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10-12-12徐丽娟
徐丽娟
(湖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涨渡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徐丽娟
(湖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旅游形式. 涨渡湖是湖北长江北岸典型的淡水湖泊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敏感区,自然景观独特,生态地位突出. 文章基于涨渡湖旅游资源、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涨渡湖生态旅游空间模式,产品模式,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的发展对策.
武汉市涨渡湖;生态旅游;旅游发展模式
涨渡湖是古云梦泽的边缘地带,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武汉市新洲区境内,现有水域面积37km2,是一个浅水型、兼有水产养殖和水量调蓄作用的中型湖泊. 20世纪50年代,湖区开始围湖造田. 1986年湖区实施“退田还湖”. 2002年涨渡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为“还长江生命之网”项目示范区. 2004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5年内获汇丰银行4亿元资助,用以保护湿地生态和珍稀物种. 2007年1月,国家先期投资3 569万元建设“涨渡湖生态农业园”项目.
1 涨渡湖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
1.1 资源条件
1.1.1 丰富的生物资源
涨渡湖自然保护区是湖北长江北岸距长江最近的典型淡水湖泊自然保护区、具有滩涂、沼泽、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独特,生态地位突出. 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鱼类、陆生脊椎动物、鸟类、植物等. 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涨渡湖生态旅游奠定了形象基础,吸引了不同的游客来此进行科普考察和观鸟一类的娱乐休闲旅游活动.
涨渡湖中的鱼类多达46种,有青鱼,黄颡鱼等. 陆地脊椎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水獭和小灵猫. 据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显示,涨渡湖目前有鸟类103种[1],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阿穆尔小隼、小鸦鹃等,全球濒危鸟类3种,光丝椋鸟、棉凫、灰头麦鸡;共有维管束植物476种,其中粗梗水蕨、樟树、喜树,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如表1所示.
1.1.2 独特的红色资源
涨渡湖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五师东进的基地,同时也是东进南征的前线阵地. 王震、王首道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北返时,是从这里北渡长江再次与新四军第五师主力会合的. 这块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提供了不少的干部、兵员及财力物力. 从新洲区邾城去涨渡湖区不过十几公里的路程,是湖区内的第一个湾子——莲花畈,湖区公路旁一棵古老的棠栗树旁树立着“树下哨兵”四个大红字汉白玉石碑,“涨渡湖抗日根据地”纪念园就建在此处. 据当地老人讲当年涨渡湖抗日根据地机关第一哨卡就设在棠栗树下,多名新四军哨兵的鲜血染红了树下的这片土地[2].
表1 涨渡湖主要生物一览表
1.2 环境条件
涨渡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冬暖夏凉. 夏季平均气温为27.4℃,冬季平均气温为5.6摄氏度[3]. 涨渡湖湖区水域面积较大,具有调温作用,可以利用夏季的凉爽气候开展与度假避暑有关的旅游活动.
从区位交通看,涨渡湖所属地区有长江黄金水道—武汉阳逻深水港码头;还有京九、京广铁路连线、汉口新机场等交通网络. 便利的立体交通为涨渡湖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政策条件
2010年2月12日,新洲区林业局、新洲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收到国家林业局发来的文件,申报的《湖北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林业局的批准,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被正式列入《全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重点支持的范围,是全国列入此范围的两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涨渡湖应该充分将国家保护政策与自身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涨渡湖生态旅游业.
1.4 市场条件
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旅游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生态旅游.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生态旅游的行列.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ravel Orgattization)预测,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涨渡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占尽天时[4].
2 涨渡湖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涨渡湖旅游发展的现状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但是,本区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水上游乐园、观鸟天堂、鱼鸟禽饲喂与观赏馆、莲藕荷花欣赏池、垂钓台. 其次有涨渡湖抗日根据地遗址. 涨渡湖莲湖畈建有涨渡湖抗日根据地纪念公园,是武汉地区最完善的抗日根据地. 涨渡湖内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已经发展有新鲜果品、蔬菜、茶叶生产示范园和采摘园,品赏农家菜等项目. 旅游商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主要的旅游商品有涨渡湖天然黄颡鱼、螃蟹、双流特产泥蒿,百花菜等[5].
2.2 涨渡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涨渡湖生态旅游开发目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存在旅游产品单调,层次不高的问题. 其次,涨渡湖旅游设施比较落后,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接待条件有待继续提高.
2.2.1 旅游产品
旅游活动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是旅游吸引物的存在,没有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就不可能发生. 目前,涨渡湖旅游产品能供给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只处在初级层次,已经开发的旅游项目有观鸟、钓鱼、自行车骑行等,难以满足游客多面全方位的需求,已到旅游者也往往是匆匆过客,现有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制约涨渡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旅游服务体系
涨渡湖的旅游服务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没有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接待设施. 涨渡湖的旅游业固然在不断发展,但与之相配套的食、住、行,却没有跟上步伐,留不住游客,通往和连结各景区(点)的道路及景区(点)内的道路需要进一步改造,公共交通需进一步延伸和优化,旅游酒店(特别是经济型酒店)和车辆接待能力明显不足,需要改善.
二是涨渡湖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高效. 其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环境的细化并没有得到重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旅游厕所、旅游标志牌、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旅游相关部门的联动,旅游区域合作,旅游安全监管等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旅游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
3 涨渡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3.1 涨渡湖生态旅游产品模式
基于涨渡湖湿地保护区的资源特点,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可以在对其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从观光游、科普游、文化游、特色游、专项游等几个角度出发,形成以下产品模式.
3.1.1 观光旅游产品
以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为背景,合理设计景区休闲空间. 首先在水上森林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与森林有关的活动:林中漫步、森林浴、森林氧吧、野营、森林标本采集、水上运动中心等;其次可借鉴国外最新的休闲理论,按照现代人放松身心、调理与促进健康生态教育的要求,创新组合运动、健康、人文休闲等类型的项目,开发与康体休闲有关的产品;再次涨渡湖湿地生植物丰富,鸟类多,景观优美,可建设湿地生态参观旅游道、观鸟设施等,开展湿地景观观光、湿地观鸟等旅游产品[6].
3.1.2 科普旅游产品
在南山村、七湖、区林科所一带建立湿地生态示范区,设置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包括建设芦苇区以及专类湿地生物区、生态游览小道、观景亭等,让游客能近距离观赏生态保护区内优美的湿地景观,了解湿地,利用湿地和保护湿地. 还可以建设解说系统,设置标志,开展湿地科普考察活动.
3.1.3 红色旅游产品
涨渡湖作为抗日根据地,可以开发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与博物馆类旅游产品.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策划开发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应该充分挖掘涨渡湖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加强涨渡湖红色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3.1.4 民俗和节庆旅游产品
涨渡湖地处武汉郊区,与农村搭界,境内民风纯朴,农民勤劳朴实,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风尚习俗,因此可以打造出具有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按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做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或举行节庆活动. 新洲农村十分重视清明节,历来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 清明节前裹粽子,用米粉捏成猪、狗、羊等各种动物形状,还用麦芽、绵线、草头和糯米粉,煎成“甜麦塌饼”,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韵味.
阳历5月5日至7日为立夏日,可以组织游客拾碎砖搭成灶头,用竹笋、咸肉、豌豆等煮 “野火饭”,农村习俗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健身,原汁原味的民歌等民俗风情异彩纷呈,配之以导游或工作人员朴实自然的解说,可以给游客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
3.2 涨渡湖生态旅游空间模式
根据涨渡湖旅游资源的不同价值,将其分为农业生态区、科普考察区和观光度假区、旅游服务区等几大板块,注意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1)农业生态区 在涨渡湖建立湿地生态示范区,包括芦苇区、无公害蔬菜区、生态渔业开发区、垂钓区等.
2)科普考察区 创设湿地公园、湿地动植物园,让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科普知识的宣传媒介,使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及意义. 建立诸如湿地模拟厅、标本馆和放映厅等湿地生态环境教育中心,
3)观光度假区 涨渡湖的主湖面积达40km2,水域面积比较宽阔,水景优美. 湖内高大笔挺的水杉一行行、一排排地立在水中,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春夏时节,燕语莺声. 湖四周有赛雨山等小山环绕,山清水秀. 春有杨柳,夏有芙蓉,秋有稻香,冬有飞雪,一年四季景致各异.
4)旅游服务区 涨渡湖齐家咀三面环水,视野开阔,可在此修建综合服务区,包括能够为游客提供食、住、行的酒店或旅馆,服务大型商业团队的高级会所等. 制定方便快捷的旅游路线,并根据旅游路线的长短不一配置专门的旅游观光车,沿途修葺一些供游客暂作休息的小亭子,完善并且美化景区内的每个专用指示牌.
3.3 涨渡湖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涨渡湖旅游形象建设者是整个群体,包括政府,旅游规划者,旅游开发企业和当地的居民. 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对涨渡湖旅游区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湿地生态的保护. 旅游规划者可以结合涨渡湖的资源特色和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和营销,打造出适合涨渡湖开发的旅游产品. 旅游开发企业可以给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 各建设者通力合作以更好地发展涨渡湖生态旅游业[6].
3.4涨渡湖生态旅游投资模式
涨渡湖作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在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区分经营性旅游资源和非经营性旅游资源,确定了国家公园投资模式与市场化化经营模式相结合的投资模式.
涨渡湖湿地属内陆淡水湿地类型,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滩涂、泽、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 而这样的旅游源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审美等多种功能,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类旅游资源的投资应采用国家公园投资模式,进行严格地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由国家统一制定规范和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管理,除了国家财政投资外,应争取更多的世界自然基金的支持.
另外,涨渡湖还有红色旅游资源,赛雨山的美丽传说,茶叶种植园,桃花湖度假村等一些经营性的旅游资源点. 可以在确保景区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公开拍卖景区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权,获得经营权的企业享有对景区的独家经营权. 所获得的收益除了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外,还可以用来弥补对景区的开发,保护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费用. 景区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以后,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有利于企业建立政企分开、高效的现代经营制度,经营者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将大大增强景区经营活力,提高景区经营效率[7].
4 结语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涨渡湖作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在保持其自然资源的完整性、生物多样化等的基础上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影响,包括旅游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的影响做出评价,力求旅游发展对自然的影响程度最低.
[1] 朱 江, 王利民, 雷 刚, 等. 重建江湖联系, 保护涨渡湖湿地[J]. 人民长江, 2005(11): 60-62.
[2] 王 俊, 黄朝禧, 刘 海, 等. 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态势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8): 754-756, 766.
[3] 任亮平.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 ]. 农业与技术, 2008, 28 (3): 102 - 105.
[4] 吴相利, 臧淑英. 伊春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经济地理, 2006, 26(6): 1071-1075.
[5] 谭 庆, 余 曼, 何 俊. 城郊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7): 196 –197.
[6] 王西方.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形象导向型旅游开发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 王 莹. 政府作用与旅游区投资效益[J]. 旅游学刊, 2004, 19(3): 14 -18.
Mod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Zhangdu Lake in Wuhan
XU Li-ju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China)
Today, in order to move toward protected areas, close to nature as the theme of "eco-tourism hot" in the global rise of eco-tourism, meaning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Zhangdu Lake within the Zhangdu Lake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s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north shore of the Yangtze River recently a typical freshwater lake nature reserve, the Yangtze River important to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position of prominence. Zhangdu WWF's Yangtze River Lake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 carried out a demonstration, but also the world's first to be, Hubei environmental groups to protect wetlan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Zhangdu Lake combined with eco-efficiency as its premise, based on cost-effectiveness to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purpose of pursuing three-pronge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o maximize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vel an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du Lake in Wuhan; Eco-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F590
A
1009-2854(2010)08-0068-04
2010-04-15;
2010-05-15
徐丽娟(1985— ), 女, 湖北武汉人, 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