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建构: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

2010-12-08唐永干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重构现代化民族

田 标,唐永干

(南京体育学院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14)

解构与建构: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

田 标,唐永干

(南京体育学院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14)

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渐次被去中心化与西方体育不断被主体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主体需要与近代西方体育价值的暗合是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内在动因。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为新中国体育设定了历史前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走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重构后奥运时期体育文化的需要。

体育史;近代体育;文化重构

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近代中国社会开启现代化的航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被解构,由中国传统体育一元结构向东西方体育并行结构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中国体育文化进行一次重构,重构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渐次被去中心化与西方体育不断被主体化。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的需要,对新中国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因此,立足现代化的视野解读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清新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前提,更有助于我们清醒地选择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 中国传统体育去中心化的解构历程

中国传统体育去中心化或者说西方体育主体化的过程始于军事体育,建基础于学校体育,主体化于国民体育。

洋务运动时期,有形的、物质的西方体育文化被洋务派认同,引进洋操训练军事人员,使得中国体育文化的一元结构开始解体,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共存的二元结构开始建立。西方“坚船利炮”让洋务派意识到中国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为了御侮图强,洋务派在文化传播规律支配下,首先选择与认同了包括体育在内的西方的器物文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仿效西方建立近代军事,在操练洋枪洋炮过程中引进了洋操。包括:洋务派在军事教育中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体操课”,如北洋水师学堂成立伊始,“体操”被该校列入正式课程;天津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李宝教习德国兵操;洋务派在编练新式军队中,用洋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等等,如曾国藩在湘军的水师、李鸿章在淮军以及在清廷的警卫军中聘请洋人教练兵勇,改习“洋操”。[1]

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西方体育成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国家制度加以确认与推行,西方体育在近代体育文化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共存的二元结构向纵深建构。中外近现代体育史表明,学校体育是一国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在国家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正因为学校不武,所以造成国人贫弱。中国教育自两汉以降,清一色的孔儒内容,“重文轻武”,招致了“武事废堕,民气柔靡”。[2]进入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从近代西方现代化文明中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命运、国民体质与国力强弱紧密相关,因此,大力倡导兴办西学,练习兵操。严复说,西方“教人也,以濬智慧,练体力,励德行三者为之纲。”[3]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办新学,习体操。”[4]由此,体育成为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重要内容,西方体育占领了教会学校和民办学校。在维新变法影响下和学校体育广泛发展的基础上,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自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学校开设“体操课”写进了政府文件中,初步建立了中国学校体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兹于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5]以国家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体育在学校中的普及,于是,“各级各类新式学校大都开设了体育 (体操)课”。[6]自此,西方体育占据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基础,西体化的学校体育不仅为近代中国体育重构准备了可靠的基石,也为西方体育社会化、大众化构筑了坚实的基地。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与西方“民主”和“科学”价值理念的高扬,近代中国体育的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二元结构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入的层次展开。在空间上,西方体育“主要占领了大中城市和学校、军队,广大农村和民间仍然是传统体育的阵地。”[7]在体育运动项目上,西方体育中的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网球等 20世纪初登陆中国,随着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成为国家主导的运动项目,而且成为大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在体育制度上,无论是体育规则还是学校体育制度和竞赛组织制度抑或是体育法令、条例等都是对西方体育制度与法律的移植。在体育价值理念上,不管是体育理论、思想还是竞争、超越、进取等价值观念无疑都在近代中国体育中居于主导地位。

经过西方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在近代的博弈,中国传统体育渐次被去中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极不情愿地退出了在中国本土的主流发展地位。”[8]“20世纪初,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对着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滔天巨浪,失去了平衡,也丢掉了自己的地盘,出现了除武术等少数体育项目外,几乎全盘让位给欧洲竞技体育的局面。”[9]最终形成了“从在体育界所占的领导地位来说,从占优势的指导思想来说,西方近代体育是主要的”二元结构。

2 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内在动因

由于中国现代化一直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步进行,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得不起步于军事,渐进于政治制度,而作为现代化最基础、最关键的文化启蒙不得不置于最后。西方近代体育的强兵价值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需要暗合使“洋操”被洋务派大规模引进。作为近代中国封建统治集团中重要力量的洋务派进行现代化既不能动摇封建制度,又不能解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不能突破安身立命的儒家道统,因此,在现存的给定条件困厄下的压迫式的中国现代化不能像西方一样从思想启蒙到经济变革再到政治制度变迁的正常逻辑展开,而是在多重危机压力下,只能选择从价值中性的科学技术层面进行。洋务派希望通过军事现代化强兵强国,维护封建统治,洋枪洋炮为代表的热兵器取代长矛大刀为代表的冷兵器成为军事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弓、马、骑、射等中国传统体育已不能适应军事现代化的需要,编练新式军队、培养军事人员的需要,“洋操”被大规模引进。

近代西方体育的教育价值与近代中国培养现代化国民素质的需要暗合使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兴起。主体需求的内容不是主观自定的,而是与其所面临的现实环境相联系中产生的,并随现实环境的变迁呈现出历史性的。中日甲午战败标志着学习西方科技现代化的洋务运动破产,战后西方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人深感亡国无日的恐惧,“御侮图强”的时代主题转换为“救亡图存”,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在哪?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经验的基础,进一步理性地审视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现代化不能成功的归因。康有为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10]陈天华在《猛回头》中痛陈:“可恨满洲政府抱定一个汉人强满人亡的宗旨,死死不肯变法。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又把新政推翻,把那些维新的志士杀的杀,逐的逐……”[11]改良派和革命派皆认为政治制度现代化是“救亡图存”的根本路径,虽然两者对政治制度现代化途径有分歧 (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但两者都有一个共识,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基础是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康有为认为:“民智不开,遽用民权,则举国聋瞽,守旧愈甚,取乱之道也。”[12]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13]孙中山说:“中国奴制已行了数千年之久,……一般人民还不晓得自已去站在那主人的地位。”[14]然而,中国缺乏这样的基础,怎样才能造就这样的基础呢?改良派和革命派都认为希望在于学校教育,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15]孙中山先生也认为,“革命之健儿,建国之豪杰,流血之巨子”非教育不可。[16]17健壮的身体是民智之载体、国家强盛之本、革命之先决条件,梁启超说:“若体不备,谓之不成人。”[16]18蔡元培说:“夫欲图国家之坚强,必先求国民体力之发达。”[17]66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维新派和革命派希望通过学西方,兴以西方体育为内容的学校体育,寓完备之思想于健全的体魄之中,来造就政治制度现代化所需国民之素质。清政府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大力提倡军国民体育,《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国家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的开展。这样,西方体育就基本占据了体育主体化、大众化的基地——学校体育。

西方近代体育的公平、平等、竞争等价值与近代中国人由臣民向国民转变的国民性改造的需要暗合而被民众与国家所认同。在中国封建文化下,臣民是国人的身份认同,没有自我,只有服从;只有家与国,没有社会。新文化运动旗手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之所未能成功,民主共和之所以最终沦为行专制的招牌,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价值观念未被清除,人们还习惯于臣民的身份认同。中国社会现代化若要成功必须进行文化启蒙,实现由臣民向国民的转变,因为“左右国家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是成熟的现代国民”。[18]主体性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是现代国民必备基本素质。民主与科学大旗的高扬,体育亦作为一门科学而被专门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研究体育的论著,如郭希汾著的《中国体育史》、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等,创办了一批体育刊物,如《体育界》、《体育杂志》、《体育周报》、《体育季刊》等,对体育功能和本质的认识由实用的实践层面上升到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近代西方体育的科学性被揭示,平等竞争、自由发展等价值理念被发现。所以,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竞争的近代西方体育被人们视为培养现代国民主体性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有效手段,于是,“以普遍体操、田径、球类等各种近代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不但在各级学校课外活动中普遍开展,而且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逐渐占居了统治地位。[17]112-113包括运动会在内的仿照西方的以西方体育为内容的体育竞赛制度被建立。再加之,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相激荡,以体育为手段争国权,伸国威,摆脱“东亚病夫”民族国家形象,于是,西方体育不仅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为国家的需要。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体育文化重构提出了内在的需求。由于封建社会土壤里孕育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而被解构。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建立在三大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基础上的近代西方体育文化为之服务,因而被主体化和中心化。由于中西两种体育文化建立的哲学基础相异、生长的文化环境不同等等,在中国近代体育文化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两种体育文化只能异质同构,最终形成了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二元结构。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大背景下展开的中国近代体育文化重构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近代中国文化整体转型的时空中进行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商品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民主政治制度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主体性精神、竞争、进取等意识形态成了封建社会泯灭自我的群体本位、崇古怀古法古、知足安贫认命、重人伦道德等意识形态的瓦解力量。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亦被迫向现代的转型,吸收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新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包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形态的中国近代文化。文化都有其生存土壤的,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向现代的转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然随其生存环境发生整体转型。二是西方体育大众化、主体化是与中国传统体育去中心化、边缘化同步进行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发生了现代转型。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不同,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自成一体的、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在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西方体育边缘化,另一方面,在中西两种异质体育文化对抗中,近代国人采用了拿来主义和简单复制的方法,所以,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并行的二元结构。只不过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势、中国需要西方体育为其现代化服务以及西方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性和科学性特点,才使西方体育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中占主体地位。

3 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重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需要体育为之服务。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是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新中国体育不得不依靠近代体育文化给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19世纪末 20世纪初,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陆续大规模登陆中国,并在中国大众化地传播,奠定了当今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近代西方体育运动竞赛制度的复制和体育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体育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近代中国体育研究的成果奠定了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断进取、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等近代西方体育价值观奠定了中国体育价值体系的基础。在西方体育主体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的历史前提下,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体育行政系统把国家体育资源倾斜性投入到了以西方体育为内容的竞技体育中,形成了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边缘化的举国体制,虽然有 1986年的“社会化”改革与

1992年“市场化”改革,但是,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摘掉中国人民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举国体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因为社会力量的导入更加强化。[19]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感召下,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于是,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认为,中国走向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对中国体育文化进行现代重构。

首先,体育文化现代重构是走向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需要。体育强国以体育大国为基础,因此,体育强国首先必须是体育大国。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可能成为体育大国,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体育。体育大国评价的指标众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有 3大指标即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体育人口的多少)、体育产业的强弱 (包括职业联赛发展水平)以及竞技体育的成绩。但是我们认为有两个指标是根本性的,一是体育人口;二是本民族体育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贡献率与影响力。这两个指标是相互支撑的,如果本民族体育文化融入本国或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体育人口的比例必然高;参与本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人口多,其影响力也必然会大。在这两个指标中后者更是基础性的,试想古代中国之所以是大国、强国,不是因为中国政治、军事强大,而是因为古代中国创造了被世界广泛认同的、影响久远的、包含“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当然,也正因为有这种文化为支撑,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才非常地强大。对照两大指标综观中国体育,体育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还较低,据官方统计,体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1996年为 31.4%,2002年为 33.9%,2008年为 37.1%。有学者指出:“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那就连 10%都达不到。”[20]再来看民族体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以西方体育为内容的竞技体育体制不断被强化,技术化和竞技化的西方体育在学校体育独领风骚,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群众体育体制、农民体育体制、职工体育体制不断被弱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所以,中国若要建设体育大国或体育强国必须借鉴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经验,重新构建中国体育文化,推进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以我为主,扩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其次,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说“根”与民族同在的话,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应以本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失去了本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体育现代化就没有了“根”。体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安身立命的“根”,因此,“根”与民族具有同一性。西方体育文化有其值得中国体育现代化学习和吸收的元素,但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不能丢失“根”,同样,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当然不能失去“根”。

所以,复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当下中国体育文化既是中国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要求,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自存于世的必然要求。当然,复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性,使其融入当下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保存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虽然时空已转移,但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无疑给当下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予以不少启示,由于篇幅的关系,仅作列举: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的决定性力量来自政府;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的基地是学校体育;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必须围绕着人的现代化进行;中国体育文化现代重构的目标是民族传统体育大众化等等。

[1]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 [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20.

[2]梁启超.中国近代体育文选·论尚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0.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72.

[4]王其慧.中外体育史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154.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10.

[6][董艳国.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 (1901-1911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801-803.

[7]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54.

[8]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9]崔乐泉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61.

[10]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 (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22;338.

[11]陈天华.辛亥革命·猛回头 (第 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2-113.

[12]李双壁.从经世到启蒙 [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2:198;194.

[13]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75.

[1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67-68.

[15]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

[16]王俊奇.近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7]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 (下)[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66;112-113.

[18]李喜所.移植与流变: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

[19]戴敬东.中国体育体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13.

[20]张伟.我国体育人口不到 10%[EB/OL].http://news. sina.com.cn/c/2009-11-04/144618974360.shtml.

我校首获教育部科研项目立项

近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了 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的立项名单,我校共有 2项立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

何颖教授申报的《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及教师素质发展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2010年度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青年讲师周挺申报的《残疾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模式的案例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10年度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立项。

(科研处)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ofM oder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M odern ization

Tian B iao,Tang Yong-gan
(Depar tment of Social Science,Nanjing SportUniversity,Nanjing 210014)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moder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can be described as one in which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have been gradually decentralized and western sports centralized.The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moder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s the correspondence be tween the subject deman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sports value of modern west.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precondition to and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China sports.Demands of reconstructing the sports culture afterBeijing Olympic Games include China becoming a sports power and Chinese sportsmodernization.

sports history,modern sports,cultural reconstruction

G80-05

A

1001—9154(2010)09—0011—05

book=11,ebook=118

G80-05

A

1001—9154(2010)09—0011—05

田标 (1970—),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史、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

2010—07—02

猜你喜欢

重构现代化民族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