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①
2010-12-06李克
李 克
(山东工商学院,烟台,264005;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级英语”和“语言学导论②”课程都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课程。高级英语属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而语言学导论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虽然这两门课程分属于不同的课程体系,一个属于技能课程,另一个属于知识课程,但我们发现,这两门课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开设目的都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英语专业教学中却不时出现割裂两门甚至多门课程教学体系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影响了外语教学。具体来讲,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教学中就存在着相互孤立的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直倍受关注。由于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复合型外语人才③的培养,正如罗世平(2000:9)所言:“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更为深入的探讨中,以实现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从一个侧面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谈点看法,具体来讲,就是将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这两门课程的体系有机契合起来,以有效促进英语教学。
1. “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所做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其中比较多的是从不同视角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韩斌(2008:131)指出,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信念,积极大胆地采用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重新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知识。仇伟、张法科(2008:70)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探讨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信念,主要包括:加强教学互动,注重评价效应,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教学方法。李克、李淑康(2008b)从《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角度探讨了教材编写与英语语言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从整体上探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方法。王扬(2004:57)总结和分析了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语言学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并对语言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陈新仁(2007:39)针对本科生对“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普遍缺乏足够的兴趣的状况,从宏观上建议对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必要的改革,引进研究型教学理念,变单向知识灌输为多维互动交流,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合作发现式学习。鞠玉梅(2007:31)讨论了语言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并就语言学课程如何实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英语使用能力发展逻辑理性思维的目的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至于高级英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众多外语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探讨。张明林(2000)认为交际教学法可以被用于高级英语教学中;陶文好(2001)提出“语篇语法观”;杨志亭(2003)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级英语教学过程;李美霞、廖运全(2003)则从系统功能语法出发探讨其与高级英语教学的关系;吴红芳(2005)认为高级英语教学应该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进行。也有一些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米保富、袁平华(2008:125)探讨了标记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李克、李淑康(2008a)对英语专业学生转喻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转喻角度探讨了高级英语教学。其他一些研究角度包括任务教学法角度(刘采敏、楚向群,2006:27;赵万哲,2008:150),情感过滤假说角度(董秀丽,2008:60),语域理论角度(肖新英,2008:26)和建构主义角度(黄青云,2008:81)等。
不论是针对英语语言学还是高级英语,外语工作者都做了详尽的研究。但是如果能将这两门课程体系有机契合起来,则不仅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增加专业知识有所帮助,还能更好地推动外语教学。正如王扬(2004:57)所指出的,要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研究,而且还要重视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的教学研究,也就是说作为基础课程的高级英语与作为专业知识课程的英语语言学都要常抓不懈。
2. 有机契合的必要性
2.1 大纲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大纲》,英语语言学课程与高级英语课程的开设目的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性。前者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后者开设的目的则是让学生了解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两大课程都在不同侧面上涉及到学生知识面、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等问题。大纲体现的这种统一性说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刻不容缓。朱刚(2007:76)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思维能力退化的现象。甚至可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他们四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停止了思考,知识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结合大纲,我们认为,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机契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且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及总体素质的培养,迎合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
2.2 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学生在经历两年苦读,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已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高年级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对英语的认识和掌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作为主干课的高级英语和英语语言学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关键。但是,我国高校高级英语和英语语言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愈显落后。高级英语和英语语言学教学都面临着很多新挑战。
为了调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全国各地共16所高校的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每校随机抽查20人,共320人。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高级英语与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问卷内容见表1。我们要求学生做问卷时态度认真、明确,不能做自相矛盾的答案,相关题目可以多选。另外,对表格中内容有附加答案的话,可以写在问卷空白处。
表1 高校高级英语和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④
(续表)
从以上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高校都将这两门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级英语内容难度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效果一般、甚至是较差(当然,有些高校的学生[23%]也附加了一些内容,他们认为,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效果有所改善。)71%的学生认为,高级英语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语言基础能力,这与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重形式、轻实践,重语言能力、轻语言运用的现象是分不开的(肖新英,2008:26)。当然,随着高级英语教学视角的多样化,也有42%的学生认为有更高目的,即培养语言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学生的回答跟高级英语的情况大同小异,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语言学内容艰涩难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学习目的则要么为八级考试做准备,要么为考研。看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基本一致,都存在一定的教学困境。问及这两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状态时,学生的回答大都是否定的。但63%的学生认为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契合起来会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在附加回答中表示期待这两门课程的契合。这说明有必要将这两门课程体系有机契合起来。
2.3 师资现状
十几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都是遵循这个模式:教师是中心,学生的一切活动主要依赖教师。尽管很多学者提出要进行改革,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上仍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莫莉莉(2003:46-49)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传统性。由于主讲高级英语的教师以中、老年教师居多,他们更习惯于旧有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师课堂讲解、小班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时间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英语语言学教师方面,能够真正胜任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很多教师不愿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也存在一种与学生畏学情绪差不多的“畏教”情绪,普遍觉得语言学课难度大,课堂教学极易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不容易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很难有好的效果(鞠玉梅,2007:31)。
刘润清先生(2003)指出,外语教师最好懂一点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有人可能会说,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教一门语言,就是要教这三大要素。这种回答把问题简单化了,未免失之于肤浅。其实学习一门外语,大脑中要发生许多变化,人的社会文化意识和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变。外语教师读一点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等方面的书,会加深自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因此,从师资方面来看,这两门课程的教师有必要实现知识的互通,做到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师懂语言学,语言学教师也能利用高级英语课程的语言实例。
3. 有机契合的可行性
课程体系相互支撑:按照《大纲》,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均在三年级上学期同步开设,时间上具备课程体系有机契合的条件。
从内容上说,高级英语使用的教材大多为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其中大部分文章取材于名篇佳作,其文本结构复杂,题材广泛,其中蕴含大量的生僻词汇、难度较大的长句、段落较多的篇章、陌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一些修辞手段等。英语语言学使用的教材一般是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以及戴炜栋等编著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内容主要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句法学、语篇分析、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学等,这些内容与高级英语中包含的词汇语义分析、长句分析、篇章分析、文化背景分析、社会背景分析、修辞手段分析等紧密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具备契合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英语专业的迅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英语专业引进的年轻教师大都是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学功底,能胜任基础英语、高级英语以及英语语言学教学,基本能够满足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课程体系有机契合的师资需要。一些从事外语教学多年的老教师近年来也不断进修,了解并掌握了最新的语言学发展趋势。正如束定芳(2008:152)所说,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分析方法、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符合以上条件才能胜任外语教师。
4. 有机契合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的课程体系的实证研究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将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的课程体系有机契合都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为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设计了一套有机契合这两门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案。
首先,本研究的抽样研究对象来自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2006级243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方向分为商务英语和语言文学,虽然方向略有不同,但都学习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课程。从这243名学生中抽取30名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固定的,因为他们的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教学由笔者担任)作为实验组,另外,从剩下的213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这部分学生是随机的,他们的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教学则由另一教师担任)作为对照组。
其次,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语言理论讲解与高级英语实例结合、讨论、座谈与访谈,测量工具是问卷调查。采用的教材是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三版)和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修订版)第一册,分发的问卷由笔者设计制作。
实验结束后,我们将问卷分别发给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调查对比两组的情况,了解这两门课程体系有机契合后的教学效果与不契合后的教学效果的反差。问卷设计旨在验证这两门课程体系的契合对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问卷主要下设10个调查点(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调查表
本实验的时间跨度为十六周,每周都是2课时英语语言学、6课时高级英语,实验组由笔者授课,对照组由另一教师授课。不同的是笔者在授课时会有意将两课程契合起来;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涉及相互引用、借鉴的情况。大体步骤如下:
(1) 实验开始时,笔者对实验组学生讲清这两门课程授课方式将有所改变,侧重于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而对照组则在让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常规教学。
(2) 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组,笔者将在英语语言学课上引用大量高级英语中的词、句、段落作为例证,高级英语课上讲解词、句、段落时则尽量联想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运用;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笔者在最大程度上将两门课程契合起来;而针对对照组,笔者的同事在进行高级英语教学时主要侧重于传统的词、句、段落讲解、背景知识及主题思想分析、修辞格分析等,英语语言学教学时也主要引用高级英语课本之外的一些语言实例。
(3) 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其在预习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时主动找到语言学理论与高级英语语言实例的联系,逐步达到自已能分析与理解的程度。
(4)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评估。本实验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即实验结束时的问卷调查。通过对两组的问卷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有机契合的优点与缺点,以期对英语专业教学有所启示。
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和语言使用,如何教语言必然涉及到人们对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本质的认识。因此,把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就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相关学科(束定芳,2008:24),由此可见英语语言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为保证研究的清晰性与简洁性,笔者在操作时将主要引用高级英语中的典型语言实例解析相关英语语言学理论,以证明其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事实上,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4.1 音系学、音位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音系学是对语音系统的研究,是语言学核心领域之一(马秋武,2006:8)。内容涉及元音以及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音位学则主要研究声音的组合关系,主要涉及的概念有音素、音素之间的关系、音节、重音以及语调等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对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很多学生到了三、四年级阶段口语练习减少,口语水平下降,纠正语音的工作应该继续加强。高级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三年级学生的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对于高级英语中出现的不少生僻词语,学生不能正确读准重音,甚至是元、辅音;语调也很生硬。比如高级英语第一课中的peculiarity一词的重音不准,第六课中的conspicuous的发音中存在卷舌音的情况等;有些实验组学生连最基本的清音化现象都不了解。讲解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时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得到解决,让学生清晰意识到每个音的发音部位以及与其它音的组合关系,以达到准确而较纯正的语音水平;这样,高级英语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片段部分时会联想到英语语言学课上的发音以及音位原理,适当进行自我调整。
4.2 形态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形态学是关于词的内部结构以及构词法的研究。对高级英语有重要意义的是构词法这一部分。学习英语的人不难发现,要记住大量形式复杂的英语词汇需要绞尽脑汁,但是花费很多时间记忆的单词可能转眼就忘了。其实,记忆单词需要方法,熟练掌握各种构词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对于高级英语中出现的大量词汇,笔者在讲解时不断渗透构词法理论,解析词的构成,以助于有效的记忆,比如,复合法、派生法以及转化法。这三大构词法普遍存在于高级英语的每一篇课文中,如第一课中的shadowy,conceivable,dwarf,honeycomb,等等。其他一些构词法如拼缀法、截断法、缩略法零星散布于课文中,如第五课中的F.O.,P.M.等。构词法的讲解,能有效帮助学生记住词汇,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3 句法学、语篇分析与高级英语教学
句法学是关于句子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功能语法的句子观。高级英语中有大量复杂长句,分析这些长句是一个教学难点。引入这三种句子观能有效激发学生正确看待表面上“无生命力”的句子,从新的角度分析句子。比如,在分析高级英语第五课“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中的长句时,笔者引导实验组学生分别从三种角度进行分析,以准确理解丘吉尔演讲的语言特点。胡壮麟先生在《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引入了语篇分析一小节,内容虽少,但对高级英语学习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语篇和进行英语写作。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应注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比如,第九课“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这一课中每一段与下一段之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衔接关系,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挖掘衔接手段,找出内在连贯性,并且不断启发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超越句子层面把握语篇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语篇意识,以便阅读时能顺利理解语篇,写作时能创作有效交际的语篇,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胡曙中,2005:166)。
4.4 语义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语义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学习离不开对意义的把握。语义学是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利奇(G. Leech)把语义划分成七种不同的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是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及搭配意义的总称)。
高级英语中蕴含大量的生词,虽然词义讲解不是高级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引导学生掌握词义也是很关键的。在讲解词义时,笔者引入了语义理论,既分析一个词的概念,也分析其联想意义。如第六课中的flicker一词,笔者在释义时,引导学生先了解其概念意义,即通常指(灯光)闪烁,摇曳,如The candle flickered and then went out;同时介绍其联想意义(即非字面意义),表示希望、愿望、想法、主意等,抽象概念在大脑中闪现。再如,第十二课中的barbed一词,这个词既有“带倒钩的,带刺的”字面意义,可以形容武器或投射器的尖端;也有“刺耳的”的联想意义,可以喻指带刺的话与言论。用语义理论讲解高级英语单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义理论也包含语篇语义理论,笔者在讲解课文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超出句子层面上的意义,把握语篇的连贯机制,以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明确的主题意义。比如,在讲解第十二课“The Loons”一文时,笔者按照主人公的经历将整篇分成三大部分,聚焦了主人公皮格特一生中三个重要片断,虚实相间,真幻交织,重建了她悲剧命运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分解各部分主要意义的基础上,抓住了语篇的核心内涵意义。
4.5 认知语言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而且在过去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已在中国语言学界蔚蔚壮观(石毓智,2004:21)。胡壮麟先生也将其引入了语言学教程。这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语言学理论,即把语言能力和操作看成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的理论(熊学亮,2002:33)。目前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有隐喻、转喻、范畴、概念合成理论等,其核心思想即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态度与方式等视角解读人类语言。高级英语课程中蕴含有大量的修辞手段,如隐喻、转喻、转类修辞、头韵、对比、夸张等,其中隐喻、转喻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的隐喻与转喻能力,在高级英语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隐喻、转喻,并能从语言学角度作出灵活解读。培养学生隐喻与转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改善枯燥的修辞格教学现状,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语篇,并能从微观与宏观上解读语篇意义,建构语篇的连贯性。比如,在讲解高级英语第九课“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时,可以首先启发学生联想语言学理论中的认知语言学章节中的有关隐喻、转喻等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解释文章所运用的相关隐喻与转喻手段,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第五自然段中“Steamboat decks teemed not only with the main current of pioneeringhumanity, but its flotsam of hustlers, gamblers, and thugs as well.”一句的分析。再如第四课中的句子“MeanwhileAsalamalakimis going through motions with Maggie’s hand.”,“Hakim-a-barbersaid, I accept some of their doctrines, but farming and raising cattle is not my style. (They didn’t tell me, and I didn’t ask, whetherWangero(Dee) had really gone and married him.)”。文中作者在描述“Dee”与她男友时分别使用了他们所讲的、让人听不懂的语言,潜意识上运用了转喻机制。
4.6 语用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涉及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等理论。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Cripper和Widdowson(1975)曾经指出:“外语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划等号……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要发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要提问就一律使用疑问句。”教学中如能克服这种倾向,以语用知识为方向给学生介绍、讲习语用知识,那么学生在语用语言方面、社会语用方面、跨文化语用及相关方面出现语用失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也可以把语言的教与学过程从被动、消极的灌输、吸收变为积极、能动的运用过程。笔者在讲解高级英语课文中一些段落时刻意引入言语行为理论,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在讲解第四课中“I heard something fall in the kitchen, and a minute later the kitchen door slammed.”一部分时,可启发学生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上,作者在描写这个事实时有表达“言外之力”的意思,其真正用途在于表达“Maggie很生气的状态,只不过她是以间接方式发泄出来的”。
4.7 文体学与高级英语教学⑤
文体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各种语篇(口头的和书面的,文学的和非文学的)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层面上突出的语言特征以及它们在具体语境里的文体效果。实验中,结合高级英语中的课文,笔者认真分析了叙述语篇、描写语篇、劝说语篇、议论语篇以及说明语篇的特征,并通过阐析词汇、句法等方面的文体特点,揭示语篇背后的构建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如第五课“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可以充分讲解劝说语篇和议论语篇的文体特征,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文体学习的重要性。高级英语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刻挖掘语篇的主题思想和文体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实验结束后,笔者对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的师生分别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对学习效果按10分制打分)。座谈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学习相当满意,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语言学理论,也充分鉴赏了高级英语课文;而对照组学生感觉没有那么好,语言学理论有些枯燥,高级英语学习有些乏味,该组教师也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课堂气氛一般。
表3 调查结果(SPSS13.0分析)
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组学生对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的总体教学效果、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性和教学方法与设计普遍评价较高,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10分,级差维持在0.6左右,虽然级差有点大,但平均分都在8分以上,最高一项甚至达到8.73分;而对照组对以上调查项目的评价结果显示,最低分为4分,最高分为7分,级差维持在0.5左右,平均分仅6分左右,最低一项甚至仅为5.53分,这表明对照组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各项评价均不高,这与先前笔者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另一项重要指标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课程体系契合的总体评价普遍很高,平均分为9.20分,级差为0.55。综上所述,这两门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的实证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确实提高了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 思考:外语教学启示
5.1 合理契合英语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契合”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融合、组合、或叠加,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契合的策略思想,就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之间的共通性,以提高课程体系的效益。结合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当合理契合相关专业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王菁(2003:50)主张外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意义潜势为目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意义、词汇和音位三个层次上同时发展。束定芳(2004:10)也指出,外语教育中的一个误区是把外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实际上,外语学习完全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过硬的语言技能,而且还应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将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的课程体系有机契合,对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收效较好。实验证明,将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的体系有机契合,动态地认识和开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将这种关联付诸于教学实践,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推动外语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外语院(系)都开设英语语言学、高级英语等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增设一些相关的文化类以及社会学类课程(可设为限选课或任选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深化学生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根治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的“思辨缺席症”(张福勇,2004:62)。
5.2 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外语教学方法
束定芳(2008:4)指出,直到今天,对很多外语教师来说,外语课依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外语课堂依然是语言知识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出版社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书籍,许多专业刊物也为探索和普及一些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理念作出了努力,但对实际教学几乎没起到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外语教学理论固然重要,但外语教学实践才是真正促进学习水平的关键。吴一安教授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第8期发表的“儿童学习英语的制约因素”一文中提到“外语实践”是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外语实践贯穿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因此,探索外语教学方法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认知、发现与总结。
将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有机契合,以探求并总结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实践探索。高级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语言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还应包含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恰当表达与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与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体系有机契合后的教学效果颇受肯定,这种在教学实践中探求教学方法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3 师资培养方面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直倍受关注。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成功与否、科学与否、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21世纪真正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既然新时期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那么外语师资也应该是复合型的师资,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合理的教学理念,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文学、翻译理论,还要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做到博学而有专攻。
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有机契合的实践表明,外语教学改革涉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语师资水平。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外语师资水平必须能与之相配套。知识结构复合型的外语教师才能满足某些课程体系有机契合的需要。因此,提高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外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应教授语言学知识,培养学生恰当运用和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外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既要学习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又要把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科研,进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6. 结语
束定芳(2008:2)指出,有许多外语教学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无人关注,缺少研究。例如,课程设计理论就严重缺位。本文中,笔者尝试将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有机契合,希望能对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有所补充。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程,搞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的结果是积极的,虽然涉及面有些狭隘,仅探讨了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这两门课程体系的整合,但仍然希望本研究能促进广大英语专业师生深刻地认识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契合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处理课程体系和教学问题,从而形成持续的课程教学动力,产生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
附注:
① 本研究中的“高级英语”所涉及的教材为张汉熙1995年主编的《高级英语》一、二册。“英语语言学”所涉及的教材为胡壮麟2006年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② 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导论”等,在此,均用“英语语言学”代替。
③ 杜瑞清(2004:131)指出,复合型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本文中,笔者的讨论重点不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于复合型人才中“外语的各种技能与基本知识”方面,这与《英语语言学》和《高级英语》的课程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④ 此项调查问卷发出问卷320份,收回316份,有效问卷308份。
⑤ 本文中,我们暂将音系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篇分析、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与文体学等理论与高级英语教学结合,因契合度稍差,其他的理论暂不讨论。
⑥ 两组数字中,上行是实验组学生的数据,下行则是对照组学生的数据。
Cripper, C. & Widdowson H.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A]. In Allen J. P. B. & Corder S. P.PapersinAppliedLinguistics[C]. Oxford: OUP, 1975.
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
董秀丽.情感过滤假说与高级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8(33):60.
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31
韩斌.教师信念与英语语言学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
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6.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黄青云.高级英语课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1):81.
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李克,李淑康.基于《高级英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转喻思维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a(8):77-83.
---.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外语界,2008b(6):81-90.
李美霞,廖运全.系统功能语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8-32.
刘采敏,楚向群.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型高级英语课堂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6(2):27.
刘润清.对英语教学的反思[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
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9.
马秋武.音系学综观:历史与现状[J].中国外语,2006(2):8.
米保富,袁平华.标记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7): 125-7.
莫莉莉.高级英语课程CAI课件的使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6):46-49.
仇伟,张法科.建构主义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8(1):70.
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2004(2):31-3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陶文好.语篇语法与高级英语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1(1):59-61.
王建卿.谈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58-60.
王菁.借鉴二语习得理论改革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J].大学教育科学,2003(2):50.
王守仁.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十二篇)[J].中国大学教学,2007(4):69.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
吴红芳.高级英语教学与修辞学[J].皖西学院学报,2005(1):110-112.
吴一安.儿童学习英语的制约因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8):1-3.
肖新英,高级英语教学新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5):26.
熊学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3-42.
杨志亭.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级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电话教学,2003(6):57-60.
张福勇.浅谈21世纪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研究,2004(6):60-63.
张汉熙,王立礼.高级英语(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高级英语(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张明林.交际教学法在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92-95.
赵万哲,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0.
朱刚.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十二篇)[J].中国大学教学,20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