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本科学生行为模式和教育路径研究
2010-12-08李凤威罗嘉司樊占平邹本旭范林海高立东任宏声
李凤威,罗嘉司,樊占平,邹本旭,刘 岱,范林海,赵 亮,高立东,任宏声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办公室,辽宁沈阳110102)
沈阳体育学院本科学生行为模式和教育路径研究
李凤威,罗嘉司,樊占平,邹本旭,刘 岱,范林海,赵 亮,高立东,任宏声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办公室,辽宁沈阳110102)
沈阳体育学院建院以来,特别是学院第二次创业、搬迁新校区之后,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对学院本科学生行为特点的了解,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以学院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各系的实际人数依比列抽取有效样本270个。针对价值观、社会公德水准、社会责任感、择业观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态、法律意识等七个方面,共设计100个相关问题,制成问卷进行调研,运用SPSS 15.0数理分析、个别访谈等方法,梳理出沈阳体育学院本科生行为特点并尝试提出教育路径。
1 沈阳体育学院本科生行为特点
1.1 价值观表现
总体呈现出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但他们涉世不深,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尚有待加强,尚存在诸如价值选择功利性明显、价值认识与行为选择脱节、价值判断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与困惑。
1.2 社会公德水准
大多数学生以其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修养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自主自强、奋发进取等精神得到发扬,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主体意识逐渐形成,但在张扬个性和突出自我的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轻视、淡化社会公德乃至出现失范行为等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
1.3 社会责任感
有积极、理性的趋势,但受到客观环境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到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弱化,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等现状不容乐观。
1.4 择业观念
自我定位和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呈世俗化倾向,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差距明显。
1.5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在调查之时心理健康程度相对较高,体育专业学生好于体育相关专业学生、男生优于女生。
1.6 学习状态
重功利讲实用倾向比较严重,学习动力不足,群体行为影响学生学习状态,体育相关专业学生自律性较强,但对体育认同感较弱。
1.7 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强而社会价值意识弱,权利义务意识存在偏差,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2 沈阳体育学院本科生行为特点成因分析
2.1 体育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尚需巩固加强
首先,在招录体育专业学生的考核标准中,侧重体育素质测试,文化课测试偏轻。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成绩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文化学习,也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体育训练更重要的思想。其次,体育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占全院学生总人数80%左右)主要是在中学一直从事体育训练学生或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或热爱体育运动、有较好运动素质而文化课基础薄弱学生。这些学生中既有由于文化课比较薄弱而转学体育的学生,也有专业运动员(退役和现役运动员),由于训练较早,很难形成系统的文化知识基础。因此,体育院校体育类学生文化基础整体上比较薄弱,知识不够全面系统,这又加剧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长此以往,导致体育院校体育类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知识基础愈加薄弱。但同时,长期的体育训练也给学生带来了顽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竞争意识与较好的自我调试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2.2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认识尚有提升空间
人文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主体意识,培养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目前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认识尚有一定提升空间,虽然陆续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在具体操作时重结果轻过程,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学生也仅以完成学分为目标,没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多走弯路。
2.3 教学资源供需矛盾需合理解决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教学资源很难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这也使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设施的限制、课堂教学质量的被动下降导致学生一专不精,多能无从谈起,这也对学生参与就业竞争非常不利。
2.4 管教结合的宏观学生管理制度需不断探索
目前学院对本科生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工作队伍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卓有成效,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好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宏观层面上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注重管理而轻视教育,具体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时脱节,学生工作没有完全形成合力,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3 我院本科生教育路径审视
3.1 以发展为第一要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①树立并强化时代、创新、科技、阵地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并保持鲜活力,善于运用并驾驭好现代科技手段,管好、用好、牢固占领思想教育阵地。②充分利用好“两个课堂”、“三点一线”、各种校内活动场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还要逐步解决“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深层次思想问题。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健全、制定具有相对规范、稳定和制约性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水平不断提高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最终向科学化实现的转变。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归根到底要靠队伍、要靠人。辅导员队伍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中坚力量。针对辅导员应建立岗位准入制度,加强岗前专业培训,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加大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机会提供。组建辅导员科研团队,加强辅导员专业学习,组织辅导员开展工作论坛,共享工作经验,树立“工作分工,教育不分工”思想,努力使辅导员成为专业化、专家化、高效率的研究型工作团队。⑤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顾问制度,将热爱学生工作、尊重学生工作、思考学生工作、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一线教师聘请为顾问,让他们参与到学生工作计划的制定、运行、反馈和总结的全过程中来,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科学性。
3.2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①在日常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当中,将教育、管理与引导、服务相结合,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学生,树立和谐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状态,更是一种工作的理念。②转变思想观念,把“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不断为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工作中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实现,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为学生搭建锻炼和就业平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③调动学生亲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使大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加强班集体建设、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重视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自发组织的监控、引导和管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④积极探索院、系、年级三级学生会体系的运行模式,思考学生会的职能是否应为“设定规定任务和自选任务,鼓励、协助全院学生提出或整合出最佳任务实施方案,在任务实施方案得以确定后,学生会相关负责部门(人)完成该方案实施中的督促、检查、协助、反馈、提供过程支持与服务、帮助总结”职责。其目的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质,为更多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和舞台,调动更多学生参与活动、活动中主体性得以展现、过程与结果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在活动中充实自己。
3.3 实现、维护、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多渠道活动为载体,以素养提高为目标”的管理科学、服务到位的工作理念。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班级、社团的优势,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②继续发掘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爱家、爱父母、爱同学、爱校园的点滴生活中。将基本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的遵守和养成以多渠道方式完成。③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方式、立体化开展“积极主动消费学校优质学习资源,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分阶段、分层次活动。
3.4 统筹兼顾,正确、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①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时时处处、方方面面体现育人导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协调和统筹各方资源和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应确保“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从领导层面得到组织落实,从职能部门层面得到体制保障,从课堂教学层面得到鲜活体现,从院系工作层面得到具体落实。②统筹好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教育的取向一致。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配合、积极沟通一线任课教师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开展工作;任课教师也有必要将学生课上的直观表现介绍给辅导员,同时在涉及学生奖惩、组织发展等事项中应被赋予一定的话语权,力保更全面、准确了解学生。③统筹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切实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围之势。
4 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党的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观念、工作思路和制度措施,并使之贯通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沈阳体育学院早日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大学,加强、改进、科学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乔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