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动态测评

2010-12-12海米提依米提李晓东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喀纳斯风景区测度

李 偲,海米提·依米提,李晓东

(1 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绿洲生态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动态测评

李 偲1,2,海米提·依米提2,李晓东1,2

(1 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 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绿洲生态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频度法、专家打分法和半结构访谈法,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确定了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对景区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和旅游开发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测评. 结果表明,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为0.619,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通过对景区发展过程中各指标的测度变化分析,提出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投入等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法;喀纳斯风景区

如何测度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强度,始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中国各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采用旅游环境影响(EIA)、旅游环境容量(CCC)研究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LAC)、旅游生态足迹(TEF)和多指标综合体系等. 指标体系评价法是以社会经济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为核心,试图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建立一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建立一套能够兼顾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时适时地分析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国内学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1-8],但是,有些指标体系在有关指标设置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如缺乏游客和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指标[9],也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成熟的评价方法[10]等. 同时,采用指标体系法评价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也多处于静态,鲜有动态测评.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成为可持续性旅游的最佳选择. 由于生态旅游涉及的因素较多,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喀纳斯风景区近几年已成为新疆知名的旅游热点之一,旅游开发对景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临着诸多环境压力问题. 因此,喀纳斯风景区在保持其原生态状态下,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已成为景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在较科学、客观地确定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03年“区内旅游区内住”的大众旅游开发模式为基准点,对比分析2007年“区内旅游区外住”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明确其旅游发展变化水平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对喀纳斯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的影响和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以及在大量参阅国内学者构建的评价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指标基础上,通过三轮专家打分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初步确定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研究区旅游开发所处阶段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筛选17个指标按“生态-经济-社会”归类,如图1所示. 其中生态可持续因子包括7个指标,经济可持续因子由4个指标组成,社会可持续因子包含6个指标.

图1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

1.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两两比较法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将指标划分为“极其重要”、“相当重要”、“明显重要”、“稍微重要”“同等重要”等级,分别赋9、7、5、3、1分. 如果介于上述相邻判断之间,取值分别为8、6、4、2;反之,为其倒数. 并通过一致性指标检验即可得到各因子、各指标的权重值.

1.3 指标标准化处理

本文按以下方法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4 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的特点,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A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W为指标权重,B、C为量化指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条件和相关发展条件的改善或变化,具体反映为相关指标的变化. 为此,对指标做如下处理:

负向性指标: c=(c基准年−c评价年)/c评价年;正向性指标: c=(c评价年−c基准年)/c基准年.

1.5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判断依据

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为:A>0,可持续发展;A=0,准可持续发展;A<0,不可持续发展.

2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测评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喀纳斯风景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北邻俄罗斯,东连蒙古国,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毗连. 景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一年中春秋相连,夏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约为﹣1℃,年均降水量1 180.7mm,有植物83科298属798种,珍稀野生脊椎动物27目55科160种,被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称为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寒温带植物基因库. 景区内景观组合奇特,集高山雪峰、冰川、冻土、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地,堪称世界级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5A”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2005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中国西部十佳景区”,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同时作为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区,具备独特的民俗文化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开发以来,环境资源型开发、资源经济型开发,大量游客涌入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强大的外力干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社区居民利益缺乏保障,严重影响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2.2 数据资料来源

通过2002年和2009年的社会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当地居民满意度、决策层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指标数据;其余指标数据根据近些年收集景区相关资料获取. 受资料限制,2003年大气质量指数和水体质量指数数据采用2001年的数据,2007年的大气质量指数应用2005年的数据.

2.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得到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评价的17个指标2003年和2007年的实测值和标准化处理的实际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实测值计算结果

在生态环境方面,水体质量的可持续测度达到了-0.084,水体质量再下降,水体污染程度加重;其次,大气质量和土壤退化面积比重下降也较为明显,分别为-0.039、-0.033,植被覆盖率也出现轻微下降.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水体、大气、土壤、植被是表征生态系统质量非常重要的指标. 这些指标在评价期内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说明景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在退步. 这与景区内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项目建设逐年增多、液态废弃物处理设施尚不完善等均有一定关系. 仅有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指标的可持续测度增强,为0.402,居可持续测度增强指标中的第二位,这与景区争创国家级文明旅游景区不无关系. 为此,喀管局专门成立了喀纳斯风景区环境卫生大队,专人、专职、专责负责景区环境卫生,力争为旅游者营造最佳旅游氛围.

在经济环境方面,旅游业投入产出比的可持续测度最低,为-0.137,该指标在评价其内呈现负增长与喀纳斯风景区目前所处的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息息相关. 早期的过度开发,同时又缺乏有效管理,其效果类同于“杀鸡取卵”. 痛定思痛之后,喀纳斯风景区定位为生态旅游开发,力争“世界自然遗产”. 为此,景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维护、景观恢复、宣传推广、形象塑造等,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也亟需加强. 对于仍然处于旅游开发初中期的喀纳斯风景区来说,获取其客观的经济收益还需要一定时间. 其余经济指标的可持续测度均大于0,表明随着景区的发展,旅游业在布尔津县,乃至在阿勒泰地区的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愈发明显.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治安案件数的可持续测度值为-0.110,居负向可持续测度第二位,表明景区的安全保障有所降低. 根据笔者对喀纳斯边防派出所的走访,历年发生的案件多集中在旅游旺季,加之景区近几年一直处于建设期,易发生各类案件. 另外指标的可持续测度也较高,尤其是决策层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测度值为 0.648,居正向可持续测度首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景区管理人员从行为上、制度上、思想上已经逐步树立了旅游可持续观念,当地居民支持旅游发展,呈现了较为祥和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计算可知,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为0.619. 其中,生态可持续性测度为0.158,经济可持续性测度为0.221,社会可持续性测度为0.240,如表2所示,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由于固体垃圾处理的强可持续性中和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使生态系统仍然处于可持续状态. 但是,不能因为管理措施到位而忽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所产生的潜在生态影响. 另外,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可持续与表征各自系统状态的指标选择存在密切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指标体系法存在的缺陷. 虽然指标体系法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诸多方面涵盖信息、反映信息,被认为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均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因此,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远远弥补了生态系统的退化,使景区整体呈现表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表2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3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强调以保护为核心,但是面临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实践中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难协调和统一,往往顾此失彼. 喀纳斯风景区生态旅游虽然整体上处于可持续状态,但是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控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外来威胁,尤其是旅游活动对景区整体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 污水直接排放、汽车尾气排放,不仅影响景区内的动植物、大气,也是噪声的污染源,从而导致景区内环境质量的下降. 为此,景区亟需建立水体、大气、噪声、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中心,关注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时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

3.2 提高对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投入

近些年喀纳斯风景区用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非常大,建设速度非常快. 相比之下,用于景区生态环境恢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投入比例非常低,说明投资者、决策者、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宣传与教育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单靠政府拨款用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资金十分有限. 为此,旅游资源开发产权制度化、生态资源补偿制度化、环境宣教制度化势在必行.

3.3 严格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喀管局和各旅游投资公司作为生态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开发. 针对景区内的服务设施,除了对其进行必要的节能环保改造、强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外,还要想方设法把景区内的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尽可能全部迁出景区,实现真正的“区内旅游区外住”的服务格局. 另外,坚决杜绝向景区的缓冲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想法和行动,做到“能不开发就不开发”,在某种意义上,“不开发就是最好的开发”.

3.4 关注文化冲突,切实保障社区利益分享

喀纳斯风景区生活有哈萨克、蒙古图瓦等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保留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随着旅游开发范围的扩大和开发力度的加大,当地社会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可能性. 另外,当地居民才是景区旅游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但是他们很少参与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来. 目前,喀纳斯风景区进行旅游经营的从业者大部分为外来人员,这些外来者获得了大部分经济收益,只将小部分收入和破坏的环境留给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并且没有从旅游开发当中获得应该得到的收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直接威胁到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构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区共管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通过教育培训机制、制度和组织机制、财政机制等保障机制的实施,因势利导,主动让利于民,引导当地居民主动地保护、挖掘民族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旅游开发的阵营.

[1] 崔凤军, 许 峰, 等.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 旅游学刊, 1999, 14(4): 42-45.

[2] 王良健.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旅游学刊, 2001, 16(1): 67-70.

[3] 牛亚菲.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6): 41-44.

[4] 金 准, 庄志民. 区域旅游可持续力的修正方案[J]. 旅游学刊, 2004, 19(5): 77-81.

[5] 刘 益.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及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经济前沿, 2006, (6): 39-42.

[6] 田 里.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为例[J]. 旅游科学, 2007, 21(3): 44-56.

[7] 李维余.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财经科学, 2008(2): 118-124.

[8] 曹 雪, 武玉艳. 溱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2): 77-79.

[9] 林明太, 黄金火.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4): 319-322.

[10] 杨秀平. 基于信息熵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8(22): 6176-6178.

Moving Evaluation on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nas Scenic Resort Based on Indicator System

LI Cai1,2, HYMIT·Yimit2, LI Xiao-dong1,2
(1. Tourism School,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Lab of Eco-oasi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Seventeen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ing the 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tourism in Kanas Scenic Resort. Moving evaluatio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in which the mas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2003 and of which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200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tourism in Kanas Scenic Resort tend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nerally and the sustainable measure is 0.619.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measured indica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pagation etc.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Kanas scenic resort

F590.3

A

1009-2854(2010)08-0054-05

2010-07-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7JA630006)

李 偲(1977— ), 女, 安徽灵璧人,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旅游.

陈 丹)

猜你喜欢

喀纳斯风景区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游喀纳斯
漫步喀纳斯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