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会男子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发展历程回眸

2010-12-06张玉泉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田径速度

张玉泉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奥运会男子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发展历程回眸

张玉泉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1896~2008年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前3名运动成绩进行整理统计,就该类项目成绩演进及递进速度加以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跳高和撑竿跳高两单项间速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撑竿跳高成绩递进速度快于跳高,且两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轨迹特征。两单项成绩的进展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器材的变革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不同时空新的训练理论、技术、器材和规则给予该类项目勾勒出特有的演进轨迹。

奥运会;田径;高度跳跃项目;成绩演进

0 前 言

百余年奥运的历史竞赛,尽管每次都不可避免地受其成绩构成系统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终究以其成绩数据记载、展示着运动项目自身的历史发展趋势,客观地反映着各项目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和项目特点的历史事实。而作为最能反映人类“极限”运动能力之一的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其成绩发展轨迹变化有何特点?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动力因素有哪些?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该类问题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定性的描述,缺乏有效而总体的定量分析。本文以1896~2008年间历届奥运会跳高、撑竿跳高竞赛前3名成绩为基础,对其成绩的演进速度加以量化评价,揭示该类项目百余年发展特征和动态趋向,探寻其内外部发展动力因素,以供竞技田径规划和发展战略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96~2008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高度跳跃项目中的跳高、撑竿跳高两个单项前3名运动员成绩。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田径》、《中国体育年鉴》等期刊及中国期刊网,收集跳高、撑竿跳高两个单项成绩及相关文献信息资料,阅读相关论文30余篇。全部资料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1.2.2 数理统计法。根据谢亚龙创立的体能类项群运动成绩中长期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采用定基比法:Dk=(X–Y)/Y×100%计算公式(Dk为平均定基增长系数,Y为第1届的前3名成绩均值,X是递进届的前3名成绩均值),对跳高、撑竿跳高两个单项平均定基增长速度进行统计;全部数据运用spss/pc+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 归纳分析法。对各单项成绩的定基增长幅度归纳绘制成绩演进图示,以直观形式呈现两单项发展轨迹趋势,分析两单项发展速度及空间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奥运会男子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发展历史背景及总体特征

从第1届奥运会的举办到现在已经渡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这期间无论是奥运会成绩本身,还是他存在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按其发展特征可以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1894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二次世界大战前到1980年、1980年到现在。而奥运会田径竞技发展也可以大体上由此分为四个阶段:①第1~5届奥运会阶段。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探索奥运会模式。初期的奥运会,不仅项目的设置有较大的变化幅度,比赛的规则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奥运会的活动内容、组织制度和思想都不成熟,尚还缺乏系统性。那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的一句名言是:“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②第7~11届奥运会阶段。世界大战中断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完善奥林匹克制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共举办过5届夏季奥运会,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阶段后期,奥林匹克运动的模式基本确立。1920年,奥林匹克运动有了自己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个格言的出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③第14~22届奥运会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使1940年和1944年两届奥运会留下了令人遗憾的历史空白。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1948年开始恢复奥运盛会,由于整个国际社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就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④第23届奥运会至今。1980年萨马兰奇开始担任国际奥委会第七任主席。萨马兰奇在其前任基拉宁工作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慎重而坚定地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多有建树,使奥林匹克运动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出现转机,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

纵观历届奥运会演进历程发现(见表1和图1、图2、图3),第1~5届递进速度波动较大,成绩增长速度较快;第7~11届发展较为缓慢;第14~22届发展速度稳步上升;第23届以后发展速度趋于停滞或下滑阶段。尽管跳高和撑竿跳高项目递进速度水平不一,但相同的是,其成绩提高轨迹都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态势,而撑竿跳高波动更加明显,发展速度也更快。且在每一次成绩停滞或下滑后继而又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如在1920年第7届奥运会其冠军成绩曾达到4.90m的一个高峰,随即成绩又急转直下,第8届却跌至3.95m。令其困惑的是,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后至今,该项目冠军成绩始终徘徊在5.95m左右,发展速度处于停滞状态,竟无人越过6m的高度,与前苏联谢尔盖·布勃卡6.14m的室外世界纪录相差甚远。而跳高项目总体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成绩波动不大,其历届奥运成绩始终无人达到或超越2.40m,冠军最好成绩仅为2.39m(1996年第26届创造)。从近几届最高竞技水平看,奥运跳高冠军成绩都在2.36m左右徘徊,这与古巴的索托马约尔2.45m的室外世界纪录差距较大。说明奥运会项目水平开始阶段起点较低,提高空间大,发展速度也快。但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已逐渐接近人类体能生理极限,成绩发展空间愈来愈小。这亦是人类综合运用社会、生理、心理、自然等学科科学技术向人类体能发展极限不断挑战的必然结果。另外,至于第11、14届两项成绩同时出现下滑的原因,可能与第一、第二次大战有关。

表1 第1~29届奥运会男子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冠军及前3名成绩 (m)

诚然,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始终是各国精英心目中的最高期待,人人向往,都以能参加奥运会而自豪,如能夺取奥运金牌则是人生最高荣誉。但当今世界竞技领域,运动员由于受现代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及体育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运动员参赛动机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对于一位世界级优秀选手而言,则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利益的驱使,即奥运会追求的是金牌、名次及荣誉,而世锦赛、黄金联赛等一系列大奖赛则更注重物质利益。如世锦赛冠军得主可奖励一辆奔驰轿车,黄金联赛优胜者又可获得高额奖金,其丰厚的物质奖励着实令奥委会组织者们望尘莫及和汗颜。加之现代新赛制比赛周期的延长,比赛次数的增加,准备期及过渡期缩短的特点,选手们在一年内可以参加30~50场比赛。这是世锦赛及一系列大奖赛成绩总是时常优于奥运会成绩的原因之一。

3.2 奥运会男子跳高项目发展历程及动因

纵观历届奥运会跳高项目发展历程(见表1和图1、图2、图3),与撑竿跳高相比成绩发展幅度较平稳,但仍有独特的阶段性,这与其项目的特点有关。从第1届奥运会的1.81m到第29届奥运会的2.36m,平均每届提高了2.12cm。第1~14届奥运会期间,跳高成绩总在2m以内徘徊。这一时期跳高姿势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的演进过程,其中俯卧式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但还不够完善,亦未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在15届奥运会之后,俯卧式技术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对人体极限能力的开发,目标是提高跳高起跳的功率。表现在运动员助跑速度有所加快,并采用了直腿摆动的俯卧式技术,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在训练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力量训练体系。技术日渐完善,跳高成绩提高迅速,从此,俯卧式跳法逐渐地占得了优势。1956年美国运动员杜马斯和前苏联运动员斯捷潘诺夫先后创造了2.15m和2.16m新的世界纪录。1961-1963年原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六创世界纪录,把纪录从2.23m提高到2.28m,同时他在1964年的第18届奥运会上轻松的越过了2.18m横杆获得冠军。1970年我国运动员倪志钦采用俯卧式技术以2.29m成绩打破了2.28m的世界纪录。

一种传统的跳高方法不断被新的方法所取代,是奥运会跳高竞技发展前期的一个鲜明特点。俯卧式与其之前的各种技术相比,腾起高度利用率较高(跳高成绩/重心腾起总高度×100%),运动员过杆效率增长约24~33cm。即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时间内,运动员起跳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其成绩的演进主要是靠跳高技术的革新,通过提高过杆的效率,缩小人体重心与横杆上沿之间的距离(H3)来实现。

在19~23届奥运会期间,跳高成绩递进速度加快,这与新技术的创新关系甚密。在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首次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以2.24m成绩夺得金牌而引起人们重视。从而背越式跳高技术风靡全世界,成为跳高技术的主流,通过实践和研究证实,背越式跳高这种技术结构,提供了从速度上挖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可能性。从此各国运动员竞相学习和采用这种跳高技术,这期间运动水平不断有新的突破。1973年美国运动员斯通斯以2.30m的成绩,首次打破由俯卧式保持的世界纪录。从此以后,除原苏联运动员雅辛科曾用俯卧式创造了2.33m和2.34m的世界纪录外,全部纪录都是由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创造的。目前,男女跳高世界纪录分别为2.45m和2.09m,是由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和保加利亚运动员科斯塔迪诺娃创造的,他们都是背越式技术的典型代表。

第23~29届奥运会期间,跳高成绩一直在 2.34~2.39m之间浮动,没有太大起色,跳高成绩处于停滞和滑坡阶段。这既是技术稳定及成熟后的明显特征,又是人类不断向生理体能极限挑战的必然结果。今后若想使跳高成绩再有新的突破,必然需对跳高技术及训练理论进行再创新。

综上所述,在一个多世纪内,跳高运动成绩的发展历程有其明显的阶段性,跳高竞赛成绩的提高途径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以前,运动员主要是通过改进过杆姿势,从而更好地利用已获得的腾空高度去越过更高的横杆;从15届奥运会至今,世界跳高运动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大起跳功率,加大腾起高度来实现的,其途径是对人体极限能力的不断开发,先是力量,后是速度,还包括对心理潜力的挖掘。这与第15届奥运会之前的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

3.3 奥运会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发展历程及动因

自1896年第1届奥运会至今,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成绩提高最快的项目,刷新世界纪录次数最多。撑竿跳高成绩演进轨迹的显著特征是:撑竿的不断变革,随之引起跳跃技术的的改进,是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从表1和图1、图2、图3中可以看出,从第1届的3.30m到29届奥运会的5.96m,撑竿跳高成绩共提高了2.66m,其每届平均提高了10.23cm。第1~14届奥运会期间成绩呈明显的“波浪”式发展,而从15届以后,撑竿跳高成绩持续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这与撑杆的演变和技术的革新是分不开的。从1896年的第1届到1908年的第4届奥运会期间,因为欧洲早年不产竹子,故当时运动员使用的“撑竿”都是木制的。木制撑杆很重,一般为6~8kg,且弹性差。这一时期技术的重要变化是废止了“爬杆跳高”,产生了插“杆”和摆体动作,其成绩在3.30~3.71m区间。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欧洲人从日本和中国引进了竹子,并用于撑竿跳高中。从此撑“杆”跳高正式取名为撑竿跳高。竹撑竿重量大大减轻,又便于握竿和持竿助跑,弹性也比木制撑杆好。竹竿的运用,曾对撑竿跳高技术的发展及成绩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悬垂摆体、后仰举腿、拉引推竿、躬身式过杆等技术。在45年的使用中,成绩提高99cm,平均每年2.2cm。但是竹撑竿容易爆裂,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因此使用寿命不长。由于竹竿易断,金属竿逐渐代替了竹竿,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上运动员开始使用铝合金竿。金属竿质地结实,这使得运动员敢于提高握竿点,并加大了摆体幅度。但金属竿却不如竹撑竿有弹性,故该时期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在普及使用的10年中成绩增长不多,突破了竹撑竿4.77m纪录后,持续15年没有进展。在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由于尼龙竿的问世,撑竿跳高成绩出现惊人的飞跃。从1962年到1993年的31年中,就由4.82m提高到6.14m,平均每年提高4.26cm,比竹竿时期约快1倍,比木杆时期快4.44倍。尼龙竿具有质轻、高强、弹性好等优点,这使的跳跃技术有了更大的改变,有效地将人体在助跑起跳时获得的动能转化为撑竿的弹性势能,并利用这一势能的释放,加大人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从而越过更高的横杆。目前室外世界纪录为前苏联运动员谢尔盖·布勃卡所创(1993年)的,成绩是6.14m。但自1996年第26届后,其成绩总徘徊于5.90m左右,运动成绩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4 结 论

4.1 纵观百年奥运竞赛历程,跳高和撑竿跳高的发展轨迹均呈“波浪式”起伏状态,但两单项间发展速度是极不平衡的,撑竿跳高波动性更加明显,发展速度也更快。两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独特的轨迹特征。

4.2 两单项成绩的进展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器材的变革以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不同时空新的训练理论、技术、器材和规则给予该类项目勾勒出特有的演进轨迹。

4.3 第15届奥运会前后两个时期,跳高成绩的提高途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期主要是通过改进过杆姿势,提高腾起高度利用率以越过更高的横杆;后期则主要是通过增大起跳功率,加大腾起高度来实现的。撑竿的不断变革,随之引起跳跃技术的的改进,是撑竿跳高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4.4 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之后,两单项成绩发展处于相对停滞和滑坡阶段,成绩发展空间愈来愈小。这是人类综合运用社会、生理、心理、自然等学科科学技术向人类体能发展极限不断挑战的必然结果。

4.5 由于受现代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及体育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运动员参加各类级别大赛的动机有所转变。奥运会运动员重金牌、名次及荣誉,而世锦赛、黄金联赛等一系列大奖赛则更注重是物质利益。这也是近几届奥运成绩少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1] 林小斌.历届奥运会成绩[J].田径,2000(10):42-45.

[2] 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00~336,410-420.

[3] 谢亚龙.2000年中国和世界田径运动成绩发展趋势的预测[J].体育科技,1987(5):28~31.

[4] 张玉泉.奥运会男子中长跑成绩的演进及主翼项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1):54-56.

[5] 张英波,等.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比赛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106~109.

[6] 谢亚龙.2000年中国和世界田径运动成绩发展趋势的预测[J].体育科技,1987(5):28-31.

[7] 曹景伟.百年奥运发展历程中的中国田径运动与当代世界田径运动面临的困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35-40.

[8] 张玉泉.当今世界跳高运动发展特点及趋势[J].体育与科学,1999(2):34-37.

[9]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 Jumping Project in Olympic

ZHAN G Yu-qu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for 1896 and 2008 successive years(1~29 sessions)Olympic track and field high jump 3 pre-project to collate performance statistics,analyzed on the results of such projects to speed the evolution and the progressiv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high jump and pole vault between the two individual rate of development were very uneven.Pole vault results were faster than progressive high jump.And the two had their own individual space and track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The two individual rate of progress achieved during the training with the methods,means,technology innovation,equipment and rules changes in the update were inseparable,and by the time-specific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Different space-time theory of the new training,technology,equipment and rules to give such a special project outl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ck.

Olympics;track and field;high jumping;performance evolution

G823.1;G823.2

A

1004-3624(2010)01-0034-04

2009-08-14

张玉泉(1965-),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竞赛学.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田径速度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行驶速度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速度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