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类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2010-12-11吴华军王宇军

浙江实用医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长因子特异性标志物

吴华军 王宇军 李 莉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当肿瘤发生、发展时,血清中基因类肿瘤标志物GTM含量升高,是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线索。通过显色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患者血清与GTM试剂进行显色,由于其检测的是与多种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含量变化,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度,达到快速、准确、早期发现肿瘤的目的。作者对本院335例确诊的肿瘤患者(肿瘤组)进行GTM测定,手术或/及放化疗后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对本院156例疑似肿瘤病例(疑似组)和10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GTM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肿瘤组系本院2006~2007年335例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胃肠道肿瘤188例、肺癌40例、肝癌86例、其他肿瘤21例);156例疑似病例(发热待查42例、腹痛待查38例、胸腔积液15例、腹腔积液50例、其他11例);100例正常体检者。对335例肿瘤患者在手术或/及放化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进行GTM检测。

1.2 方法 基因类肿瘤标志物GTM采用生化比色定量法,按说明书操作。GTM≥95 u/mL为阳性。GTM检测试剂盒由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722型分光光度计系上海分析仪器厂提供。

2 结 果

2.1 肿瘤组GTM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疑似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156例疑似病例128例GTM检测为阳性,而后经确诊为肿瘤的有75例,检测阳性率为82.1%,真阳性率为58.6%,假阳性率为41.4%。

表1 三组血清GTM 结果比较(±s)

表1 三组血清GTM 结果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n 阳性例数(%) GTM含量(u/mL)肿瘤组 335 259(77.3)** 128.5±25.2疑似组 156 128(82.1) 130.2±28.5对照组 100 1(1.0) 75.4±17.5

2.2 335例肿瘤患者治疗前阳性率为77.3%,而治疗后患者血清GTM阳性率为9.6%,GTM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详见表2。

表2 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TM含量比较(±s)

表2 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TM含量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1

时 间 n 阳性数(%) GTM含量(u/mL)治疗前 335 258(77.3) 128.5±25.2治疗后 335 32(9.6)** 85.2±15.3**

3 讨 论

恶性肿瘤的早期快速诊断是目前肿瘤防治的重要问题,GTM检测主要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患者疗效评估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动态监测。GTM可检测的肿瘤种类多达35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因此GTM不仅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且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GTM是肿瘤细胞特异产生与其生长、浸润乃至转移密切相关的一类物质,当肿瘤发生、发展时它可异常增高。GTM对多种肿瘤患者的敏感度为74.2%,对于非肿瘤患者的特异性为85.1%,尤其对健康人的体检,其特异性高达98.7%[2]。

作者对335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进行GTM测定,GTM阳性率为77.3%,与高文斌等[2]报道的74.2%相近。对335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手术或/及放化疗)1个月后进行GTM测定,阳性率下降为9.6%。说明GTM值可用于对肿瘤预后的监测。33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25例在1年内发生复发或转移,其中24例GTM发生一次或多次升高,且升高幅度较大。因此在定期检查过程中,发现GTM增高应高度怀疑复发或转移。

作者还对156例疑似病例进行了GTM检测,结果显示,GTM阳性128例,阳性率82.1%,后经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有75例,GTM的真阳性率为58.6%,假阳性率为41.4%。与机体在发热、部分急性炎症等状态时释放的某种炎症介质影响了GTM的检测过程有关[3]。虽然假阳性率较高,但是它可以大大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漏检率,对临床仍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GTM可作为辅助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如GTM指标低于参考值,患肿瘤的可能性很低;如GTM指标高于参考值,应每隔4~6周复查。复查正常,可能为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干扰;复查仍高,则肿瘤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提高警惕,进一步做其它检查,并密切监测[4-6]。

[1] 徐元斌,王德春,朱忠勇.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测定及临床应用.福建医学检验,1996,25(1):118

[2] 高文斌,戚晓军,许一凡,等.血清恶性肿瘤生长因子监测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18(2):126

[3] 林果为,范维琥,钟学礼.临床科研设计与评价Ⅱ诊断试验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1986,25(1):55

[4] 叶明.介绍一种癌症早期诊断方法.福建医学检验,1996,1(1):31

[5] 李文峰,宁正龙,巫正伟.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物特异生长因子变化的初步观察.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163

[6] 黄介花,王秀钦,蔡桦.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分析.肿瘤防治研究,2000,27(3):205

猜你喜欢

生长因子特异性标志物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