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
2010-12-08权黎明
权黎明,王 岗
(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
权黎明1,王 岗2
(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当代传统武术在经历了时代变迁与发展,文化和历史的洗礼之后,依旧发展、繁衍至今,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韧性的完美体现。但中国传统武术中原本一些内在的东西正在不断地被遗忘,甚至消逝。因此,试从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入手,解读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特征,由此找到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文化依据。
传统武术;文化;中国武术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行为特征。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理、心理特征——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与灵性,无一不以风可迥异的武术这一身体语言,鲜明展现、反映出来。在武术发展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抛弃的,但是唯一不能抛弃的是对传统武术的文化阐释与渗透。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与温情,对于传统武术来说,亦如此。
1 自身的文化性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华夏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它们共同促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一直是我国农业社会人民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安全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中重要的一种生活样式。可以这样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指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指纹。”[1]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形式始终受到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内化成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的无形体现,映射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味,反映出的文化属性体现着民族化的生活方式。因为,中国武术“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内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中国武术具有精神、文化、教育的功能,它所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的精神要义,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体验到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个体修养、思想训导和人生价值等。集优秀文化因素于一身的中国武术,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对广大人民起熏陶作用,起着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演变过程,是一部充满文化冲突的历史,一切历史的冲突,主要是导源于中西文化的广泛接触。”[3]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处于被动的形态,而西方文化自身不断得到膨胀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形态,并且不断地蚕蚀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几千年的根基。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更谈不上文化之间的濡化了。在体育界,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接触,使得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武术陷入了“文化自卑”的一种境界,甚至已经出现中国武术“异化”、“西化”的现象。在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新世纪,“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有限意义,中国武术不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其本身已经变成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表征,中国武术理应向世界展示东方身体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技法的哲理性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文化。”[4]传统武术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文化之一。如果“一个民族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是要淘汰出局的。”[5]文化如此,中国武术亦如此。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正如中国武术是在东方特有的文化哲学中孕育产生、发展光大的。因为,中国武术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拳法技术还是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内涵,无不闪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影。数千年以来,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特殊、漫长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因此,中国武术技法也就具备了哲理基础,并在技法当中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于农业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如“阴阳”、“八卦”、“天人合一”、“五行”、“太极”等。阴阳学说体现着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构成了事物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的哲学思想指导。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升华,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套路中的虚实、开合、攻守、刚柔、轻重、动静等对立统一规律。阴和阳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的变化之中,传统武术中的一招一式都遵循着古代阴阳学说的理论,并以实际的行动来践行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总之,在中国武术中有着一个“度”的把握,这便使中国武术成了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宛如一幅名画,其色彩与笔法,皆恰到好处。其实,习练中国武术也一直强调“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悟”的境界,这无不体现着量质互变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武术的技法时时刻刻体现着中国哲学的身影,处处展现着中国哲学的价值所在。
3 过程的教化性
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享受的是“结果”,传统武术追求的是一种“过程”。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武术理解产生的种种偏差,使得我们将武术与体育运动等同起来看待,从受西方竞技体育影响的“结果”出发来看待、评价中国武术。因为,中国武术更注重过程,它对过程的追求是远远高于对“结果”的追求。
中国武术不同于西方体育,西方体育是享受结果的一种文化,中国武术则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这才是中国武术真正区别于西方体育之所在。追求过程的中国武术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要素。它注重过程,更讲求过程性思维,遵循而不违背过程中所包含的规律。这种思维,恰恰与西方哲学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南辕北辙的。追求结果的“竞技体育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极至的身体展示活动,它与‘欲望’哲学是一脉相承的”[6]。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竞技体育,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在“更快、更高、更强”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无法否认,由于竞技体育在只注重结果这样一种文化倾向的驱动下,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增加了过多的累赘,使竞技体育有机体内暗流涌动,无限制的追求、超越人类自身极限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竞技体育承担了太多体育本身所不应承担的东西,沦为许多卑劣行为的替罪羊。毋庸置疑,“传统武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现象,对练习者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实践证明,习武是一个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过程。她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处世方法、审美趣味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7]。人们通过习练武术,体会到的不仅是外在的体肤砥砺过程,而其更是一种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求一种能激发人生向上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
4 节奏的律动性
中国武术历来以动作之优美、节奏的韵律为追求目标。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认为,“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产生于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8]宗白华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将其“节奏观”进行了完整的表述:“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一切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的状态。”[9]
传统武术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传统武术的主题“气韵”,“神韵”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因此,节奏就成为中国武术所要表现的外在形式,它的审美内涵与气韵及神韵紧密相连。
从节奏的表现内容上看,节奏是事物内在生命力的昭示。中国武术的动静结合,虚虚实实,节奏运动轨迹,都被习武者不折不扣地予以直接物化,它是习武者用心调遣心境而形成的对世界特有的美学艺术。武术与音乐能反映出最深刻的主体性的灵魂,它们都把心灵的感触与现实世界的体会形成对立的矛盾,人们将其节律通过这对矛盾的激化,来获得深刻的体验。当然,武术和音乐在欣赏方式上以及着眼点还是表现出了某些不同。欣赏音乐美妙的音色、节奏、旋律所形成的美感,把音乐的韵律融入到中国武术当中去,让武术变成无声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展示的是流动的武术形体美,而武术展示的是“看得见”的音乐美。
舞蹈、中国武术与艺术的音乐一样,律动性可谓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不论是优美舞蹈的表演,还是完美音乐的呈现,亦或是中国武术的形体展现上,其节奏的律动性无不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带有节奏律动性的中国武术,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5 演练的艺术性
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性。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这和武术动作中蕴含的意境、审美文化观密不可分。武术中蕴含着“内外兼修”的审美意境 、“整体意识”的精神意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武术中还体现着阴阳、辩证观、整体观等众多哲学思想,这也就为武术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因为凡是艺术都必须创造审美意象,即创造一个有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而武术动作中蕴含的哲学意境及其表现出来的意蕴,正是为习武者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武术,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以人类自身形体运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武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武术的技击思想、技击理念绝非是真实的技击,而是对技击的艺术化和想象化。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远离了残酷的战争、远离嗜血的杀戮,衍化成为今天所呈现给世人的一种表现形式:技击的艺术解释或表象,它是“在现实世界之上飞翔的艺术”[10]。武术套路“同现实技击有关,但不是技击或攻防的真实。”[11]因此,武术不应该受到实战技击真实发生或攻防存在方式的限制,而是要改造技击的真实或攻防的现实存在,使之满足于艺术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以武术自身的要求、规范来审定武术的技击表现。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艺术的视角来审视武术的技击;同样,我们也不能摆脱技击来品味武术的艺术性,我们应该把持好中国武术和艺术性技击之间的那种合理张力。而武术中技击的艺术表现与真实技击是具有鲜明的差异。因为,武术的动作连接本着劲力、节奏、衔接等要求,注重的是自身动作,对技击的表现有其对攻防的“情节”预设和编排。而实战的技击动作要根据双方攻防实际情况而定,要求全神贯注于对手的一举一动,注重攻防的实效性,使得实战的技击动作具有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
作为艺术的武术,它是对技击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等进行艺术处理后的产物,并要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其优劣,是一种艺术化的身体运动形式。武术艺术性的特征是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武术同样也源于生活,但却不是生活动作与现实简单临摹的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统一性规律”;淘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而存在的芜杂、繁琐。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含蓄地显露攻防招数的原型,巧妙地展示技击技法的意识,如此的技术才被我们称之为‘似象非象、离形得以、意真神似’的技击动作,被认为是高度艺术化了的技击动作”[12]。诚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只是武术。还有如:舞蹈、杂技、哑剧等等。它们与武术的界限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武术的“中心现象”:以“打”为本源,以“不打”为境界和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等。
总之,武术作为一门“艺术”,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传统哲学的内质和舞蹈相近的艺术性。它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应是互相“交流相浸”的匹配,内在审美信息的交融,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整合”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武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武术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6 结语
当我们回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蔚为壮观的太极拳表演场景时,定会感悟传统武术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冲击力更直接、更强烈,定会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之深。套用英国哲学家赫夫洛克·埃利斯的话:“如果我们漠视武术文化,我们不但对于人的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样无知”。
[1]王岗.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文化第一[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
[3]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4]栗胜夫,赵红波.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J].体育科学,2008(1):11.
[5]张炜.批评与灵性[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4.
[6]王岗,张大志.“欲望”竞技体育的“无间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5(8):15-16.
[7]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
[8]徐义平.节奏之美[J].艺术理论,2007(8):148.
[9]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5.
[10]陈刚.穿越现代性的苦难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36.
[11]戴国斌 .看不见武术套中美:一项文化研究 [J].体育科学,2004(4):65.
[12]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0.
我校入选四川省首批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入选团队名单,经过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答辩评审和公示,我校王玉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报的《运动软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防治》从全省 25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首批 13个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之一。这也是我校第一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我校今后科研工作的重点。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动员全校科研人员,依托研究特长,建设更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团队。
(科研处)
M odern Interpretat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W ushu Culture
Quan L i-m ing,W ang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 041000)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develops and grows amid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It is a perf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herent tenac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 some inherent qual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Wushu have faded away.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Wushu in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lat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 modern society to find the inherent cultural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Wushu development.
traditionalWushu,culture,ChineseWushu
G852
A
1001—9154(2010)09—0040—04
book=40,ebook=178
G852
A
1001—9154(2010)09—0040—04
权黎明 (1974—),男,汉,山西省新绛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