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0-12-08王科飞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流动农民工人口

王科飞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科飞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城市越快发展,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队伍就越庞大,这不仅给城市体育带来困惑,也给农村体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文章对人口流动下的农村体育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农民体育维权意识、关注留守人口、城乡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人口流动;农村体育;现状;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迁,农民工的流动必然会对农村和城市体育发生作用,它既给农村体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农村体育的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口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把城市的体育文化传播到农村;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村原有的体育需求、主体和功能被打破,造成阶段性失衡。吕树庭老师曾以流动人口为背景研究了广东等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外来人口涌入而使体育受到的挑战[1]。本文以另一个视角对劳务输出和人口外流下的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不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的持续蓬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1 人口流动下农村社会的特征

1.1 人口流动的经济趋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为 1.8亿人左右,人口流动分为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跨省以到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为 1.49亿人,中西部农村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输出地[2]。农村人口流动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相关。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较多,这些剩余劳动力务农收入较低,向城市迁移的预期收入增加,他们把到城市打工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收入的差距,使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1.2 外出流动人口以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水平高于留守人群

2009国家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男性占 65.1%,女性占 34.9%;已婚的占 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 2.5%;16-30岁外出农民工占61.6%,以青壮年居多[3]。他们的文化水平要比留守人口相对高,普遍接受了初中或高中的教育,有的还参加过职业培训。农村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大多留守农村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

1.3 农村人口流动主体流而不迁

进城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都属于农村户籍,而且流动性大,最终留在城市的却很少。首先,由于他们大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只签订暂时的劳动合同,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岗位风险大,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其次,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从事劳动技能简单的工作。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社会关系单一,社会交往主要还是以亲戚、工友、同乡为主,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再次,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城市的商品价格、住房、消费水平高,生活成本也高,农民工无法负担,家庭无法迁移。同时,城市一般对入户要求高,而没有城市户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就没有保障,因此农民工只能在城市获得收入,而到农村进行消费。

1.4 留守人口需要外出打工者的供养

留守人口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外出打工者相对农业收益较高,而且“劳务经济”已逐渐成为拉动全国GDP增长的主要成分。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 2009年调查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 17.3%;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占 93.6%,自营者占 6.4%。不同行业居住、收入水平差别较大,而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有限,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钱基本上寄 (带)回家乡,成为留守父母和妻儿的基本生活来源。

1.5 人口流动使农村社会出现分层

未来,湖南省应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这一底线,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立体网络;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律法规,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国家“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在立足于地区本身的同时,利用地区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联系和合作,对于地区内部,贯彻落实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城市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工厂”,而为其做出突出贡献的正是农村外出的务工人员。由于务工人员的流动使经济更加有活力,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这个大的社会群体也在逐渐分化,形成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例如:农村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村雇佣者阶层、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流动人口个体户阶层和农民工阶层等。

2 人口流动下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2006年 10月,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状态。关于农村人口的界定是按照户籍进行的,其中 20岁到 69岁年龄段的农村人群体质比同年龄层的城镇人群差。周君来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生存环境是影响体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体力劳动者的体质也要好于农村农民的体质,且未外出务工农民的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农民工[4]。导致这一状况与“二元制”的社会结构有关因为农村在生活环境、饮食水平、体育设施、医疗保障上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另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加上法律和维权意识不足,雇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近年来,农民工发生职业病的几率大大增加,集体致伤、致残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每年新发生尘肺病患者在 1万例以上,每年死亡 5 000人左右。现有患者 93.3万人[5]。中国煤矿每年死亡 10万人左右,每百万吨死亡率约为 3.96,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万吨死亡率一般为0.4左右[6]。2009国家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 26天,每周工作 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 44小时的占 89.8%,40%的农民工带病上岗,身体健康状况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5]。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煤矿等特殊行业农民工连基本的劳动维权和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体质较差就是必然。而其他许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工棚里,饮食条件较差,医疗保障不足,没有场所、时间和经费进行体育活动。流动人口的体育问题在社会管理和实践中仍没有有效措施,都是导致他们体质较差的原因所在。

2.2 农村体育活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起伏

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批动态变化的农民工,他们因地域、经济条件、乡土风情、以及所获得的外出务工信息不同而呈现“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的多元流动途径。他们不但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民工的长期流动性,使得农村体育主体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变化,因此使农村体育也呈现季节性规律。主要表现为活动开展都集中在春节期间,由于春节农民工的返乡,使农村人口暂时性的增多,加上节日气氛,使农村的体育活动容易开展,例如:地方农运会、农民篮球邀请赛、拔河、旱船、秧歌等活动,出现“节日体育高潮”。而在农民工外出打工后留守人群长期成为农村体育的主体,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能力和要求较低,这时农村大型体育活动减少,进入日常弱化阶段,个人锻炼和就近锻炼较多。

2.3 农村群众体育组织弱化

农村群众体育组织是在长期的体育活动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是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青壮年是农村体育组织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体育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许多农村体育协会人员大量流失,协会组织处于有名无实或名实皆无的状态,农村基层体育逐渐萎缩。人口的频繁流动,给农村造成了人、物、文化、管理等方面极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它使农村常住居民减少,“能人”不断流失,增加了体育活动开展的难度和管理成本。同时,使体育骨干的培养成本和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培养了一个体育骨干,而随着他的外出打工,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给农村体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和不稳定性,使农村体育发展出现全靠“政府抓”和低水平重复,不能形成良性化的螺旋发展[6]。

国家的农村体育政策和措施,要靠农村基层组织落实,其根本是农村人口体育参与问题。首先,由于大批农民工的动态流动,使农村“户籍”常住人口流失,家庭成员暂时缺失,原有的家庭功能和体育生活单元受到冲击,体育需求弱化。其次,留守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由于他们经济收入偏低,要靠流动人口的补贴生活,投入到体育上的支出不多,再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体育意识淡薄,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体育难以开展。

再次,由于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农业产品价格的偏低以及农村各项保障的不足,使许多农村的领导和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的主要是经济收入问题,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体育工作成了“政治任务”和“面子工程”,许多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许多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

2.5 农村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率不高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袁文惠研究发现,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村总体已建成的比例达为 37.6%,建设未完成和尚未启动的工程占到总数的 62.4%。而中西部许多省、市近年来的体育经费都是零增长[7]。依照“条例”,地方政府应当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提供经费预算。调查发现西部地区有 65. 6%的行政村近两年没有组织过本村的体育比赛或健身活动,其它许多农村地区开展的体育活动偏少、内容不够丰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室外设施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已被不法分子偷盗破坏,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和维护。许多留守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设施正确的锻炼,不知道其锻炼作用,他们大多是把它们当成玩具和板凳,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6 民间体育类项目和文化遗产正在流失和灭绝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许多是体育类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涉及到养生、健身、竞技、搏击、休闲、娱乐等方面,并根植、流传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正在被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许多农民流动到城市打工赚钱,种地成为副业和可有可无;留守农民主要靠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收入维持家用,观念喜好城市化;较早打工有经济实力的,虽然是农村户口,但已在城镇买了房,长期住在城镇。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许多体育活动城市化,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和民间传统,已有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如民间武术、民间器械体育、民间棋牌、杂技)等由于没有人继承,正在不断地消亡和失传。

3 人口流动下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3.1 提高农村体育的社会关注和法律保护

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体育参与权、健康权、体育社会保障权、受体育教育权。而在社会实践中,农村户籍人口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原因往往处于“弱势”状态。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各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全民建身计划纲要;城市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体育问题;农村体育要重视农村中老年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者的体育参与意识,利用返乡时机对农民工进行体育意识和法律维权教育。各种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国家文件精神和体育政策,宣传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保护,提高雇主的法制观念。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现有《劳动法》、《体育法》等法律要进一步修改,以便为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提供更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体育保障。

3.2 解决好不同人群的体育问题,促进农村人口体质健康

3.2.1 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空巢现象普遍,因此,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是搞好农村体育的关键。新的体育主体应是留守人群体,主要包括:未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老人和妇女儿童。首先,应以村为单位,在以上人群中选择德高望重和有培养前途的作为体育骨干,将体育知识、组织方式以及农村体育的意义和理念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具备农村体育管理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好留守群众的体育活动。其次,重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老龄化发展趋势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其中农村老龄化现象较城市严重,全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占了大部分[8]。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在精神上缺少慰藉,应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有娱乐性质的老年体育活动,不仅满足老年人健身、娱乐需求而且使他们有群体归属感,减少精神空虚。再次,加强妇女对体育的参与热情。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她们除了负责原来的家务劳动外,还要承担孩子的全部家庭教育责任和老人的赡养责任。农村体育更要发挥其多重功能,不但照顾到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更要体现农村体育的娱乐和维系情感功能,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建立临时小团体从而满足她们对归属感的需求,从而让农村外出人口走的放心、开心。

3.2.2 搞好返乡农民工的体育工作

农民工活动的区域有大有小,大至跨省、跨国,小至本乡、本土,但是他们始终不能完全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因此农村体育工作也要重视返乡农民工这一群体。政府和体育组织要抓住时机开展以他们为主的农村体育节目、体育知识交流、家庭体育活动、大型比赛、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农民工回乡后感到愉悦、身心放松,得到休养和调整,为继续外出积蓄力量,也是推动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返乡农民工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由于从事行业不同,他们的收入水平、体育意识也千差万别,部分收入较高条件较好的农民工意识较先进、开放、时尚。要利用这部分人的优势,提高他们传播体育锻炼技巧和和体育活动组织方式的意识,利用农民工返乡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对留守人口体育观念、活动方式方法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利用,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3.2.3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问题

留守儿童已成为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社会中一代人的成长。留守儿童缺少的家庭教育和亲情依附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弥补,从而及时引导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避免不良心理的滋生与蔓延,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要靠农村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要不断提高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场地、器材和师资;同时,应把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纳入到农村体育工作的整体范畴中来开展校外体育。通过在节、假、日组织适合儿童的、有特色的、活泼的、团结的体育活动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小伙伴群体,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调节他们空虚的情绪,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3 结合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好体育活动

3.3.1 充分调动不同阶层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农村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农民内部因职业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出现阶层分化,进而使其体育认知、活动群体、体育项目选择、参与方式、体育消费更加多样化,形成体育的分层。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农村各个阶层不同的体育参与和需求,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体育活动,同时要利用体育作为融合剂加强各阶层之间的交流。要不断发挥社会上层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号召力,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赞助、推广体育活动,同时可以聘请他们担任农村体育项目协会的名誉会长、顾问。还要提高社会中层的体育活动意识,把他们作为桥梁和纽带引导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体育活动理念。

3.3.2 突出民风、民俗特色,搞好民族节会,弘扬体育类非物质文化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有乡镇 39 054个,村庄 694 515个。村庄是农村人群最常活动的地点和最基本的操作单元,也是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发源地、保护地。政府要出台政策扶持和鼓励民间体育的开发、挖掘;村、镇要利用好“六月六”、“三月三”、“春节”、“元宵”等民间传统节日,安排一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表演和农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武术”、“舞龙舞狮”、“摔跤”、“斗牛”、“抖空竹”和“秋千”等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活动具有独特、优美、原生态等特点,且融巧性、娱乐性及艺术观赏价值为一体,是许多现代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可以打出本地区的民俗特色牌,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形成品牌和拉动经济;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民间传统体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民族文化,使农村体育得到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不断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4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工作的统筹、互动体制

3.4.1 建立农村体育工作的统筹模式,加快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在人口流动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体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建立体育工作的县级统筹,加强镇、村多层次体育网络的规划建设。首先,加快落实新农村健身工程和体育小康村建设,科学布设在农村“中心村”的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利用各种节日在不同的“中心村”进行节庆、比赛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同时加强已建设施的跟进管理,强调不同中心村的项目特色和分工,形成体育特色村、镇。其次,注重特色体育社团的形成。针对人口流动下农村体育的现状,成立不同年龄成立老年人、青少年社团;对留守人口中女性较多的情况成立女性社团;针对传统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成立传统项目社团;在打工地相同的外出人口中成立农民工社团。总之社团要多元化,符合时代的要求。要发挥地方体育总会对社团的领导和扶持,给予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群众既能参与进来,又能坚持下去,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农村体育,利用先富起来农民的资金优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体育经营和服务,加快设施建设,扶持体育社团,投资农村体育俱乐部,形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3.4.2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村与城市体育互动发展机制

在我国城乡体育的差距是明显的,但农村和城市体育各有自身的特点,要通过有针对性和有特色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已初具规模,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渠道。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自身在获取务工信息、节约转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系统地组织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培育新型农民以及农民工权利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可以以政府为媒、依靠政府为后盾,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鉴定协议,在体育上进行合作和互动。农村首先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举办在城市无法体验到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和农运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进一步以“农家乐”为依托,建立配套的体育设施,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农家乐体育互动模式。进而形成体育文化品牌,如“安塞腰鼓”、“塔沟武术”等走进城市。城市一方面,应组织相应的体育下乡推广活动,向农民普及体育知识,指导农民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农民体质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应对农村务工者的健康权利和体育活动权利予以保障,要求企业保障农民工的体育活动时间和设施需求,同时明确农村务工者享有哪些城市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参与权,使农村体育和城市体育协调、互补、互利,减少差距良性发展。

[1]吕树庭,王铮,张宏等.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

[2]2009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EB/OL].http://finance.sina. com.cn/china/hgjj/20100121/11257285053.shtml.

[3]农工网新闻资讯 [EB/OL].http://www.mingong123.com/ news/13/201003/8901fe8969ed9d27.html.

[4]周君来,李爱春,黄滨等.农民工的体质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81-84.

[5]蒋明朗,王茂叶.对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06-109.

[6]新浪新闻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558ddcab0100fz6n.html.

[7]袁文惠.我国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状况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399-443.

[8]彭长锦.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社区体育研究——以湖南省吉首市为个案[D].硕士学位论文,2008,4:9-10.

Status Quo of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Rural Sports am id Population M obility

W an Ke-fei
(Depar 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University,Luoyang 471022)

The faster a city develops,the more rural population rushes into the city,which creates troubles and new problems to rural spor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feature of rural sports amid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safeguarding peasant sports rights,caring about the left-behind rural population,coordinating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pulation mobility,rural sports,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G80-05

A

1001—9154(2010)09—0006—05

book=6,ebook=105

G80-05

A

1001—9154(2010)09—0006—05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882SS06014)

王科飞 (1980-),男,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10—07—22

猜你喜欢

流动农民工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流动的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