7011元人民币。

二、因素与结构

1.投资增长稍有回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稳定。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228亿元,同比增长24.0%(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0%)。其中,城镇165870亿元,增长24.5%,农村26358亿元,增长20.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7%;房地产开发投资33511亿元,增长36.4%。;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1.5%,中部地区增长27.1%,西部地区增长26.5%。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8.5%)。其中,城镇95987亿元,增长18.7%;乡村15041亿元,增长15.8%;餐饮业收入12632亿元,增长17.6%;商品零售98397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40945亿元,增长29.3%。热点消费快速增长,汽车类增长34.9%,家具类增长38.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1%。

图2 价格水平单季同比增长率(%)

图3 投资与消费单季同比增长率(%)

2.贸易恢复性增长强劲,利用外资增长过快。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1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34.0%(第三季度增长31.6%);进口10140亿美元,增长42.4%(第三季度增长31.6%)。进出口相抵,顺差1206亿美元(第三季度为653亿美元),同比减少149亿美元。

2010年1-8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721家,同比增长18.3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06%。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中国香港(406.81亿美元)、中国台湾省(46.69亿美元)、新加坡(35.59亿美元)、日本(27亿美元)、美国(25.45亿美元)、韩国(17.54亿美元)、英国(11.87亿美元)、法国(7.21亿美元)、荷兰(6.32亿美元)和德国(6.11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89.5%。

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更快。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520.64亿元,增长22.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3230.36亿元,增长20.7%;地方本级收入29809.15亿元,增长24.2%。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5957.37亿元,增长24.2%;非税收入7082.14亿元,增长9.6%。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005亿元,同比增长55%。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4.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0.2和8.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1.0和11.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

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29.98万亿元,日均成交6914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6.1%。9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90%,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分别高0.28和0.6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98%,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分别高0.32和0.72个百分点。

5.经济趋缓股指上升,矛盾中显出必然性。第三季度,上证指数由低点2319点开始大幅反弹,在2560至2700区间盘整了2个月时间,基本结束了自去年8月开始的下降过程。“十一”后,上证指数突破2700点关口,开始放量拉升,大盘和蓝筹股领涨。10月20日的升息,似乎对A股没有多大负面影响。如果说股指领先并能充分反应经济形势,那么就可以说,中国经济探底基本成功,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中国股市尚未具有这样的功能。

图4 进出口单季增长率与贸易顺差单季值(%,美元)

图5 上证指数-日K线图

三、政策效应

1.总体观察。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10.6%,增速仍然处在高位,虽然实现8%的政府目标已无悬念,但是经济运行的风险仍然较大,10%左右过高的增速不利于经济调整的进行。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是11.9%、10.3%和9.6%,呈逐季回落之势。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使然,也是中国经济调整和再平衡的需要。预计第四季度还会继续回落。

1-9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其中,第三季度上涨3.2%,9月份上涨3.6%,环比上涨0.6%,呈现出同比和环比涨幅上升的现象。一些人根据去年的基数预测,第四季度价格的涨幅会回落,但是,去年10月份仍然是负增长,后两个月的涨幅也很小。四季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也很难再降至3%以下。即使全年超过政府目标,也不必刻意为之。借以提高通胀目标和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也是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来看,投资增速小幅稳定回落,第三季度的增长率已经低于24%,仍是增长贡献中的大头。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18.5%,除了价格因素以外,支撑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汽车销售,1-8月增长了39%。贸易出口出现了达37.9%的恢复性快速增长,过分强劲的态势不利于贸易质量的提升。

2.关于房地产调控。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一直是政府经济管控的重头戏。由于中央政府心挂两头,地方政府全力保驾,尽管调控政策接二连三,一次比一次严厉,但是,调控效果并不理想,房价仍然是只涨不落。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9.1%,涨幅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环比仍然上涨0.6%。于是在中央政府的督促下,京沪深等地纷纷出台了以限购令为中心的楼市调控细则,深圳的细则规定,不论是全款还是贷款,一户只能购买一套住房,上海和北京将首套房首付提至三成,上海还留了房产税试点的后手。细则出台以后,深圳新房成交继续下跌,上海的成交量仍处于高位。如果各地能够按照细则严格管控,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可能趋冷。

不过,限购令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手段,并不足取,而对外来人口的限购,更是一种歧视,看来别的办法没有学会,歧视性政策倒是不断翻新。政府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非常积极。就以保障性住房而论,各地虽然叫得很响,但实际行动并非如此。有一个市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只占全部新建住宅面积的1.5%,足见我们是如何实际行动的。

3.货币政策讨论。货币政策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期的政策操作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但意见分歧也很明显。因而有详细讨论的必要。

继今年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央行于19日晚宣布,从10月20日起将存贷款利率各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时隔三年后的首次加息。上次加息是2007年12月,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8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启动降息,曾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分别从7.20%和3.87%下调到5.31%和2.25%。

这次加息的背景有二,一是消费物价高位上升,9月份达到3.6%,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二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9.1%,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因此,此次加息旨在收紧流动性,抵制通货膨胀,也必然会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考虑到外部汇率升值压力再起,加息也有减轻外部压力的作用。应当肯定,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相对于今年4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数量调节,央行终于启动了价格调节,这是值得欢迎的。

这次加息的政策操作有一点值得指出,过去的操作往往是存贷款同加同减,区别不大。此次操作有所不同。活期存款利率不变,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称上调25个基点,二、三、五年存款利率分别上调46、52和60个基点,而贷款利率一律上调20个基点。如此复杂的利率政策结构,一方面说明了央行考虑得细致和周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央行的矛盾和为难心态。既想回收流动性以控制通货膨胀和抑制房地产泡沫,又尽量减轻加息对地方和各个主要行业增加负担。在不得不加息的情况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丢掉,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选择和安排。既然是在夹缝中生存,在夹缝中求平衡,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是条件不成熟吗?非也。负利率的现实正是启动利率市场化的契机。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可以采取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渐进方式,用几年时间完成,但从上个世纪搞到这个世纪,二十多年过去了,央行依然要如此安排。与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热情和期盼,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此次加息的效应不可高估,就是对于抑制通胀,也不是一次加息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过,加息的选择表明,决策者对经济运行的信心增强,把抑制通胀的目标暂时放在了保增长之上。实际上,今年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是无需去保的。这也许是此次在增长回落的情况下选择加息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加息“出其不意”。所谓出其不意,只不过是过于相信了央行的政策惯性,再加上行长周小川前几天关于“今年内不会加息”和“现阶段中国不能急于控制通胀率”的宣示,而没有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如果再不向市场表明正确的政策信息和导向,有可能出现更大的风险和问题。其实,加息幅度的选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市场和公众预期朝着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前进。这次加息也不是像一些人讲的“适逢其时”,而是姗姗来迟。负实际利率的情况由来已久,且在不断扩大,主张加息的人也大有人在,今年以来,我们也一直主张升息。就是从国际范围来看,巴西和印度已经提高了利率。其所以今天才出手,主要是官员现在的普遍行为方式是,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以至错过了很多大好时机。

有人认为,此次加息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正在回归常态,并有可能进入一个加息周期。首先,这里所说的回归货币政策常态是相对于今年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言,是指央行少用存款准备金率,而多用利率工具。这当然是件好事,我们积极支持,但在经济失衡没有根本改变和利率市场化没有实现以前,常态能否保持还不一定。从需要和可能来看,中国的确存在着进一步加息的较大空间,但能否进入一个加息周期还有待观察。目前世界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歧很大,一方面面对危机后的通货膨胀态势,澳大利亚、挪威、巴西、印度等国先后加息,而俄罗斯、南非和匈牙利等则下调利率,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则依旧维持低利率政策,甚至进一步下调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担心利差扩大,热钱流入,会不会采取进一步加息的操作,还是个问题。这次升息的幅度不大,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次加息引起的外部震荡大于内部,其中,澳元大跌2%,有色金属、石油、农产品和橡胶等国际大宗商品应声暴跌,伦铜下挫183点,即跌2.17%,美股受挫,道指下跌165点或1.48%,而美元大涨近1.5%。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已经成为全球货币政策调整的标志性事件。于是,中美利差扩大,刺激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之说又流行起来,有人甚至提出2006-2007年加息和升值双轮驱动会不会重演的问题。其实,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的原因与其说在外,还不如说在内,国内经济过热和增长超速,必然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增加引资,这是升值的内在逻辑,跨境资本流动通常不是为赚取利差,而是为了追逐资产泡沫,更何况我们还有资本管制,加息和升值的节奏还可以具体掌握,有可能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形。要知道,一项政策只能实现一个主要目标,多目标操作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石两鸟好是好,但在不同方向上不可能实现。

4.关于汇率问题。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宏观分析中,我们回顾了中美关于汇率问题的争议,明确指出,随着美国政府推迟决定是否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人们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台前的争吵暂时让位于幕后的交易。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样的争论还会再起”。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最近,随着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临近,美国再次对人民币施压。9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一时间,汇率争议又热闹起来。

美国人非常清楚,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在人民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升值也解决不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就业问题,但美国人也非常现实,通过打汇率牌可以提高其他方面向中国的要价,中国人的被动也给了美国人以口实,而且这种做法往往可以取得成功。6月19日汇改重启以来,到9月初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到0.5%,美国政府认为太慢,9月份升值加快,达到1.5%,美国人又认为是施压成功的标志。因此,在汇率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主动应对,以便尽快摆脱被动局面。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外汇市场风声鹤唳。根源在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两极分化,其货币政策也相背而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旧疲软,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复苏强劲。据IMF最近预测,今明两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7%和2.2%,而新兴经济体则高达7.1%和6.4%。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欧盟、日本都在考虑或者已经实施第二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继续注入流动性,这必然压低这些国家的本币汇率,而印度、巴西和中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都先后提高了利率,而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需求,以保持经济复苏,也都追求弱势本币。今年下半年以来,韩国、印度、巴西、智利央行先后干预外汇市场,抑制本币升值,最近,日本和新加坡央行也参加进来。一时间“汇率战争”和“货币战争”的声浪骤起。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今年上半年又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的恢复和增长也比较强劲,前三个季度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206亿美元。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汇率政策更应当主动应对,有效地实施以我为主、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1.9点,速度有所加快,实际升值并不多。人民币升值不应考虑美国人的要求和压力,而应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进行权衡,服从于国内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需要,就是兼顾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从我出发,而不是考虑某些外国的需要。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在美元走贬时,人民币不跟着贬值或者以较小的幅度贬值,美元升值时,人民币也一同升值。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真正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在已经宣布的浮动区间之内,让其真正浮动起来。

5.关于宏观税负问题。最近,国外一家杂志发表了2009年税负痛苦指数排行,中国的痛苦指数为159,在其公布的65个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欧洲某国。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在《中国改革》上发表文章,一方面批评该指数的计算有违科学,有失公允,另一方面明确表示,目前中国政府集中的税收收入还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有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合理地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宏观税负既有上升的必要,也有提升的空间。

我们认为,肖局长对痛苦指数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该指数确定的税(费)种类有6个,包括公司和个人所得税、雇主和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金、销售税、财产税。这6种税(费)涵盖了收益所得、货物劳务和财产类税收,在各国税制安排上具有普遍性。但是,该指数的评价方法是将其法定最高税率相加后进行比较。这就犯了几个明显的错误,一是税率不等于税负,二是法定最高税率也不等于实际税率,三是把不同的税率相加只是小学生的算术,没有任何意义。根据这种方法所做的评价是不可置信的。

然而,肖局长关于中国宏观税负不高,既有上升的必要,也有提升的空间,这一观点则值得讨论。首先,宏观税负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宏观税负仅指税收总额或者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占GDP的比例,而广义的宏观税负是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及其占比,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标准,则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社保基金收入五个方面。2009年,预算收入总额68476.9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0.42%,并不算高。但是,全口径的宏观税负却并不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提供的数据,从1998-2009年,中国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从1.73万亿元增加到10.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4%提高到32.2%,上升了大约12个百分点。高于韩国2007年30.8%的水平。应当指出的是,这是可以统计上来的数字,统计不上来的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占GDP近1/3的政府收入和宏观税负还不高,多少才算高呢?除此而外,大量国有企业的盈利也应构成政府收入,如果加上这一部分,政府收入的比重就达到一半左右。

四、趋势预测

目前,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特别是发达国家,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和财政赤字有增无减,欧洲国家大多债台高筑,日本的衰退还在继续加深。现有的定量宽松政策究竟是刺激经济,还是加深或者造成新的危机,还很难说。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比较强劲,但世界经济减速之势已成。明年的情况还不如今年。

中国经济也处在下行通道,今年的增速减缓不会太多,通货膨胀还在可控之列,明后年的困难可能更大,政策的调整也是被动应付者多,主动进取者少。据此,对未来的趋势预测如下表。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猜你喜欢

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