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融资途径多元化的思考

2010-12-08李晓君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彩票筹资办学

李晓君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截至2006年底,全国1591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计111所,其余的1480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3%(国家统计局网站2006年数据)。地方高校成为我国高校“金字塔”中的“塔身”部分。

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普遍出现了经费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地方高校纷纷寻求贷款作为缓解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拓宽融资途径,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探索迫在眉睫。

一、地方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及现状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国家拨款)、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

通过统计数据(表1-1)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最大,仍然是普通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学费和杂费所占比例排名第二,已经成为普通高校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也较大;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所占比重很小,只是高校教育经费的有益补充。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支出日益加大,所以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

表1-1 2000-2007我国高校各类经费占比(%)

虽然以上是全国普通高校的基本情况,但是由于超过90%的学校为地方院校,因此,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也大体如此。由于受到各地财政紧张的影响,地方政府拨款很难完全到位,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校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纷纷走上了靠银行贷款的路子。据全国政协在2008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而且有扩大趋势。由于高校本身的特殊身份,还款就成为高校很大的压力,这又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打破资金短缺形成的高校发展瓶颈,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高校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扩招的影响

自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完成招生数447.3万,在2003年382.2万的基础上增加65万,2007年招生数更是达到了565.9万,是扩招之前1998年招生数108.4万的5.22倍(数字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高校为了接纳日益增多的大学生,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用以购置新的地皮扩建校舍,增加教师,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大大加重了高校的负担。据统计,在最初的三年扩招过程中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过去50年的总和,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需要投资200多亿元,而在这数字惊人的投资中,政府财政拨款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新增投资额150-21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只有38亿元,资金短缺112-172亿元,这一巨额的资金缺口必须由高校自己解决,加大了高校的资金压力,出现了所谓的高校“资金饥渴”现象。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地方高校需要地方政府的财力投入,目前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很少,仅占学校总投入的20%左右,生均拨款不及部属院校的1/4。地方高校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好坏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筹资能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筹资能力相对较强,筹资的渠道较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筹资能力较弱,筹资的渠道也很狭窄,特别是属于“吃财政饭”的地区更是如此。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方财力比较紧张,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对地方高校的经济投入。

(三)办学成本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必须努力实现教育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特别随着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育办学水平评建活动的开展,各个学校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要按照师资力量的要求,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由于高校的教职员工普遍学历较高,高层次人才占比较大,对于待遇的要求也会高一些,因此,包括工资、福利费、岗位津贴、职务补贴、课时补贴以及社会保障等项目的人员经费开支很大。而且,学校为赢得社会声誉,提升办学水平,还要不惜重金引进和聘请校外知名学者和优秀人才,这些都使得人员经费迅速增长,使高校财务面临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财力紧张,跟学校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有很重要的关系。扩招使得学校需要不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基本设施投资增长很快,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又对具体的办学条件如人均教室面积、人均操场面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许多高校在近年来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多,绝大多数的高校依赖贷款来满足。

(四)地方高校筹资能力限制

地方高校受办学层次、教学科研能力、社会地位的影响,筹资能力有限。由于地方高校一般来讲办学层次不是很高,无法与办学层次高、实力强的高校相比。层次较高的学校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拨款、社会捐赠收入的比重比较大,各种专项性补助的份额也比较大,而地方性高校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来源,通过各种努力争取到的也甚少。另外,教学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是教学型学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获得上级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也较少。

三、地方高校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地方高校应本着明确资金需求,明晰融资渠道,合理资金来源结构,坚持财政主渠道,依据自身优势,广开源头积极筹资的原则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行。

(一)充分利用现有融资主渠道

1.财政拨款仍然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渠道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应该对其大力扶持。而目前,虽然地方财政对地方高校的预算拨款有了较大幅度的绝对增长,但由于地方高校大幅度的外延扩张发展,地方财政已不能充分满足地方高校对办学经费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各地方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地方财政已无力承担。财政预算拨款在整个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目前约占40%左右。但财政渠道是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最稳定、最安全、成本最低、最具保障性和根本性的来源。地方高校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应当积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对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

2.学费收取已经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支柱

学费和杂费收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第二大来源,在许多地方甚至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首位来源。由于收费的标准受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国家不允许高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在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许多高校的学费标准已经超出了相当多数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短期内靠进一步提高学费标准以增加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操作空间基本不存在。地方高校可以采用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招生结构的方式来争取尽可能多的收费收入。

3.贷款已成为各高校新的重要融资渠道

从1999年开始,银行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一种风潮,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筹措的办学经费,已经是地方高校的又一重要经费来源,当前各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贷款资金完成的。贷款已经给地方高校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借新债还旧债成为许多高校的燃眉之举。因此,高校要严格控制银行贷款的规模,同时还要对贷款进行有效的管理,让它发挥最大的功效。贷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贷款程序、贷款人的义务和还款计划,不能盲目贷款。所贷的数额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建立在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数额最好不要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对还贷资金要有相对稳定的来源和可行的还款计划,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二)立足区域经济,依托高校优势,开拓融资新途径

地方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学校,在科研整体水平上无法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争取到国家较大规模的科研经费是很困难和极其有限的。地方高校要走出困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立足所在区域,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才能构建起多元化的办学投资体系,获得源源不断的教育投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团体密切合作,寻求研发项目并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提升科技服务筹资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

(三)广开源头,开创新的融资渠道

1.充分利用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主要是通过社会名流、校友和企业等在学校设立基金会、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等方式进行。接受社会捐赠是国外许多高校的较为通行的做法,国内一流大学也有较稳定的捐赠收入渠道。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短,知名度不高,加上筹资观念上的差异,接受捐赠的机制没有或不健全等原因,利用捐赠渠道获得办学经费的实效还很小。多数地方高校,基本没有经常性的捐赠收入或较大金额的捐赠收入。事实上,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其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校友分布较为集中的优势,依托董事会、校友会及其他优势,尽可能多的争取捐赠的公益性资金。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筹资将成为学校经费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发行高等教育债券

债券是国家、企业或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作为具有明晰产权的主体,具有更多意义上的企业性质,发行债券就不会存在主体合法性的问题。而且高校具有非常明显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校办产业和学费的收取都是重要的还款来源。

高等教育债券应为记账式、可流通的债券,因为发行这种债券不仅可以使债券持有者随时变现,而且可以全面有效地发挥债券的融资、筹资、投资的经济职能。高等教育债券的流动性即变现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流动性强了,债券的风险才会变小,这样发行债券时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取得资金。

3.发行高等教育彩票

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财政压力又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教育彩票的方法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值得探索的渠道。目前我国发行教育彩票具有可行性。首先,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经济属性,全社会都能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身上获益;其次,我国彩票市场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通常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人均彩票消费约为人均年收入的1%,我国仅为0.2%,而且只有7%的人购买彩票,与国外70%多的彩民相比,潜力巨大;另外,国外成功发行教育彩票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发行教育彩票,首先应该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为发行教育彩票及其运作提供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应当在教育彩票发行之前,尽快制定出法律法规,对发行教育彩票的程序、原则、中奖、收益使用、监督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为发行教育彩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确保教育彩票的健康成长。其次,为了保证教育彩票发行的公正、合理,要成立彩票管理的专门机构,加强发行管理,确保教育彩票的发行成功。

[1]王延杰.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J].财政研究,2003,(8):52-53.

[2]李小安.多元化融资:化解高校财务风险[J].当代经济,2008,(5):132-133.

[3]么立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彩票筹资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丢失的中奖彩票
噜噜猪买彩票
彩票呀,你该飞向哪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