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家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典籍英译初探

2010-12-06陈德民秦艳艳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张译朱子家训

陈德民 秦艳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上海航空服务学校,上海,201200)

《朱子家训》是数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的一种家庭伦理蒙学读物,全文仅四百余字,全篇分为三十小节,每节都独立地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宣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说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有些内容含有封建思想的成分,但总的说来,《朱子家训》所包含的意义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对今天的人们的生活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于《朱子家训》作者是谁,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其作者是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但《朱子家训》问世的时间一般被定在明末清初,与朱熹在世时间前后相差约五百年,因而此说很难为人赞同。另一种意见认为,治家格言的作者是生于明末清初的江苏昆山人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但据称在其逝世后由其门人整理的朱柏庐著作总目录中,并不包括《朱子家训》。而且在他晚年自撰的年谱里,也从未提到过这一“治家格言”。而且《朱子家训》明快豁达的风格和朱柏庐文旨浑厚、笔词含蓄的风格完全不同。因而此说也只能暂且存疑。《朱子家训》的三十条格言中,有不少上千年来就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有的早就是汉语中的成语或谚语等,因此它很可能并不诞生于同一时代,或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由某些文人把社会上流传已久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汇集成册,然后借用名人的名字以提高其权威性。正因如此,各地传抄下来的《朱子家训》在文字上有不少出入。好在这些文字差异并未造成意思的根本不同,因而对我们下面关于翻译对比的讨论还不至于造成巨大障碍。

本文将重点对我们收集到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分别是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香桐翻译的《英译朱子家训》(MasterChu’sHomiliesforFamilies)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郭著章的《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第1分册)》中的“朱子家训”(“Zhu Family Instructions”)。

张香桐是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1907年,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代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发表过100多篇相关专业方面的论文,其中大多数用英语发表。《英译朱子家训》是张老先生在80岁高龄因车祸受伤术后疗养期间在病榻上“为了排遣病中的寂寞”花费数月时间翻译而成的。此后经美国友人Walter Woodbury审阅修改,几易其稿,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颇得好评。

郭著章是武汉大学英语系教授,1960年代在该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80年代曾留学澳大利亚,后赴美国做过学术研究。他先后主编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数种,主持翻译《唐诗精品百首英译》、《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等,并在多种外语教育类杂志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数十篇,近年退休后仍笔耕不缀,在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领域是一位颇具声誉的专家。

本文旨在以两位先生对《朱子家训》的译本为基础,比较两译本的所长及各自的特点,结合诗歌及典籍翻译的特点和困难,谈谈我们的初步体会和认识,恳切盼望得到各位专家教授、也诚恳等待郭著章教授的批评指正。

1. 《朱子家训》原文版本对比说明

在比较之前,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英译本所依据的汉语原文并非出自同一版本。张香桐在其译后记中曾提到他所根据的原文是从其友人家中悬挂的一帧书法条幅上抄录下来的。郭著章教授所选取的则是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两人翻译采用的原文所依据的原始版本尚难以查证,张香桐院士曾就此认为,“因为缺乏作者原著的权威版本可作为依据,很难判定谁是谁非”。经核对,笔者发现两个中文版本的《朱子家训》30个小节中,有15个小节在文字表达(及句读上)略有差异,但好在这些差异大多是同义表达或同源字,基本上并不妨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例如:

据《同源字典》注解:“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释名释言语:‘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春秋元命苞:‘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广韵:‘教,教训也。’”可见“训”字与“教”字是同义异形,对意思并没有影响。

例如:

存在较明显出入的说法有以下5处,可能会在原文的意思表达及翻译上造成某些差异:

2. 《朱子家训》的可译性问题

《朱子家训》的体裁应属格言警句,文中多联句和韵句,从形式上来看与对联颇为相近,但在平仄方面不像对联那样严格。对联作为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朱子家训》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押韵的效果,却富有诗歌美、对称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朗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既然对联源于诗歌,要想谈对联的可译性问题就势必会牵涉到诗歌的可译性。美国当代诗人Robert Frost曾经说过: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参见许渊冲,2003)。许渊冲认为,按照这样的说法,诗歌似乎根本就是不可译的,包括源于诗歌的联语。他的观点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追求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近似度”。辜正坤(2004)提出,“诗歌翻译大体上有五种情形:可译因素;大半可译因素;半可译因素;小半可译因素;不可译因素”。来源于诗歌的对联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状物联、抒怀咏志联和格言哲理联,其中可译因素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差异。《朱子家训》中的联句大多为格言哲理联。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和宗教等情况各有不同,但是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相近的,从这一点上说《朱子家训》中可译因素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

3. 原文风格的再现

《朱子家训》的文体特点为:文约义丰,语言表达集中而精练,引人遐想,意义深远。张香桐院士在译序中(1993)表明,其翻译原则为“除尽可能不丧失其原意外,还特意保存其优美的节拍韵律,并试图符合西洋诗的规格要求”。郭著章教授(2004)的英译原则为:“力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原文多韵语和联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学易记、琅琅上口。英译时,自然要尽量与原文的形式与风格相似。比如:原文押韵者,英译要尽可能押韵:原文字数固定,形式齐整,英译的词数也应力求对应,长度基本一致,等等”。可见两位译者都声称趋向于采用古诗英译的处理手段来翻译《朱子家训》,那他们所定的目标在各自的译文中实际完成得如何,其翻译原则究竟贯彻得怎样呢?

联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文,其特点为:讲究对仗,句式多为四六,讲究声律和用典。而联语最直接的源泉自然是诗歌。诗歌可以分成古体诗和今体诗。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概要》(1989)中提到:古体诗的对仗和今体诗不同。第一,今体诗(律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可以(而且常常)同字。相对而言,古体诗的对仗是较为自由的。《朱子家训》中的大部分联语对仗十分工整,但也有个别字重复,与古体诗更贴近一些。如“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结构对仗工整:读书—为官(均为动宾结构),志在—心存(同为主谓结构的动词),圣贤—君国(同为名词并列结构)。再如“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一句中,“宜”对“勿”(同为动词),“未雨而绸缪”对“临渴而掘井”(同为典故)。

从美学角度看,格律也是读者主观感受诗歌的一种美学成份。优美的音韵、工整的对仗对读者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朱光潜,1982)。因而在翻译时,应注意尽量保持原文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如若不然,则会造成文化美感信息的损失。张译和郭译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张译)

Get up at dawn, sweep the courtyard and steps, and keep inside and outside your house tidy and clean; after dusk you should prepare to sleep, before going to bed, you should lock all doors and windows, and you should check everything yourself.

(郭译)

传统的英诗是以音步为韵律单位的。英诗中常见的步格有6种,分别为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扬扬格和抑抑格。只包含一个音步(不管此音步属于何种步格)的诗句叫做单音步诗句,两个音步的叫做双音步诗句,以此类推至八音步诗句。张译中每诗行皆为7个音节,3个音步(如图所示,“*”为重音标记, “^”为非重音标记),由扬抑格、抑扬格、抑扬扬格和扬抑抑格等音步交织穿插,并营造出协调的组合模式,使英译文和汉语原文在内容和文字形式上取得了几近“异曲同工”的效果,且有“更胜一筹”之感。汉语原文的尾韵为“起”—“息”,“除”—“户”,“洁”—“点”,其中最后一组并不押韵,张的译本中则采用了“AAB”型的韵尾(如light-right, night-tight, clean-serene),较原文对仗更为工整,音韵美的体现更为完整,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超过了原作”。郭译采用的是自由体(白话体),无法对其进行格律分析,从节奏感、对称性等方面来看,对读者的吸引力削弱不少,可以说是达意足矣,但在传神和上口方面略嫌欠缺。

例如: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Oh better earthen mugs and plates

In household neat and clean

Than vessels made of gold and jade

And suited for the queen;

Eat good food from garden fresh

Downed with a cup of tea

Shun exotic, unknown foods

From far across the sea.

(张译)

If you can keep the things you use simple and clean, even your pottery and earthen jars are better than other’s jade and gold vessels; if your food is simple and well-cooked, even the vegetables from your own garden are better than delicacies from mountains and seas.

(郭译)

好的译文首先要达到“意美,形美,音美”(许渊冲,2003)。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及韵律方面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具体说来就是上下两句用词对仗工整或句尾押韵。如果两者不能兼得,至少也应做到其中一点。这是诗歌翻译的高层次标准,同样也适用与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联语格言。翻译联语的预期效果是让英语读者像感受诗歌那样来欣赏联语。此外,《朱子家训》经常被用作对联或条幅悬挂于厅堂之上,因此其风格必定简洁明快,文字精炼, 醒目上口。这也可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郭译用无韵的翻译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翻译风格上的变通,郭教授虽也公开申明译文要尽量与原文的“形式与风格”相似,且也明白汉语联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学易记,琅琅上口”的特点,但在其译文中这些特点丢失不少。如这两个均由“if”组成的条件句句子冗长,文字显得拖沓,虽然不难懂,但“上口”方面就差多了。因而在“译以致用”、保持原作的风格方面可谓不敌张香桐院士。钱钟书先生(1984)早就这样说过:“向来译者每译诗歌行为无韵诗,衍绝句为长篇,头面改易,迥异原作。”

例如:

宜未雨而绸缪,勿(毋)临渴而掘井。

In periods of drought

Wise birds mend their nest

So when the clouds burst

They snugly may rest;

Never be the fool

Who starts to dig a well in the ground

When he wants a drink of water

And water cann’t be found.

(张译)

Do prepare things before you need them, and do not start acting too late.

(郭译)

原文中的这两句格言长远以来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未雨绸缪”和“临渴掘井”都已演化为汉语中几乎家喻户晓的成语。“未雨绸缪”出自《诗经》:“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绸缪意为紧紧缠捆。原指趁天还未下雨,先把门窗捆绑牢固,比喻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临渴掘井”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代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亦有如下说法:“一着空虚百着空。临渴掘井,悔之何及!”到口渴时才去挖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不能济事。这种以彼物比喻此物,隐藏涵义的暗喻表现出了比喻与比喻对象微妙的特征以及相似之处,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翻译时一方面应考虑尽可能保留原作风格,另一方面要注意尽量不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对原文的意境造成损害。这里,张老进行了风格的变通,采用了归化的形式,用“Wise birds mend their nest (in periods of drought)”来翻译“未雨绸缪”,喻体的意象有所不同,但却颇为生动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的喻义,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而郭教授则放弃了对“未雨绸缪”、“临渴掘井”这些喻义丰富的汉语成语所包含的意象进行翻译的努力,只是用平白直叙的方式译出其基本意思,在风格体现上显得逊色不少。近年来对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有不少深入的研究,本联中采用的两个成语就生动形象地体现我们的先人对“有备无患”、“有备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译文中完全抛弃这两个意象是颇为可惜的。

例如: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譖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A remark that’s made with seeming candor

Could really be malicious slander;

So carefully now think it through.

And when with friend you’ve had a fight

Consider this: Perhaps he’s right;

It may be that fault is with you.

(张译)

When someone gives you advice, you should listen to him carefully and think over and over again whether it is right or wrong; when you are involved in an argument, you should bear in mind that you may be wrong.

(郭译)

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意思表达基本一致,但在风格再现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距。原文上下两联中均插入了反问句,提醒读者在“轻听发言”、“因事相争”时应主动“后退”,进行慎重认真的反思,语气色彩由此而得到了增强,让人充分感受到“忍耐三思”和“平心暗想”的态度在处理事端、解决纠纷争执中的重要性。两位译者都没有直接译出原句的反问句式,但张译通过使用程度副词“really”和采用短句及祈使句的形式以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使人充分感受到原文的感召力。而郭译一则没有使用起强调作用的程度副词,二则使用较为冗长的句子结构,通读下来,原文的语气色彩丢失不少。

4.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表达的信度问题

典籍既可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亦可泛指古代图书。《朱子家训》成书于明末清初,它是我们的先人根据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以文字形式对一般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出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与我们相隔数百年,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的话,对今人来说其中有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就可能显得模糊,不十分明确,让人难于确定用哪种方法来解读。文本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文字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及原作者意图的不完全可知性。尽管《朱子家训》的翻译中,后者的影响相对要少一些,但仍需谨慎对待。翻译成功的关键就取决于如何把握一些可能会有不同理解的文字表达。

4.1 对词义的理解与把握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卷帙浩繁的典籍。众多的典籍中,往往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有其渊源。虽然《朱子家训》属于家庭伦理修养读本,对我们而言理解相对来说较容易一些,但需要提高警惕的地方恰恰也在这里,因为有的词语经过时代变迁和历史的演变,在词义方面往往多少会出现种种变化。要想准确理解与把握词义和语义,我们必须把握好原文的时代社会背景等,倘若掉以轻心就会身陷泥沼,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在两个英译本中,就有类似情况发生。

例如:

自奉必须俭约,宴会(客)切勿流连。

Restrained and frugal be

In all your private life;

That party quickly flee

With drink and flirting rife.

(张译)

You should always practice economy in your daily life, and be generous when you treat your guests.

(郭译)

本句的翻译表明,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张老的理解大致为:平时的生活应以简朴节约为原则,出席宴请聚会不应久留,不要为了贪口福而在这类场合“流连”不舍。其主题只有一个:生活应节俭,贪嘴应力戒,无论在日常生活和宴请应酬中均应如此。而郭教授的理解则为:自己的生活消费必须俭省节约,宴请客人的时候千万不可舍不得花费。这样一来,这一格言的主题就成了两个,即对自己讲究节俭,对客人应该慷慨大方。张香桐把“宴会切勿流连”译为“flee quickly that party rife with drink and flirting”,用正反译法把“切勿流连”理解为“躲开,躲避”;而郭的译文虽也采用正反译法,但却成了“be generous when you treat your guests”,“切勿流连”成了“要慷慨大方”,两者大相径庭。郭译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根据原文的“宴客”而理解为“宴请客人”。尽管“宴会”和“宴客”的一字之差可能会引起某种歧义,但是第二句中的“切勿流连”可以说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流连”一词到底该作何解?《辞源》给出的注解较为详尽:“流连,又称‘留连’,有四个义项。一作乐而忘返;二作依恋不舍;三作流离,离散;四作涕泣貌。”显然,其中并没有“吝啬,不慷慨”的意思。由此看来,“流连”一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多用来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现代汉语词典》),几乎不可能作“舍不得花费”的“吝啬”解。我们认为,张译贴近原文,意思准确恰当,而郭译显然脱离原文,随意添加了根据译者的主观想象和推测得出的认识。

例如:

居身务期质朴,

训(教)子要有义方。

Honest and righteous be

And committed to good deed;

Your children then will see

Example they should heed.

(张译)

You should not be sophisticated, and you should have right ways to educate your children.

(郭译)

两位译者对该联句中“质朴”一词的译法差异很大。“质”在这里有“朴实”、“朴素”、“信诚”、“诚实”之意。如:“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能以求其质”(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又如:“楚子闻蛮子之乱也,与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朴”原义为未加工的木材,引申义与“质”相近。

张老按照原文的意思如实译成“be honest, righteous and committed to good deed”,完整恰当地表现出了“诚实正直”等意思。郭译用的是“not sophisticated”。“sophisticated”一词有多种涵义:1. not in a natural, pure, or original state 2: deprived of native or original simplicity: as a: highly complicated or developed b: highly worldly-wise, knowing 3: devoid of grossness: as a: finely experienced and aware b: intellectually appealing (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它在《英汉综合大字典》中的主要释义为:“老于世故的; 老练的;复杂的; 精致的;掺杂的;矫揉造作的”。其中最贴近原文的释义应该是“老于世故的”,那么“不老于世故”是不是就是“朴实”、“朴素”、“信诚”、“诚实”的意思了呢?恐怕未必见得。诚然郭译是想用正反译法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但是在表达的准确性和翻译的“信”度上仍有改进的余地。

例如: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Don’t take into court your family disputes,

Unpleasant endings emerge from lawsuits;

To comport yourself well in society

Restrain loose tongues’ impropriety.

(张译)

In the management of your home try to avoid wrangles which lead to no good end; in society, do not talk too much or you will get into trouble.

(郭译)

两位译者对“争讼”一词解释不一,张译为“take(dispute)into court”(诉诸法律、上法庭),而郭译为“wrangles”(争论),那么“争讼”到底应做何解?“讼”字确有“打官司”的意思,此义见于《周礼·地官》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和《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争讼”一词在《说文》里有明确的解释:“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可见,“争讼”在这里与“争执”义近。张译为“诉诸法庭(take into court)”固然也反映了争执、争端的发生,但词义的范围明显缩小,似乎不够准确。郭译采用了“wrangle”一词来表达“争讼”。“wrangle”意为“to dispute noisily or angrily, to quarrel, bicker”, 相对来说“信度”稍高一些,但该词似乎显得较为粗俗了些,我们建议可采用张译中使用的“dispute”一词。

4.2 人称判断问题

无论是诗歌翻译还是格言翻译,往往涉及到人称判断的问题。英汉语在这方面具有很明显的差异:英语诗歌(包括格言)根据其句法要求大多都会采用到人称代词,而汉语诗歌(包括格言等)则多省略人称代词。因而在进行诗歌及格言的汉英翻译时,必须准确判断出作者的人称所指,有时还需补上原文所缺失的主语。而不同的译者对原文文本中的人称所指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有可能导致译文的偏差。在《朱子家训》的英译中,人称的判断识别和翻译还牵涉到对整个文本的有关社会背景和当时的伦理道德准则的认识界定。因此,准确判断人称所指也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例如: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When splitting the family fortune be fair

So siblings and cousins will each get their share;

Domestic law rates everyone par

No matter how haughty or humble you are.

(张译)

Among brothers and uncles, the rich should help the poor; among men and women, seniors and juniors, rules of etiquette should be strictly observed in speech and action.

(郭译)

在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条的封建社会,奉行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子为一家之主,因此《朱子家训》中的不少条目的劝诫对象都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男性,如“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妻(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奴)仆勿用俊秀(美),妻妾切忌艳妆”等都是如此。本条也是一典型例子,大意为身为一家之长的主人在分家产时,应主持公道,对家境贫困者予以适当的关心照顾,在执家法时,则应努力做到主持正义,在家庭或家族成员中做到“公正平等”。

在译文中,张译中采用了隐性的第二人称“you”(你)做主语,而郭译中则采用了第三人称,如“the rich”,那么哪一种准确反映了原文的意思呢?其实人称判断的问题无非是要弄清楚作者写作的意图:写谁和为谁写?就《朱子家训》而言,弄清此作是为谁而写的并不困难:《朱子家训》以简洁易懂的文字告诫人们要勤劳、孝顺、友爱,犹似一位前辈在面授机宜:你应该如何为人立世?如何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家产时对待“兄弟叔侄”应怎么办?家事应该如何处理?这里的“须分多润寡”很显然是由“你”这个研习《朱子家训》的读者来执行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封建礼教的规定束缚中,这个《朱子家训》的读者无疑是指须安身立命的、作为或终将成为“一家之长”的男性。而如果照郭译来理解:在一个家庭(或家族)内,富有的应该帮助贫穷的;无论男女老幼都应遵循礼法。这样一来,“兄弟叔侄”、“长幼内外”都成了主语,显然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张译的切入点更为准确,对原文的解读更为深入透彻。

此外,在“闺房之福”的翻译中,郭译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例如: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妻(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Matchmaker ladies who wander out and in

Don’t mediate matches, they mediate sin;

A beautiful and lusty young wife

May complicate a family’s life.

(张译)

Women of various descriptions easily bring about evils and troubles; beautiful maidservants and concubines usually do the family, especially the wife, no good.

(郭译)

抛开“妻”、“婢”之异不谈,对于“闺房”一词的解读同样涉及到人称判断问题。“闺房”即内室,常引申为夫妻生活。张译中“闺房”意指“‘你’的家庭生活”,引申为“‘你’的婚姻生活”,而郭译中则解释为“妻子”。我们前面已指出,整篇家训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你”、即指作为或将成为“一家之长”的男性为目标对象的,在这里这一观点也能得到有力的证明。众所周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始终处于附属随从的地位,执掌家政是与她们无缘的,她们的职责就是服从,因而如果说家训是为她们而写似乎太过牵强。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看出,整篇家训都是告诫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你”应该怎样去做,而如按照郭译本中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让“你”的妻子提高警惕,难道不显得有点唐突吗?原文的逻辑意义让人感觉衔接顺畅自然,而郭译则显得突兀,在意义及语篇连贯方面都有所欠缺。

例如: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No worthy son his honor stains

By giving any credence

When wife, in pillow talk, complains

About his antecedents.

When selfish son for riches seeks—

Neglecting aging parents—

Then all should treat him as a freak,

His action and aberrance.

(张译)

He is not a real man if he only believes his wife’s words without considering his blood relations; they are not good children if they love money more than their parents.

(郭译)

此小节的大意为:一味听信妇人之言,不顾骨肉亲情,(对亲骨肉纵容包庇,)怎能算得上大丈夫?只看重钱财,不孝敬父母,就不能算是好子女。“妇人”在这里指的是“妻妾”,听“妇人之言”自然指的还是作为或将成为“一家之长”的“你”,而不是郭译中的“he”。郭译在本例中与前两例相仿,对人称的判断不准确,客观上拉远了原文作者与文本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译文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4.3 对文化背景及社会因素的理解

要准确解读《朱子家训》,除了须对词义、语义包括人称等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之外,还要注意文化背景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时过境迁,当年盛行于世的事物可能今天已不复存在。读者很有可能因文本以外的因素(包括对有关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等)导致对原作的理解偏差。《朱子家训》英译本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例如: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Bargain you not with the traveller who vends;

Share of your wealth with your neighbors and friends.

(张译)

When you buy and sell things from and to pedlars, do not underpay and overcharge them; when you find your relations and neighbours in need and difficulty, you should be warm to and try to help them.

(郭译)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在张译本的大致意思是:在向小贩购买东西时不要讨价还价。而郭译本则又加上了“卖东西给小贩时不要占便宜”的意思。如果单从“贸易”一词来看,好像郭译更贴近原文一些,因为“贸易”的一般意思即指“买卖”的商业活动。然而谈到封建社会时的“与肩挑贸易”,情况就不一定如此了。肩挑者即小贩也,亦即以肩挑货担走村串乡、沿街叫卖为生的“货郎担”,又称“行商小贩”、“肩挑小贩”、“货郎子”等。虽然今天的小贩也有回收废品旧货的,但是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性质有所不同的行当。在作者所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及之前,“与肩挑贸易”指的就是向“肩挑小贩”购买或以物物交换形式换取商品,一般并不存在向小贩出售物品这一现象。因而郭译“buy and sell things from and to pedlars”看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倒有点画蛇添足的意味了。

4.4 表达的信度问题

译文的质量高低与对原文的理解正确及深刻与否有着莫大的联系。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还需要把握翻译的信度,稍有疏忽就会使译文质量大打折扣,造成缺憾。

例如: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妻(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Matchmaker ladies who wander out and in

Don’t mediate matches, they mediate sin;

A beautiful and lusty young wife

May complicate a family’s life.

(张译)

Women of various descriptions easily bring about evils and troubles; beautiful maidservants and concubines usually do the family, especially the wife, no good.

(郭译)

“三姑六婆”在两个译文中区别也较大,张译为“matchmaker”(媒人),郭译为“women of various descriptions”(各种各样的女人)。在《现代汉语词典》(1978)中,“三姑六婆”的释义为:“旧时指职业不合法与良好习俗不符的或不名誉、不正经的妇女,一般有地位的人家常禁止其入门。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牙婆(掮客)、媒婆、师婆(巫婆)、虔婆(女流氓)、药婆、稳婆(产婆)”。 媒婆是三姑六婆中的一类,但是三姑六婆并不全都是媒婆。原文中的“三姑六婆”应是指引诱他人做出男盗女娼等邪恶勾当的形形色色的一干人等,而不仅仅是单指媒婆。张译把这个词的范围缩小成“媒婆”,以用它代表“三姑六婆”的全部涵义,从严格意义上说显然是不正确的。然而,郭译“women of various descriptions”是不是确切地表达了“三姑六婆”的意思呢?这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翻译指称的范围好象太广了些, 似有 “打击”一大片之嫌。

例如:

狎呢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He who with crooks his way does wend

Into crime will surely drift;

Rely on honest upright friend

When from plight you need a lift.

(张译)

Do not keep company with bad youths or you will suffer for the company;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are better than you, and you can get help from them if you are in trouble.

(郭译)

两位译者分别将“老成”译为“honest upright friend”(诚实正直的朋友)和“friends who are better than you”(比你强的朋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学生辞源》的注解,“老成”是指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做事稳重。张译似乎只表达出了“老成”的部分意思,而郭译则含混不清。比你高尚的是“better than you”,比你勇敢的也是“better than you”,比你生活有节制的也是“better than you”,郭的译文过于模糊了些。

例如: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To brag of the good you have done

Will never impress anyone.

Personal scandals you try hard to hide

Will soon be known far and wide.

(张译)

If you want to make known what you do for others, you are not doing a really good deed; if you fear to make known what you do, you are really doing a very wicked deed.

(郭译)

对“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一句的翻译两位译者做了不同的处理。张老的译文为“To brag of the good you have done will never impress anyone.”(字面意思为:吹嘘你做过的好事并不能让人印象深刻)。郭教授则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了翻译。在这里让笔者感到困惑的是:“真善”是可能会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能说出于这种或那种原因,没能做到让人“印象深刻”的“真善”就不是“真善”了吗?“让人印象深刻”与“真善”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吗?原文中的“真善”意在强调“本质意义上的善”,它与张老所译的“表面上的印象”似有一定的差距。相比之下,郭译的“信”度要高一些。

例如:

嫁女择佳婿,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A costly betrothal cannot ensure

That daughter’s marriage will always endure.

A nice woman with no dowry

Makes a good wife;

A woman with large dowry

May bring stress and strife.

(张译)

When you choose a son-in-law, you should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his good personality than his money; when you choose a daughter- in-law, 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er virtues than her beauty and dowry.

(郭译)

本例中张译对“择佳婿”与“勿计厚奁”的处理令人疑惑。张译将“择佳婿”引申为“让女儿的婚姻持久”。这就是“佳婿”所指的一切吗?他的人品、学识、能力需不需要考虑?“保持婚姻持久”所指范围是否太窄了一些?“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被张老一剖为二,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乍一看来通顺合理。但“A nice woman with no dowry makes a good wife”的措辞似乎还可作修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使用“could”、“may”等情态动词来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是说成了“没有嫁妆的好女子成为好妻子”,可能会使读者误以为这是一种带普遍性的“客观规律”。当然张老“以诗译诗”的难处可以体会,但翻译是永无止境的,研究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努力使译文达到尽善尽美。

5. 结语

张香桐与郭著章的译文反映出了各自的翻译风格及特点。张院士的译文传情而优美,注重格律、对仗,大体上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在某些小节的处理上甚至比原文更具音乐美和节奏感(几乎每一组格言的译文都押韵,长短分别为二、四、六、八行,每行分别为二至五个音步,个别联句中音步不一致,但仍注意节奏分明),切实做到了“朗朗上口”,让人能在学习经验、丰富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译文的美感。当然有些地方,为追求译文的对仗、押韵等给词语选择及意思表达增加了难度,造成了个别语句的“信度”不够。但总的来说,张院士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郭教授尽管提出了“力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的意思和风格”的翻译原则,但在其翻译实践中,却采用“自由体”或“白话体”来翻译《朱子家训》,用通俗直白的英语表达形象生动、喻义深刻的汉语格言联句,虽基本上体现了原文的意思,在“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的风格”方面还须进一步完善。而在个别几个格言的翻译中出现错译则似乎显得有些可惜。

从《朱子家训》的翻译可以看出,翻译典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译者从事典籍翻译,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英语及现代汉语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古文基本功。即便是比较简单的典籍,如本文所讨论的《朱子家训》一类家庭伦理道德读物中也有不少典故可查,理据可考。翻译时一定要字斟句酌,小心谨慎。此外,进行典籍翻译必须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典籍中的联语源于诗歌,是一种有着很深的文化根源、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表达。要想成功地翻译汉语联语,必须在通晓两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努力转化这些文化因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神达意”。

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Z]. Springfield: Merriam-Webster Inc., 1983.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古今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古今汉语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郭著章.汉英对照蒙学精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盛平.学生辞源[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诗词格律概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香桐.朱子家训英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4第3版.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张译朱子家训
40公里与5个字
古镇中的小池塘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Summer Holiday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张译自称不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