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中的色彩搭配

2010-08-15韩秋菊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红绿形容成语

韩秋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成语中的色彩搭配

韩秋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结晶,色彩词在成语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成语中出现了两个色彩词,色彩的搭配符合单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调和的色彩理论,特别是三组对比色黑白、黄紫、红绿的搭配,说明在成语中不仅注重色彩的视觉冲击,更注重色彩的文化隐喻。总之,成语中色彩的和谐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心理。

成语;色彩词;文化内涵

色彩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特殊类聚,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我们选择成语这个平台来研究色彩词,因为成语是历史的产物,绝大多数成语是历史上沿用流传下来的,在成语的形成中,不同时代的基本色彩词以各种方式出现,并保留了它当时的词汇特点和文化意蕴。现在,成语将这些色彩词的原生态呈现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成语,了解色彩词在成语中的面貌,分析其特点。

从古至今,各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不少色彩词,我们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色彩词,来考察这些基本色彩词在成语中的出现特点。汉语各个历史阶段基本色彩词的确定,我们采用了姚小平先生的说法。由于色彩词“朱”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个词,出现的成语数量不少,所以我们增加色彩词“朱”,下面我们所指的基本色彩词都包含“朱”,因此,本文研究的基本色彩词包括:白、黑、黄、红、绿、青、蓝、紫、灰、赤、褐(棕)、幽、橙、朱。

我们选择了《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缩印本)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从中查找带有色彩词的成语。从这两本辞典中,统计同时出现两个色彩词(其中至少一个是历代基本色彩词)的成语共计149个。通过研究发现两个色彩词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体现了颜色搭配和谐统一的特点。

由于一个成语中出现了两个色彩词,在视觉上两种色彩在一起必然会互相影响,在成语中,这两种色彩的搭配是否存在特点,我们从色彩物理学上来分析,寻求这两种颜色的搭配特点,分析一下古人的审美心理,看这两种颜色是怎样和谐统一的。

从色彩理论上讲,两种颜色统一协调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单色调和

选择同一色相的色彩,变化明度或纯度,与原色相配,给人感觉单纯柔和协调,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结果,获得整体和谐、高雅文静的感觉:

面红耳赤/耳赤面红:都是指脸红,耳朵红。

还有青过于蓝、青出于蓝、水绿山青、绿水青山、碧海青天、水碧山青、碧水青山、碧海青山。

二、类似调和

搭配用色选择相互临近的色彩,由于在色相环中为之相邻的色彩之间含有共同的因素,因此也具有和谐的效果。这种对比颜色过渡自然,没有跳跃,有助于强化平衡,产生和谐、悦目、统一的感觉。

色相环中颜色的相邻次序是:红、橙、黄、绿、蓝、靛青、紫、红。由于古代没有“橙”这个色彩词,“橙”所指的颜色被红和黄所分割,所以我们把红黄看作相邻色。

红黄:纡朱怀金

黄绿(青):青黄不接、青灯黄卷、七青八黄、绿衣黄里、回黄转绿、黄卷青灯

青紫:拖紫垂青、拖青纡紫、俯拾青紫、纡青拖紫、掇青拾紫

紫红:朱紫难辨、紫陌红尘、争红斗紫、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百紫千红

三、对比调和

如果两种颜料调和后产生中性灰黑色,我们就称这两种色彩为互补色。从物理学上说,两种互补色光混合在一起时,产生白光。两种这样的色彩组合成奇异的一对,又互相需要,当它们靠近时,能相互促成最大的鲜明性。比较典型的成对互补色的例子是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调配使用互补色、对比色,处理恰当,会使得色彩对比强烈、艳丽、醒目,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补色并置能够创造出强烈的色彩视觉鲜明度,形成生动稳定的色彩结构,表现出人的完整的色彩本质需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看这种结构,人的感色机能比较活跃,所以人的视觉疲劳度较小。古人在成语中对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这一原则,除了橙蓝没出现外,红绿、黄紫都出现在成语中。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三对颜色。

(一)黑白的哲理

判若黑白:像黑白那样区分得清清楚楚。形容界限清楚,不容混淆。

混淆黑白: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指皂为白、知白守黑、说白道黑、说黑道白、混造黑白、黑白混淆

黑白分明、粉白墨黑、粉白黛黑、颠倒黑白白纸黑字、白黑分明

不分皂白、白山黑水

黑和白的界限是最分明的。从色彩理论上来说,明暗对比最强的是黑色和白色,黑色和白色的效果在所有方面都是对立的。黑色是原始黑暗无生命世界的颜色,与白色构成产生有彩色感知的基础。

从人们的感知方面来说,黑白在上古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古人眼里,黑白是诸色之两端,黑白最常见,最容易区分,在工艺上最容易获得。黑白是早期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黑白划分了黑夜和白天,符合了先民们凡事一分为二的观念。所以,如同“白纸黑字”般,人们对黑白颜色的区分“判若黑白”。

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黑白”从界限之分到了是非之分。从文献资料记载看,秦汉时“黑”是不具备“坏、狠毒、反动”等贬义的。后来印度佛教的传入,使黑白具有新的象征意义,形成新的对立关系。在佛教术语里,“黑白”是“善恶”的异名。《俱舍论》卷一六云:“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佛教经典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所引起的果报称为“白”,于是,黑白有了善恶、是非的对比。

黑白既对立又有共性,富有深邃的哲理,黑白配具有抽象的表现力和强烈的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颜色的深度。黑和白,从表示明暗对比最强的两种颜色,到成为是非、善恶的代名词,可以看出古人对待黑白的态度更着重于它们的文化隐喻。从简单的形容女子妆容的“粉白黛黑”,到待人处事不能“混淆黑白”,到最后追求善恶、是非要“黑白分明”。黑白象征意义的发展,是由于人们重视色彩的哲学价值,赋予色彩以精神意义。于是黑白没有了色彩,彩色已经褪去,黑白颜色的搭配,已经成为哲学理念的符号。

(二)黄紫的象征

魏紫姚黄/姚黄魏紫: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花木。

怀金垂紫/珥金拖紫/怀黄佩紫/怀金拖紫:指高官显贵。

从给人的视觉冲击来看,“黄”和“紫”是一对令人愉快的色彩组合。明亮、辉煌的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颜色,饱满、雅致的黄色与神秘、稳重的紫色并置时,会满足人们的视觉平衡,让人感到动人的和谐。

从这两种颜色的象征义来看,“黄”和“紫”在古代都是权利的的象征,帝王之“黄”和高官之“紫”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色彩象征的依附,极有可能胜过人们从视觉上获得的审美愉悦。人们对这两种颜色的组合,会从简单的喜欢升华为复杂的仰视。

在这几个成语中,字面上“黄”和“紫”的对比,给人以美感,是视觉的享受,而实际意思则彰显富贵逼人。“姚黄魏紫”所指的牡丹是富贵之花,“怀黄佩紫、怀金拖紫”则指高官厚爵。在成语中,黄紫的搭配是最有象征意味的。

(三)红绿的鲜艳

红色和绿色是对比鲜明的两种颜色,作为互补色,他们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地冲击,红绿的互相映衬,会使彼此的色彩更加鲜明亮丽。在成语中,最突出的颜色搭配就是红色和绿色,数量也最多,共有26个。

朱阁青楼/朱甍碧瓦/碧瓦朱甍:红色的屋脊,青绿色的瓦片。指帝王贵族的豪华宅第。

桃红柳绿/柳绿桃红/柳绿花红/花红柳绿/红肥绿瘦:形容春天美丽的自然景象,也形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红男绿女/绿女红男:形容衣着华丽的男女人群。

酒绿灯红/灯红酒绿:形容尽欢的场面。

翠消红减/愁红惨绿/惨绿愁红/红愁绿惨/红衰翠减/绿暗红稀/绿惨红愁:谓花败叶残,使人感觉愁苦惨淡。

穿红着绿/穿红戴绿:形容衣着鲜艳。

还有视丹如绿、看朱成碧、红粉青楼、倚翠偎红、偎红倚翠。

红绿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看到的颜色。大自然青睐红绿之色,将之染遍千山万水。花草树木,绿色显示着朝气蓬勃的力量,富有生气。万物生长,绿意盎然,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多少欣喜。在绿的充实、富饶和宁静中,红出现了,红的温暖与热情,红的兴奋与炽烈由于绿的衬托而更加鲜明。桃红柳绿、柳绿花红,彼此增加了彩度,相互辉映。

红绿的喜悦给人带来“花红柳绿”的美景,红绿的狂欢将人带到“灯红酒绿”的氛围,红绿的生机衬托出“红衰翠减”的惨淡。

在成语中,红色和绿色在一起时,没有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文化,这是两种简单直白的颜色,或指“红花绿叶”,或指“红男绿女”,只是停留在视觉感受层面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一个很特别的成语,“绿鬓朱颜”,明无名氏《东篱赏菊》一折:“方才个绿鬓朱颜青春子,不觉的暗中白了少年头。”这个成语形容人年轻时的容貌,绿鬓指的是黑鬓发,朱颜指的是红润的面颊。在这个成语中,在形容人的容貌时,与红色对举,古人选择了绿字,大家都明白绿鬓指黑发,但是字面上的红绿配,给人的视觉联想是颜色的饱满与和谐。这也从侧面说明,古人常常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色彩渲染来形容事物,给读者造成醒豁的印象。这说明古人对颜色的把握熟练,并自觉地应用颜色的搭配,不仅在绘画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且在词汇使用上运用自如,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4]姚小平.基本色彩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5]李晓华,刘宗彬.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潘峰.《尔雅》时期汉语色彩词汇的特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7]吴东平.古汉语色彩词刍议[J].孝感学院学报,2003,(9).

[8]李燕.汉语基本色彩词之认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

责任编辑:陈冬梅

The Collocation of th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Idioms

HAN Qiu—ju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Chinese idiom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 which color words show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There are usually two color words in an idiom and the collocation of the colors accords with the theories of single color blend,similar color blend and contrast color blend.The colloca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of the contrast colors,for example,black and white,yellow and purple,red and green,shows that Chinese idioms not only lay stress on the visual shock of the color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metaphors of the colors.In short,the harmony of the colors in Chinese idioms reflect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hinese Idiom;color words;literal meaning

2009-02-11

韩秋菊(1972—),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传媒工程学院副教授,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5-0082-03

猜你喜欢

红绿形容成语
夏义兵
初春
河南红绿辣椒种业有限公司
你会形容吗
红绿交辉映紫山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拼成语
猜成语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