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我们的“功夫”

2010-12-08祝芳

体育师友 2010年5期
关键词:术科功夫体育课

□祝芳

漫谈我们的“功夫”

□祝芳

每天早上上班,一踏入体艺办公楼,便能听见一阵悠扬娴熟的钢琴声,我知道,那肯定又是音乐组的黄老师在早起练“功夫”了。有次闲聊,问起,缘何要天天这样挤时间的练琴?他习惯性地动着手指,笑言:“这不是和你们体育老师一样,每天要锻炼锻炼,防止退化吗?我们都是要靠‘功夫’吃饭的人。”

汗颜。自问:我们还剩多少“功夫”啊?网络、游戏、牌局渐渐替代了操场、球场。啤酒肚、水桶腰、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富贵病、懒散病不断侵蚀着曾经健硕的骨骼和肌肉。曾经在双杆、单杠上身轻如燕的身手,恐怕连个跳箱也难以自信地征服了。也难怪,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课上,已47岁的索玉华老师一出场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当她在双杆上做着高难度高标准的示范时,人们再一次折服——这是满身“功夫”的魅力。笔直的腰板、矫健的身姿、洪亮的口令、漂亮的示范——体育人的标志性“功夫”,我们还剩多少?

二问:还有多少人重视我们的“功夫”啊?许多人感叹:现在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运动技能越来越弱化了——这一点,负有培养任务的高校,难道没有责任吗?体育高考,文化要求提高,专业要求降低,可以预见体育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方面大不如以前,高校有没有因此改变培养策略呢?毕竟,体育是一门以身体实践为主的学科啊。还有,放眼现在的各级学科业务培训,除了理论还是理论,为什么不针对性地做些术科培训呢?体育竞赛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练员培训,面对的毕竟是少数。所幸,有些部门已经意识到“体育教师基本功急需提高”这个事实存在的严重问题,逐渐探索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课堂教学比赛中就增设了“队列队形、广播操、球类”等术科比赛。笔者所在的衢州市,每隔两年就会举办一次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但这些,毕竟还是少数精英在参与啊。

想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浙江省江山中学,每周组织一次术科备课活动,针对某个教材,相互探讨教材的要点难点,练习与改进示范动作,大家称之为“上夹板”。后来,单杠、铅球等有一定危险性且不利于终身锻炼的教材逐渐淡出体育课堂,以及其它原因等,该校“备术科”这一优良传统也慢慢丢失了。

三问:还有多少人坚持自身“功夫”的修炼?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似乎不像以往一样要求“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了。记得1997年笔者刚调入省一级重点中学时,每学期的授课计划都排得丰富紧凑,单(双)杠、技巧、支撑跳跃、跳远、铅球、跨栏、快速跑、篮球、排球、剑术、艺术体操等。可如今的体育课,几个篮球便可应付一学期甚至三年。“高中选项教学”成为师生更自由的天地——这也在客观上,使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功夫”越来越淡化、漠化。笔者曾遇过好几个青年教师,面对基本功比赛的机会,退退缩缩,称自己毕业四五年了,双杆、技巧、跨栏等内容几乎没再温习过,根本没有信心参加此类比赛。

当然,体育教师忽视“功夫”的修炼,可能是与某些大环境有关,比如,体育教学改革中曾一度出现“快乐体育”、“情景教学”、“淡化运动技能”等言论;体育常态教学缺乏过程与终端的监控和评价;体育教师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低收入回报等“人微言轻”的状态。

但自身成长趋缓,不能仅归咎于外部环境。具备足够的成长动力以及对职业的无限热爱,才能促使“功夫”修炼成为自觉行为。笔者有位女同学,上学期间身体素质一般,尤其是协调性、柔韧性更是薄弱。毕业后在乡下任教,凭着一股努力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十岁那年调入城区小学,学校安排她负责健美操兴趣小组,许多老同学动员她还是从事自己擅长的田径训练比较妥当,可她愣是接过担子,从一点一滴学起:自费购买了成堆的碟片、录像带;假期自费跑出去跟老师学、跟同行学;家里客厅专门装了一堵墙宽的大镜子……几年下来,当年其貌不扬,健美操、艺术体操课程处在及格边缘的老师,如今形体气质发生巨大改变,学生屡屡在市里、省里获奖,健美操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联想当下新课程所要求的高中选项教学,理论上,学生可以自选项目、自选老师。但现实中却发现,比如,明明有许多学生选择羽毛球,但学校因为缺乏能胜任的老师而取消该项目,或者,“矮个里选高个”凑合着教,反正学生喜欢能自己打起来。一年下来,恐怕学生连个发球姿势都是不规范的。

想起一位体育特级教师曾说过:“体育老师的课堂在操场、球场,它需要我们有一身过硬的功夫能随时在场上展示,让学生崇拜你,让同事佩服你,让学校需要你!”他的确验证了三个“让”,校内外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他都是不可或缺的绝对主力。几十年,始终保持着精干的身材与昂扬的精神状态,六十好几的人了,仍能随时随地做手倒立行走。

是啊,问问自己,我们有多久没有主动到场上运动了?有多久没有温习和展示自己的“功夫”了?我们有信心称自己是“四肢发达、头脑聪明”的吗?体育教学,要真正落实“以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真正体现“体育课要上出体育味,要上得像个体育课”的学科特点,真正捍卫课堂的尊严(而不是随便雇请个老师就可以上体育课的),教师的“功夫”不可小觑也。内在的动力、外来的推力——当两股势不可挡的力量相互交融时,我们坚信,体育教师必能拥有一身精湛的“功夫”。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术科功夫体育课
体育课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